地铁保护监测技术设计方案(专家评审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地铁保护监测技术设计方案(专家评审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31772b8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82

(2)基准点布设

基准点作为垂直位移监测的起始依据,其稳定性十分重要。基准点要求稳定可靠,远离变形区80~120m外。隧道左右线各选择2个工作基点,分别为JZ1、JZ2、JY1、JY2,在项目段隧道两端风井布设4个基准点,分别为J1、J2、J3、J4,各基准点每月联测一次,以判断基准点的稳定性,基准点位置见图5-1。

图5-1 监测基准网示意图

(3)监测点布设

监测范围内高架匝道跨越隧道处,每个交点处布设5个道床垂直位移监测点,每5米一个,共20个,编号分别为Y1~Y5、Y23~Y27、Z1~Z5、Z22~Z26;路基匝道与隧道相交处,根据路基影响范围,每5米布设一个道床垂直位移监测点,中心岛填挖区域每10米布设一个道床垂直位移监测点,共33个,编号分别为Y6~Y22、Z6~Z21,监测点布设时尽量利用已有结构监测点,以利于数据整合分析。总监测范围内共布设53个道床垂直位移监测点,详细布点图见附图1——垂直位移及隧道收敛监测布点图。

(4)数据处理

道床沉降监测点每期监测成果与上期监测成果、项目保护监测初始观测成果、工后起始成果进行对比,获取道床本期变形量、保护监测期间阶段变形量、相对工后初值累计变形量。

5.2 拱顶垂直位移监测

(1)拱顶垂直位移监测方法

拱顶垂直位移采用全站仪和监测小棱镜以三角高程的方法进行观测,其原理如图7-1所示。在远离变形区域80-120m外的基准点上放置一个棱镜,作为观测基准点,然后在测点与基准点约中点位置放置全站仪,整平后分别对监测点与基准点进行观测,观测2各测回,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分别得到基准点、监测点与仪器之间的高差h1、h2,由基准点高程H0得到监测点高程为H=H0+h1+h2。

图7-1 拱顶垂直位移监测原理图

精度分析:根据上述测量方法方式,只考虑全站仪的测距ms和测角误差m?的影响,

2m?112222222(sin?1?sin?2)ms?(s1cos?1?s2cos?2)2,则拱顶垂直位移的中误差为m?22?极限情况下,监测点距离测站点最远距离为110米,前、后视垂直角分别为10°、5°,据此估算拱顶沉降2个测回的中误差约为±0.76mm,满足监测精度±1mm的要求。

(2)监测点布设

区间隧道左线布设26个拱顶垂直位移监测点,右线布设27个拱顶垂直位移监测点(左线ZD1~ZD26;右线YD1~YD27),与对应道床垂直位移监测点(Z1~Z26;Y1~Y27)所在断面重合;

拱顶垂直位移监测点共计53个,详细布点见附图1——垂直位移及隧道收敛监测布点图。

5.3 水平直径收敛监测 (1)监测方法

在隧道两侧腰线上布设棱镜或反射片形成一条水平基线,且基线通过隧道假定圆心,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的方式或激光测距仪量测水平基线的长度。 (2)点位布设及数量

区间隧道左线布设26个监测断面,右线布设27个监测断面(左线SLZ1~SLZ26;右线SLY1~SLY27),与对应垂直位移监测点(Z1~Z26;Y1~Y27)所在断面重合;

水平直径收敛监测断面共计53个,详细布点见附图1——垂直位移及隧道收敛监测布点图。

5.4 地铁结构或设施表观病害及外部施工巡查 5.4.1地铁结构或设施巡查

项目实施前,对地铁车站及隧道结构初始状态进行检查并记录。日常车站及隧道巡视采用人工巡视。车站及隧道结构病害巡查的具体步骤如下:

(1)现场踏勘、记录并观测已有裂缝的分布位置,裂缝的走向、长度。 (2)对于新发生的裂缝及时观测,分析裂缝形成的原因,判断裂缝的发展趋势。 (3)观测时使用读数显微镜(可精确到0.1mm)量出特征裂缝的距离及裂缝长度,求得裂缝的变化值。定期对监测范围内的特征裂缝进行巡视,对于新发现的裂缝,做好记录,及时埋设观测标志进行量测。

(4)对于发现有渗漏的地方进行观测,测量出渗漏面积和渗漏程度,并对渗漏作出分析。

5.4.2外部施工巡视

日常监测工作中,定期对基坑施工状态及周边环境进行巡视,尤其重载运输车辆的运输路线,并填写现场巡查日志。

5.5 工作量统计

本项目的监测工作量统计如表5-4所示。

表5-4 监测工作量统计

序号 1 2 3 4 5 6 监测项目 垂直基准网 水平直径收敛逐环普查 道床垂直位移 拱顶垂直位移 水平直径收敛 裂缝、渗漏观测 点数/断面数 4 根据现场确定 53 53 53 工作组日 备注 初始状态及跟踪期共两次 注:如遇发生大的变形,应及时调整监测频率,并加强结构表观巡查。

5.6 控制标准

表5-5 监测控制标准表

序号 1 2 3

地铁结构 监测对象 监测项目 结构垂直位移 水平直径收敛 结构裂缝 报警值 ±3.3mm 警戒值 ±6.7mm 限值 ±10.0mm 相对标准圆±30mm 相对标准圆±45mm 相对标准圆±60mm 施工期间±3.3mm / 施工期间±6.7mm / 施工期间±10.0mm 0.3mm 6、 监测工作资源配备

6.1 项目人员配置

项目负责人:高永

技术负责人:蔡乾广 李济民 外业组:6人 内业组:3人 6.2 仪器设备配置

本项目拟投入仪器设备情况如表6-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