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自学考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组织行为学》自学考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3b60a4d2e3f5727a5e96284

技能“Skill”指主要人员和整个企业所持有的工作能力。

最高目标“Superordinategoals”指激动人心的,能将员工个人和企业目标真正结合在一起的价值观。

试述“7S”模型对我国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的启示意义: 这一研究结果,为我们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供了思路。在我国企业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激励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高昂的士气。 2. 给人们尊重、支持和信任,给每个人以主人翁的地位。

3. 激励领导人和管理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优异的业绩,作更大的贡献。 4. 在平等竞争、公正公平的原则下,实行责权相结合,劳动报酬与劳动成果相联系,做到

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去能留、工资奖金有高有低。

5. 实践证明,符合上述原则的激励机制,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节 激励机制与激励理论

一 美国激励机制:职业生活质量:

对职业生活质量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将其归纳为一系列客观的组织条件及其实践。如工作的多样化、民主性和员工参加管理的程度,以及工作的安全性。另一种解释是:认为职业生活质量在于员工工作后产生的安全感、满意程度以及自身的成就、发展感。大多数情况下将以上两种解释合二为一:员工喜欢他们所在的组织,而组织也具有能够满足员工自我成就需要的工作方式。总之,职业生活质量就是,在工作中员工所产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的感觉。 职业生活质量是以内容型激励理论为基础的,在11个方面中,基本反映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五个方面。

二 日本的激励机制:自主管理

1965年5月,日本铁钢联盟QC(质量控制)和ZD(无缺陷)活动合二为一,统称为JK。JK活动的基本思想:

1) 2) 3) 4) 5)

在工厂人人能畅所欲言;

丰富全员的创造经验,并能灵活应用; 向能力的极限挑战;

成为工厂的开拓者;

使每人都能成为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

JK活动的理论基础是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它抓住了激励因素都与成就、发展、责任、自主、多样性等与工作有关这一核心,把个人的成长与企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自主管理作为突破口,激起员工对组织目标的关心,增强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努力,引导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

三 激励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宝钢的激励机制是以综合激励理论为基础的。

天津大港石油机械厂的“全方位激励”的理论基础是内容型激励理论。但他的理论体系更接近奥德弗的ERG理论,尤其是“二元四重组合效应”与生存、相互关系、成长三要素的联系更为紧密。

全方位激励,即采取多角度、多层次、多向性的激励。在这里,广大员工并不是单纯的、被激励的角色,他也是激励的主体,因为员工受激励后所产生的巨大力量及由此而取得的经

33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领导者也是激励。同样,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因受激励而发生的变化,对其他部门、单位又构成了激励,这就形成了纵横交错、立体交叉的激励网络体系。 由于员工和领导者互为激励对象和激励主体,领导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就成了激励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为此,他们提出了一个“二元四重组合效应”图。

Ⅱ Ⅲ Ⅰ Ⅳ 第Ⅰ象限:水平距大、感情距也大,群众对领导者敬而不亲。

第Ⅱ象限:领导和职工之间,水平距大、感情距小,员工对领导者既亲又近。 第Ⅲ象限:水平距小、感情距也小,群众对领导者亲而不敬。 第Ⅳ象限:水平距小、感情距大,群众对领导者不亲不敬。

循此思路,领导者应刻意追求和创造第Ⅱ象限即水平距大、感情距小的氛围和激励机制,对员工进行“全方位激励”。 吉林羊毛衫厂的“全员塑形法”的理论基础是参与管理理论和麦克里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应属内容型激励理论。

海尔的“OEC”模式,核心是“日日清”。理论基础是期望理论和综合激励理论。

第十六章 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在组织理论的指导下,经过组织设计,由组织要素相互联结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

组织内部结构指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织方式,是组织各部门、各层次所建立的一种人与人与事的相互关系。通常用组织结构图来表示,一般包括纵向层次结构、横向部门结构和整体组织体制三个部分。

组织之间的结构: 1. 规模和规模结构 2. 专业化协作

3. 经济联合:是指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流通和技术开发的过程中,相关经济组织之间各种

内在的联系和协作。 4. 企业集团

组织结构理论:(应用) 一 传统组织结构理论

传统组织结构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侧重于静态组织的研究,重视组织的经济效率和协调。代表人物主要有:韦伯、泰勒、法约尔、穆尼和雷利等。其主要观点有: 1) 把组织看作是一种由合法的管理权威进行计划和控制的机械性系统。 2) 重视工作和制度,忽视人。

3) 把组织看作是一种权责分配和制度管理的体系。

4) 重视人的物质需求,忽视人的社会心理需求。认为人主要受经济激励。 传统组织结构理论是一种封闭式的系统理论,强调组织内部的适应性、有效的组织控制及建立明确的职权系统,强调结构分系统和管理分系统,是主张人迎合管理的管理理论。 二 行为组织结构理论

行为组织结构理论认为组织是一种心理的、社会的系统,重视组织结构中人的心理反应对

34

组织结构的影响。代表人物主要有:梅奥、马斯洛等。其主要内容包括:

1) 组织是一种心理与平衡的系统。 2) 组织是沟通与协调的系统。 3) 组织是具有影响力的系统。 4) 组织是人与物协调的系统。

5) 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行为组织结构理论是以人为本的理论,强调人的心理因素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主张培养个人价值意识,强调社会心理系统。 三 现代组织结构理论

现代组织结构理论,即系统权变的组织结构理论,代表人物主要有:巴纳德、西蒙、钱德勒、劳伦斯、洛希、维克和马奇。其观点如下:

1) 组织是开放系统和整体系统。 2) 组织的权变观念。

3) 强调人是组织的中心,

4) 强调领导权威主要靠领导者个人的影响力,而不是靠行政命令;领导者的首要任务

是搞好组织战略,培养和塑造组织成员共同的价值观。 组织结构权变观有以下两类一般性结论:

一类是采用稳定-机械式组织,适用于下列情况:环境相对稳定和确定;目标明确和持久;技术相对统一而稳定;按常规活动且生产是主要目标;决策程序化,从而协调和控制过程;倾向于采用严密结构式的等级系统。

另一类是采用适应-有机式组织,适用于下列情况:环境相对不稳定和不确定;目标多样化且不断变化;技术复杂多变;非常规活动较多,且要求变革和创新;探索式决策过程,系统等级层次较少,灵活性较大。

现代组织结构理论全面研究一切主要分系统及其相互关系,是一种开放系统理论,强调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对组织行为活动过程的控制,是以组织迎合人的管理理论。

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05年简答) 1. 目标原则

2. 集权与分权结合的原则 3. 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4. 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原则 5. 稳定性与适应性结合原则 6. 执行与监督分开原则 7. 精简高效原则 8. 信息的灵活沟通原则

组织结构的形式与特点

1. 传统的组织结构形式:

1)直线制:特点是组织中一切管理工作均有领导者直接指挥和管理,不设专门的职能机构。 2)职能制:采用专业分工的管理人员代替直线制的全能管理者。一般组织不宜采用。

3)直线职能制:我国多数企业采用的结构形式。集中统一指挥,又能发挥专业人员的作用。 2. 现代的组织结构形式: 1)事业部制: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是美国、日本的大企业、大公司普遍采用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它最初由

35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副总经理斯隆创立,是集中政策、分散经营的典型,故而又称之为“斯隆模型”或“联邦分权制”。

事业部制是一个企业内对拥有独立产品市场、独立责任利益的部门实行分权管理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其优点是把统一管理、多种经营与专业分工更好地结合起来,既保证绩效和利润,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培养管理人才。主要缺点是管理人员比重较大,分权有可能架空总公司,协调较为困难,资源重复配置,造成内耗。 2)超事业部制:又称为“部门执行制”,适用于规模超大型化的组织,是在原事业部上面再增加一层管理机构的形式。

3)矩阵制:矩阵制是由两套管理系统相结合而形成的长方形组织结构,是在直线职能制垂直形态组织系统的基础上,加上一套为完成某项任务而暂时设立的横向项目系统,是一种“非长期固定”的组织。它较适用于创新工作较多或经营环境复杂多变的组织。

4)立体组织制:立体组织制是现代组织结构形式的一种,特别适用于跨国公司或规模巨大的跨地区公司,是矩阵制的进一步发展,通常为三维:一是按产品划分的事业部,是产品利润中心;二是按职能划分的专业参谋机构,是专业成本中心;三是按地区或时间划分的管理机构,是地区(或时序)利润中心。

3. 新型的组织结构:

1)团队结构制:通用、惠普、摩托罗拉,工作团队代替传统的直线等级结构。

2)虚拟结构制:也成为网络组织。仅设立可发挥其主要职能的核心组织,而将其他职能委托给其他组织。

3)无界限组织:无界限组织是GE总裁杰克·韦尔奇先生设想的理想组织结构。这种组织以被授权的多功能团队取代各种职能部门,取消组织垂直界线使组织趋于扁平化,极大地降低等级秩序,使组织看上去更像粮仓筒而不是金字塔;通过经营全球化、实行组织间战略联盟等策略,致力于打破组织与客户之间的外在界限及地理障碍。

如何做到组织结构合理化(07年简答)

组织结构合理化是从静态标准的角度来衡量组织行为科学化的,是指组织内部各运行要素的有效配置及其相关机制的有效发挥。

组织结构合理化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组织目标设置的合理性

2)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设置的合理化 3)权责体系设置的合理化 4)组织结构的功能优化

组织运行有效化:(应用) 1. 领导素质的有效性 2. 组织决策的合理性:

1) 组织决策体制的科学性:完备的组织决策体系、独立的参谋咨询机构、专门的信息系统、人-机系统

2) 组织决策的素质:决策能力和水平、现代科学知识、果断灵活的品格、具有开拓进取和冒险精神、具有民主作风 3) 组织决策民主化

4) 决策手段科学化

3. 激励措施的有效性:有效的激励行为包括:保健因素、成就激励、责任激励。 4. 控制行为的有效性:监测活动、协调活动、督导行为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