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 【全册】 完整版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 【全册】 完整版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396ac8607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38

4.抓住“倭瓜”“黄瓜”“玉米”“蝴蝶”进一步感受园子的自由自在。 (1)在园子里,还有哪些事物也是自由的呢?(倭瓜、黄瓜、玉米、蝴蝶) 课件出示: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太阳也不知道。

指名读句子。

你是从哪里感受到它们的自由自在的呢?(从多次出现的“愿意”和“随意”中感受到的。教师标出课件中的“愿意”和“随意”)

师生合作读:倭瓜愿意爬上架——(生接)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生接)就爬上房…… (2)小结:我们感觉到园子里的一切是那样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无忧无虑。真不愧是一个——自由自在的园子啊!(教师手指板书中的“自由自在”)

指导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朴素的文字,普通的景物,处处传达着“我”的自由与快乐。一切景语皆情语啊!带着这样的感受齐读这段。

四、总结。

园中的一切景物都是自由、快乐的,那么“我”在园子中,有什么感受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感受祖父的慈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自由自在)

二、走进园子,感受祖父的慈爱。 1.在作者眼里,一切都是自由的,就正如她自己所说“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2.究竟作者在园子里做了什么呢?出示课件,自学提示:请同学们认真默读文章相关段落,标出“我”做的那些趣事,认真体会。

3.交流:“我”在园子里做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1)“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 紧扣“瞎闹”,体会“我”的自由。 指导朗读,注意读出作者的调皮。

(2)“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结合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体会“我”是在帮倒忙。

(3)“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

①“我”和祖父浇菜有什么不同?(一个往菜上浇,一个往天空扬)

②想象:“我”大喊着下雨时的神情是怎样的?(天真烂漫、欢快、激动……)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还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4.“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调皮得很。那么,这快乐和自由是谁带给“我”的?(祖父)这是一个怎样的祖父呢?(慈爱、疼爱孙女)你又是从哪儿读出的?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1)抓住第12自然段中的“慢慢”体会祖父对“我”的慈爱。

(2)抓住第8—10自然段中祖父的笑:大笑起来——笑够了——还在笑,从这三次笑中你读出了什么?

(3)祖父的笑里隐藏着怎样的情感?(慈祥、和蔼可亲、疼爱孙女) (4)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5.在园子中,孙女爱胡闹,祖父从来不恼,正是有了祖父的慈爱,在他的宽容、耐心呵护下,“我”才可以如此在园子中纵情嬉戏!那么这个园子在“我”心里又是怎样的呢?(这是一座充满爱的乐园)

设计意图: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真正走入文本,抓住文本进行深入理解,体会祖父的慈爱。

三、课外延伸,聆听作者的心声。

1.阅读链接,升华主题。

读罢课文,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文中所写的祖父的园子简直就是充满快乐和自由的人间乐园。读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你有什么新的体会?

2.作者写园子,其实是在回忆她快乐自由的童年生活和疼她爱她的祖父。你明白作者写作时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吗?(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3.推荐原著,探究学习。 今天我们学习《祖父的园子》仅仅是一个开始,要想真正走进萧红的内心,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呼兰河传》。

设计意图: 学习完一篇文章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是另一次深入学习的开始。特别是在新课程大力推崇广泛阅读的今天,对于这样一篇节选文章,我们更应义不容辞地带领学生阅读原著。

【板书设计】

生机勃勃

2 祖父的园子{自由快乐}眷恋、怀念

充满爱

3* 月是故乡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15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作者对不同地方的月亮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

抓住句子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看人看眼睛,读文读题目。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想到什么? (1)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

(2)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3)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同学们,文章鉴赏有三点不可忽视:题目、作者和注释。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季羡林)

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教师出示难读的词语,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浩渺 篝火 旖旎 徘徊 澄澈 嚼烂 点缀 恍然大悟 离乡背井

燕yàn:燕窝、燕子、海燕、燕雀、燕麦 yān:燕山

2.再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1)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层?

(2)作者写到了哪些地方的月亮?那些地方的月亮美吗? 3.学生自学交流。

4.学生汇报:共有7个自然段。

课文写了故乡的月亮(第1—4自然段)、外国的月亮(第5自然段)、北京的月亮(第6自然段)。

5.作者对月亮有什么特殊的感情呢?现在我们首先来看故乡的月亮。

三、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感。

(一)故乡的月亮。

1.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却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什么情感?

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关,更能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2.作者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了水。

(二)外国的月亮。

1.外国的月亮是怎样的?作者内心有什么感受? 2.学生读文,勾画,交流。

3.外国的月亮:美妙绝伦。但作者还是忘不了故乡的月亮。 (三)北京的月亮。

北京的月亮怎样呢?作者内心有什么感受?

作者住的朗润园是赏月胜地。但作者想到的依然是故乡平凡的小月亮。 (四)深入体会思乡之情。

1.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亮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我觉得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亮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板书)

2.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呢?同学们齐读一下。(第6自然段)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思乡之情,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3.既然作者如此热爱和想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他不常回家看看呢? 学生甲:季老年龄大了,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回家不方便。 学生乙:季老的家乡没有亲人了,所以没有回去的必要了。 学生丁:季老思念的是他童年的那个家乡,而不是现在的。

大家的回答都有可能。

4.由于作者不能回去,所以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事物“月亮”上,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对比、借景抒情、形散神不散就是这篇文章的特点)

四、总结。

1.大家已经讨论得很充分了。我有一个小小的疑问:作者为什么要用杜甫的诗句作为题目呢?

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被广为传诵,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2.总结:季羡林先生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但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步入了辉煌的人生,但没有走出那刻骨铭心的平民情结。有人称他为“平民中的大师,大师中的平民”。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思乡的古诗,摘抄到积累本上。

【板书设计】

3 月是故乡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