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专业建设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特色专业建设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3429ed7b14e852458fb5791

附件1:

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申报指南

一、特色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以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和省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为指导,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以条件建设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为保障,组织实施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以下简称特色专业),引导不同类型高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发挥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为同类高校专业建设和改革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提升全省高校专业建设质量与发展水平,加快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特色专业内涵与建设目标

(一)专业内涵。特色专业是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较好的社会效益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专业适应面广、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特色专业是经过长期建设形成的,是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二)建设目标。开展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择优重点建设300个左右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综合优势突出、专业特色鲜明的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建立国家、省、学校三级特色专业建设体系。特色专业建设旨在引导高校结合自身实际,科学

1

定位,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发挥办学优势,推进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形成科学有效的专业建设机制,积极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通过特色专业建设,形成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特色专业建设思路与人才培养方案,建成一批高水平、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教学质量的本科专业点;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和省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专业,加强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等相关专业建设,集成有效经验和实践成果,形成该专业建设内容的相关参考规范,对省内同类专业和校内其他专业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为培育申报建设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奠定基础。

三、建设原则

(一)分类指导,务求实效。省特色专业建设根据广东省高校实际,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不同办学历史与综合实力等因素,综合统筹安排特色专业建设规模与布局结构;突出学校专业建设的基础地位,强化建设过程管理,务求建设效果与建设目标达成。

(二)强化优势,突出特色。省特色专业建设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强化学校已有专业优势为根本,以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为核心,以加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和提升师范教育质量为导向,以专业优势和专业特色带动学校综合水平提升。

(三)改革创新,提高效益。省特色专业建设要根据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切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专业建设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办学效益,探索适应社会不同类型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专门人才。

2

(四)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省特色专业建设要强化专业建设实践成果的积累和有效经验的总结,主动宣传推广建设成果,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以特色专业建设成效推动学校整体专业实力水平提升,带动全省高校同类专业办学特色与综合实力提升。

四、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加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研究,形成有效机制,吸引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1.省特色专业建设是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活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2.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为实现教育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环节等基本内容。特色专业建设要以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为出发点,科学制定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制定配套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和教学管理机制,为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保障。

3.制定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体现先进科学的专业教育思想,建立吸收用人部门参与方案研究制定的有效机制,发挥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

(二)课程建设与改革。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新教材建设。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减少陈旧内容。有较高外语要求的,要加强国外优秀教材的引进和使用,大力提

3

升双语教育的质量。

1.特色专业的课程建设应紧紧围绕教育目标,根据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和新要求,加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

2.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目标,吸收用人部门参与研究,合理确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3.教学内容改革要深入研究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以及行业、学科发展的需求,积极开发反映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新课程。要将行业与产业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着力减少课程间教学内容简单重复问题。

4.教材建设要反映教学内容改革的成果,积极推进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课件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建设,选用高质量教材,编写新教材。有条件并有需要的高校要瞄准本专业的国际先进水平,引进、消化和使用国际优秀教材,努力与国际主流教材建设保持同步,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增强学生国际竞争力。

5.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在保证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突破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推广使用现代信息工具的教学方法,推进启发式教学,采用探究式、研究性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

(三)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师管理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制度,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专兼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