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游客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新建游客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32f23d8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e8

.

游初始阶段状态良好,旅游接待量及旅游收入稳步增长;2004~2007 年,旅游接待量递减,旅游收入也呈现不稳定状态;2008 年旅游再次呈现快速增长,共接待游客 61.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 474.12%;实现旅游综合服务收入27853.73 万元,比去年同期增 213.6%,连续多年保持实现两位数增长,并有整体加速态势。某县已把旅游业作为某县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强化优势,促进旅游业的大发展。

2001-2010年某旅游人数及收入与增幅 旅游人数 其中某镇 旅游收入(万元) 与上一年同期相比 (万人次) 游客(万人次) 收入(万元) 人数 收入 2001 11.1 2986 2.78 746.50 2002 21.3 5325 91.90% 78.30% 5.33 1331.25 2003 20.5 5125 -3.80% -3.80% 5.13 1281.25 2004 39.6 9180 93.20% 79.10% 9.90 2295.00 2005 30 6500 -24.20% -29.20% 7.50 1625.00 2006 23.76 6931.8 -20.80% 6.60% 5.94 1732.95 2007 20.8 8882.84 -12.50% 28.10% 5.20 2220.71 2008 61.8 27853.73 197.10% 213.60% 15.45 2785.37 2009 70.33 43397.53 13.80% 55.80% 17.58 4339.75 2010 60.23 38807.64 -14.36% -10.58% 18.07 3880.76 2011 88.685 63450.6 47.24% 63.50% 22.17 5076.05 合计 448.1079 218440.1 2011年某县共接待游客88.68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7.2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345年度 亿元,增长63.5%。其中某镇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近20-22万人左右,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76万元,增长23.56%。全县旅游从业人员达9200余人,旅游业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更加明显。根据测算,某县2015年中期,游客接待总量超过4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0余亿元;2020年远期,旅游接待量超过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约44亿元,旅游经济平稳发展。

3.1.2某镇旅游线路开发及游客滞留时间

某镇处于连接某旅游发展联动两轴、三片即文化体验旅游片区、高原生态休闲片区和珍禽保护观光片区、六大特色组团的大海草山度假组团和雨碌地缝体验组团的“核心节点”,又是某南部中心城镇及现代生态高效农业示范镇的观光农业旅游目的地。

结合某镇的金牛村,可以直接沿陡峭山路直上大海草山的乌蒙主峰—牯牛寨(4017米),仓房村沿红土山路步行1.5-2小时抵达东川红土风光片区,沿213老国道1小时抵达雨碌地缝观光体验和徒步探险两条主题游线组团,又是某旅游交通联动轴是以南北向贯穿全县的昭待(昭通---某)高速为交通主干,某县城为集散核心,拉动沿途乡镇打造特色节点,发展

新建游客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旅游综合服务重点乡镇。目前该镇通过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全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全镇发展以青花、生菜为主的蔬菜种植11000亩,以百合鲜切花和种球为主的鲜花7000亩,全镇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18000亩。

推荐某镇旅游开发线路为:

Ⅰ线:某镇→→歹咩(万亩青花、生菜为主的蔬菜种植观光)→→金牛村及箐门村(直接沿陡峭山路直上大海草山的乌蒙主峰—4017米牯牛寨—高原登山攀岩体验)→→仓房村(沿红土山路步行1.5-2小时抵达东川红土风光观赏)→→野马村(百合鲜切花和种球为主的鲜花7000亩及高原湿地观光)→→某镇。游览时间1-2天。

Ⅱ线:某镇→→雨碌地缝观光体验→→鲁纳牛栏江河谷观光→→石头垭口→→某镇。游览时间1天。或某镇→→雨碌地缝观光体验→→某镇→→某古城。游览时间0.5天。

某镇入境游客平均游客滞留时间取1.5-2天。 3.2项目建设规模和内容

根据某镇某镇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近20-22万人左右,某镇入境游客平均游客滞留时间取1.5-2天。2011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76万元,增长23.56%。旅游从业人员达600余人,旅游业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加之目前没有有游客接待设施,确定本项目建设规模为:

1、游客接待中心:建筑面积1660平方米,功能:旅游信息咨询、景区风光展示、旅游商品销售、导游服务、餐饮住宿等服务功能及设施。

2、停车场:标准停车位30个,道路停车场用地1500平方米。 3、配套建设水、电、气及环境基础设施。

4、项目建设用地面积2700平方米(4.05亩)。游客服务中心房屋用地面积1200平方米,道路停车场用地1500平方米。

3.3项目利用率预测

项目建成后,将充分发挥某县游客服务中心的各种优势,提高整体服务功能,通过强化管理优势、硬件设施优势,发挥广大职工积极性,必将推动某县旅游产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通过预测,研究认为,当某镇游客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时,业务用房利用率约80%左右,在使用五年内,利用率将达到95%以上。

新建游客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第四章 建设地址选择及条件

4.1建设地址现状 4.1.1选址原则

1、旅游服务中心的选址要受游人数量布局的影响。一般游人相对集中交通换乘处和重要的节点处。因此,旅游服务中心也多座落于此,便于向游客提供服务同时也可使更多的游客了解景区及相关情况。

2、旅游服务中心的选址,应注意到水源、电能、环境保护、地理条件、抗灾等基础条件是否具备,因旅游服务中心是人口聚集区,能源和安全保障尤为重要,同时应靠近交通便捷的地段,便于人流疏散,依托现有服务设施及城镇设施,既节约费用也可以原有服务设施连为一体。

3、旅游服务中心的选址应避开易发生自然灾害和不利建设的地段,同时还要分析检测所选位置的自然生态环境,应因地制宜,使旅游服务中心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尽量充分顺应和利用原有地形,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损伤或改造。尤其对于自然保护区、旅游风光区等以自然风景取胜的景区,更要引以为戒。

4、旅游服务中心是景区的主要的服务场所,集信息发布、风景展示和对客服务三大功能于一体,旅游服务中心往往会聚集大量人群,所以,应具备一定面积的空旷的广场,这不仅便于人群出入和疏散,而且利于旅游车辆的停放。在选址时,应选择地势平坦、面积较大、空间广阔的地方,使其能够容纳大量的游客和车辆。

4.1.2地理位置

本项目地点位于某镇近期规划建设用地区域,海拔2316.54~2314.22m之间,高差2.32m。临某镇集镇规划区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旁,某镇会曲公路、国道213线、嵩待、昭待高速公路交汇于集镇,距离昭待高速路入口1.5公里,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建设条件较好。

4.1.3 土地性质及项目占地面积

目前项目所在地为政基础设施综合用地,土地为属国有土地。项目用地面积4.05亩,房屋占地约1200平方米,已经国土部门同意土地使用。

4.2建设地址自然条件

1)自然条件

新建游客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某镇会曲公路、国道213线、嵩待、昭待高速公路交汇于集镇,境内山高谷深,地势西高东低,南北起伏,呈阶梯状递降,土壤多为岩溶碎石、红壤及红棕壤,土质疏松,土层浅薄,地形复杂。东西最大横距25.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6.7公里,最高海拔4017.3米,最低海拔2277米。境内属于南温带气候,气温垂直分布明显,水平分布复杂,季节反差现象明显,属典型的立体气候。 2)气候条件

某镇最高海拔4017.3米,最低海拔2277米。年平均气温11.8℃,全年无霜期172天,年平均降水量1076.3毫米,年日照时间1970.9小时。风向多西南风,年均风速4.3米/秒。该地区基本风压W0=O.3KN/m,基本雪压So=O.4KN/m。 3)地形、地貌条件

整个场地原为农用旱地,属构造剥蚀中山地貌区,属高原山间盆地冲洪积层,属坡地地貌地型,项目地为集镇南部, 海拔2316.54~2314.22m之间,高差2.32m。分台建设有利于排水组织。

2

2

4.3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4.3.1拟建工程概况

拟建筑工程物为某镇游客中心,采用钢筋砼条形基础,框架结构2层主建筑群坡屋顶,工程项目房屋按某当地建筑风格,布置为“四合院”型方式。项目占地约1200平方米,停车场布置于院门外与建筑群“四合院”直接相连。

工程的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建筑抗震设防分类为丙类,场地复杂程度与地基复杂程度均为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4.3.2工程地质

参照云南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2008年六月《某县人民法院某人民法庭建设项目地质灾害评估报告》,某镇工程地质:

区域出露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Q)冲洪积土层;泥盆系上统(D3zg)泥质白云岩及泥岩;古生界二叠系茅口组灰岩和峨眉山组玄武岩;寒武系下统(∈1y)白云岩;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z2dn)白云岩等地层。具体地层:

Ⅰ素填土(包括耕植土)○:褐灰色、深灰色,物质成分为粘土及碎石组成,未经压密夯实,结构松散,层厚1.20~1.70米,平均厚度1.40米,分布全场地。

②粘土:棕褐色,湿,呈可塑状,压缩系数a1-2=0.42(MPa-1),属中压缩性土。层

新建游客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