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6年危机后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在1996年危机后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3fce407a6c30c2259019ee2

很难说当宋总那篇著名的论文出来前,技术人员理清了头绪,但是,他们一定是有初步的想法的,611所的技术人员,铁了心要上鸭翼的。因为他们是有一系列型号作为基础的!对于配平和涡升力的矛盾,他们是思路的。

在阐述之前,让我们先跑一下题,看一下俄国人的道路。

苏-27,以小边条作为涡流发生器是其共有的特征,并开始放宽静稳定度,模拟电传足以满足控制需求;它是苏联时代最后的绝响,然后,红色帝国消失了。

对于老毛子的设计人员来说,他们的5代项目一下落入没有资金和人员流失的困境,武器研制不能脱离国运的走向,无论是米格,苏霍夷,都落入工程师要自己种菜的地步,俄国的4代项目停滞了。

苏霍夷是幸运的,中国,印度大批的定单无疑养活了自己,但是对于下一代飞机,很难得到苏联时代全国支援的地步。在穷困潦倒之下,苏霍夷和米高杨于1997年先后公开了S37和1.42技术,以求国家投资,同时,苏霍夷还推出苏54型单发苏27项目,还存在一个类似JAS39的单发鸭项目,他们看不到俄国的未来,拿低技术的轻型项目号称下一代,来希望穷困的国家来定货,从外型就可以看出:它们离隐身超巡十万八千里。

在苏联时代的改进SU27的SU35项目登场了,它采用三翼面格局,更好地加强亚音速机动性和升力,在2005年,改进SU35又出现了,它又取消了鸭翼。但是,基础已经打下了!

经过一翻折腾,苏霍夷终于取得了国家支持,并找到了印度这样的取款机作为保障,苏霍夷已经没有

时间和能力再创新了,时间拖延,印度很可能会变卦,美国正暗送秋波。但是他们还是可以在苏27布局基础上发展一架4代机的!

老毛子的4代面临一样的难题:隐身,超巡,机动,怎么解决?

可以看到,俄国首先把超巡放在首位,主翼比F22有更大的后掠,主翼面积更小,载荷更高,进气道略带下方的弯曲,但是近乎直通,可以从前方看到发动机叶片!

好了,这样可以解决发动机不足的问题了,但是机动性比F22差很多,老毛子毕竟有气动外形的功底,他用两个补偿:

一全动V尾,较小面积的全动V垂尾,辅以放宽偏航静稳定的设计。

二重拾三翼面设计!

这副下视图很好地展示了思路,双发动机之间的巨大凹腔是

翼身融合体和翼下双发组成的宽大的升力体,可以说是SU27思路的延续,隐身效果不好,但可动边条的处理很有意思

“有意思的是 T-50 的大边条。大边条不仅产生涡升力,还有利于为翼下进气口提供预压缩,减小大迎角下进气道的气流紊乱,改善发动机的工作条件。苏-27 也采用大边条,但苏-27 的边条设计还比较保守,就是简单弧线过渡。F-18E 采用饱满的所谓哥特式大边条,效果更好,但设计要求也更高,否则容易弄巧成拙。在俄罗斯对边条的深入研究和丰富经验支持下,T-50 采用了更大胆的梯形边条,和进气口、机翼的设计融为一体。更有意思的是,边条前半是可动的,不仅产生更强的涡升力,还可以通过可动的边条前缘控制涡升力的位置,适合不同飞行状态的需要。应该指出,可动的边条前缘和鸭翼还是有差距的。鸭翼有两大作用,1、产生涡升力;2、产生配平力矩。可动边条在产生可控涡升力上和鸭翼相当,但不足以产生配平力矩。鸭翼也是机翼,鸭翼靠产生升力来产生控制力矩,但机翼产生升力的前提是气流的连续性。流经边条上表面的气流要到机尾才能和流经对应的下表面的气流汇合,破坏气流连续性的因素太多了,所以可动边条无法充当配平用的鸭翼,也和前缘襟翼改变机翼弯度的机制有本质的不同。另一方面,T-50 的大型进气口可能是固定的,可动边条或许还能充当调节进气激波位置的作用。

苏-27 最大的设计特色是由翼身融合体和翼下双发组成的宽大的升力体,双发之间的隧道在大迎角飞行时兜住迎面气流,两侧的发动机舱好比巨型翼刀,平坦的机腹和水滴形的背脊组成巨型机翼,产生的升力可以高达总升力的 40%,辅佐本来已经很大的机翼,使实际翼载进一步降低,极大地提高了机动性。T-50 为了机内武器舱的空间,部分填补了隧道的空间,但还是有一个较浅的隧道存在,保留了升力体的作用。

部分填平的隧道和左右分得很开的双发使得机尾的处理比较棘手,苏-27 采用一个巨大的尾锥,T-50 的尾锥进一步增大,或许作为额外的机内油箱,或许容纳后向的探测和电子对抗设备,增加 T-50 的全向状态感知能力或自卫电子对抗能力。“(晨枫)

引用晨枫大官人的话后,本人来说吧:F22增加两个涡流发生器,一个是菱形机头涡,一个是边条发生器,而T50由于在主翼翼面积以及后掠角为超级巡做出更多的让步,它于是增加了一个前部可动边条涡流发生器,可动边条在产生可控涡升力上和鸭翼相当,但不足以产生配平力矩。可以说T50战斗机巧妙地回避了弱点,增加了补偿。

它严格意义上说还不是三翼面战斗机,前部可动边条虽然没有配平功能,但是很好地避免了三翼面的缺陷,但是升力体设计和超巡对隐身的牺牲太大了!

这副图展示了T50的进气道的向上弯曲,但是依然能看到发动机叶片,依然不如F22,和歼20隐身理想,好处是推力损失小

注意右上方的T50,全动边条可以差动,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