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西思维差异与翻译 Microsoft Word 文档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第二章 中西思维差异与翻译 Microsoft Word 文档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41075398762caaedc33d45d

汉民族重整体综合性与直觉性的思维习惯表现在语言上就是汉语的重意合( parataxis)。句子结构貌似松散,但形散而神不散,句与句之间意思上有联系,也就是以“意”统形,句子成分的功能和层次往往置于次要地位,句法功能隐含,句子之间的联系按时间顺序、动作先后或逻辑顺序排列:先原因后结果,先目的后结果,先让步后行为。有时也凭借作者的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排列,形成了中式整体思维模式。虽然用意合法构成的汉语句式缺乏表达句子内部语法关系的词汇, 但是中国人凭借整体性思维习惯, 能够迅速抓住意义支点,把语句与前后语境中的外围语义成分融会贯通,进而凭借经验补足语句的整体内容,从而理解句子所表达的确切内涵。汉民族以意合法构成的汉语语言的特点是强调领悟,讲求微言大义,品味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乃至重含蓄,追求韵致,即以意统神,如下例:

例1.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素以语言凝练、色彩鲜明著称,尤其是其前三句, 以九个并列的实词, 把诸种不同的意象融入一个画面里,虽然没有任何衔接词,但却渲染出萧瑟凄凉的晚秋气氛,生动具体地刻画出漂泊者羁旅哀愁的心境。中国人凭借整体性、直觉性思维习惯能够迅速领会作者呈现的这一意境。

西方人理性思维发达,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与科学性,思维取向注重分析性。这种思维方式在语言上表现为: 英语重形合,句义明确,句子结构严密,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分明,层次井然,且主要依靠语法功能进行连接,多枝共干,主谓定位,句法功能外显。如:

例2. He had flown in just the day before from Georgia where he had spent his vocation basking in Caucasian sun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job which he had been engaged on in the south.

该语句的基本结构是: He had flown in just the day before from Georgia,后面长长的成份都是Georgia 的修饰语。在定语从句里,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construct ion job which he had been engaged on in the south 系一长长的介词短语作该从句的时间状语; 而在这一短语里, which 又引导一定语从句he had been eng aged on in the south, 修饰the construction job。这是一个典型的英语句子,句中的限制和修饰成份叠加,但由于形式完备,逻辑严密,其中的语义关系一目了然,意思表达明确、完整。

形合的英语是主语显著的语言( subject- prominent) ,主题往往就是句子的主语; 而意合的汉语是主题显著的语言( topic- prominent ),其主题往往并非就是句子的主语。英语句子的主语通常指人或事物, 由名词、代词或名词词组来担任,而汉语句子的主语则大不相同,它们可以以各种形式出现。除人或事物外,地点、时间、行为方式都可以作主语。在词性方面,除名词、名词词组和代词外,动词短语、介词短语,甚至句子都可以作主语。例如:

例3. 喝一碗汤, 就算是早饭了。(动词短语作主语) [译文] The breakfast is just a bowl of soup. 汉语句子一般由“话题∕主题+ 注释( topic + comment )” 组成, 而与由 “主语+ 动词( subject + verb)”构成的英语句子不同。如汉语句子“夏天很难保藏食品。”( It is difficult to preserve food in summer. ) 就是典型的主题句,按照汉语思维,“夏天”是主题,后面是评论主题怎样。因此切不可按汉语思维译成Summer is difficult to preserve food.",

2.2.3 曲线型与直线型

中国人由于受“天人合一” 及“关系” 取向的影响,思维方式以直觉、具体和圆式为特征,是一种曲线型思维方式。所谓曲线思维,是相对于直线思维而言的,它指的是在思考、分析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到思维方向上的“直线”式变化,而且要在其他思维方式运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到思维方向上的曲线式变化,从而真正做到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多视点分析材料、分析问题。在表达思想时,中国人习惯曲线思维模式,即先从侧面来说明, 阐述外围的环境,把思想发散出去,然后再收回来,让它落在原来的起点上。这样思维方式

5

以反复而又发展的螺旋形式对一种问题加以展开,尽量避免直接切入主题,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

西方宇宙观主张“天人对立”,认为事物之间是独立的,一切都在向前发展变化。表达的思想要做到与主题直接相关,形成直线流动的实体。所以直线型思维的人认为说话、写文章的时候直接表达必定优于间接表达,并且说话人的立场应保持一贯,不要用无关的信息掩盖真实。在表达思想时,更偏爱直截了当,习惯先说要点, 然后再把各种属性、方面、联系等一一补进。

中西方这种思维方式差异必然会影响各自语言的表达方式,对语篇的影响更为深刻。 1. 句法特征的差异

汉语思维模式呈曲线型,其思维习惯在书面语言上的表现形式是迂回曲折。汉语习惯于从侧面说明、阐述外围的环境,最后说出话语的主要信息(主题和述题)。因此,汉语句式结构多为句尾重心(语义焦点),头大尾小。而英语思维呈线性( linear) , 在表达思想时, 英民族的思维更直接了当。其句法特征是: 直线切划, 细分明析, 注重演绎推理。英语句式结构多为前重心, 头短尾长。试比较:

例1. Three passions, 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lif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 or knowledge, 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 .

[译文] 渴望爱,寻求知识,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这是支配我们生活的3 种简单而无比强烈的情感。

这是一个地道的英语句子,体现了英语思维先总述再展开的一种直线型思维模式。汉语译文表述顺序的颠倒,主位与述位的部分变换,体现了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即所谓的先分述后总结的中文螺旋式( 曲线式)。

例2. It was a keen disappointment when I had to postpone the visit which I intended to pay to China in January.

[译文] 我原本打算在今年1月访问中国,后来不得不推迟,这使我非常失望。 本例充分体现了英汉句式结构差异:汉语句式结构多为句尾重心(语义焦点),头大尾小。而英语句式结构多为前重心,头短尾长。

英语习惯把要点放在句首先说出,然后再把各种标志一一补进,而中国人习惯于绕弯子, 常常从宽泛的空间和时间人手,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由远及近,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例如:

例3. I met with my middle school classmate at the entrance of the theatre at 7: 30 yesterday evening, whom I haven't seen for years.

[译文] 昨天晚上7点半在剧院门口,我遇到了我多年未见的中学同学 2. 语篇结构差异

英民族非常注重主题句的明确设定,并且通常把它置于句首,这是由于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思维方式所决定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和主体的作用,突出主观见解,强调主观对客观的判断和态度。英语段落往往先在语篇的开始就直接点题,态度明确, 观点清晰,主题突出,其后内容按直线展开,层层深入,辅助句紧扣中心思想。段落的直线性发展围绕主题展开,先陈述中心思想,后分点论证说明,使主题句的内容逐渐展开。例如:

例4. Lincoln had many personal qualities that made him dear to the hearts of the country men. He had infinite patience and tolerance for those who disagreed with him. As President, he appointed men to high government position whom he considered most capable, even though some of them openly scorned him. He was generosity toward defeated opponents.

第一句话是主题句,在围绕中心思想论述的过程中,内容有序衔接,陈述顺其自然,条理清晰,层层推进,向纵深或高峰发展,具有流动感。

6

汉语思维认为万物相生相克,且均有联系,其思维模式呈曲线型, 语篇的开始往往是从很远的相关的外围问题入手,陈述观点的手法委婉曲折。段落语言倾向于围绕主题进行螺旋式重复。如让学生以“利用计算机的好处”为作文题写篇文章, 有同学会这样写道: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have been greatly improved.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our country. The computer was born in America. Its development is very quick. Especially it has made greater progress recently and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our life. 这是典型的汉语思维模式的反映,但是在英语环境中会让人觉得是废话、离题、中心思想不突出, 忽略了段落的精髓——主题句。又如,同样谈“ 家乡巨变”,中国的学生往往先说祖国的大好形势再谈家乡的变化,而英语民族学生则直接点题,再分析原因或陈述具体事实。

英语段落往往在语篇开始就直接点题,态度明确,观点清晰,主题突出。一个段落、篇章,开头以主题句点明主题,其后内容按直线展开,层次深入,辅助句紧扣中心思想。段落的线性发展围绕主题展开,先陈述中心思想,后分点论证说明,使主题句的内容展开,并为后面的内容作好铺垫。Michael Hoey 的研究表明,英语语篇有三种思维模式,即“问题—解决”型、“ 一般—特殊”型、“匹配—比较”型。英语语篇思维模式的特点是: 先概括,后细节;先抽象,后具体;先综合,后分析。直截了当地声明论点,然后逐渐地、有层次地展开阐述。

英汉语篇展开方式存在较大差异。汉语文章犹如一条淙淙小溪,历经涓涓细流的不断汇入后,渐渐形成主流轮廓。这种行云流水式的文笔似连似分,组合自由,但却以环形朝着既定的语义方向,自然流动,时机成熟,自然点题,词、句、段依自然时空和自然逻辑顺序铺排。汉语讲究以“起、承、转、合”为基本结构,篇首及篇中云遮雾障,篇尾豁然开朗,追求的是余音绕梁的无穷回味。《周易》曾把中国传统思维方法概括为“观物、取象、比类、体道”,其中“体道”作为主题内容的提出是以前面三个步骤为基础的。一句话, 中国人作文不是直截了当地谈及主题,而是遵循自然时空顺序和自然逻辑顺序, 是因在前, 果在后,从多到一、经过层层铺垫、逐步达到高潮式的事先铺垫型结构。

思维方式影响到人们说话写文章的谋篇布局,影响人们说服人的方法,影响人们讲话和写文章的结构形式。中国人有整体思维的倾向,注重结构的完整性。西方人则可以由任一局部开始,整体时空感不强,片断较多。在记叙文中,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所期待的是一种以直线式展开占主导地位的思维过程。有的学者把美国文化的思维方法比喻成“桥”式思维,作者用一种明确和直接的方法组织他的思想和表达出这些思想, 读者在接收信息时就像平稳地走过一座桥,因为发送者发出的信息是明确的。中国记叙文的技巧被称为“曲径通幽”这与卡普兰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称为涡轮线式的思维方式不谋而合。英美读者对中国人的涡轮线式的写作方法觉得别扭( awkward),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多余的拐弯抹角。这正如西方人喜欢直线条的西方花园,而中国人喜欢曲折的中国式花园一样。

汉语式的语篇结尾往往是作者本人给出结论或提出呼吁,这是汉语篇结束的标志。而英语民族强调物我分离,其思维客观、公正,信奉事实胜于雄辩。他们总是摆出大量的事实数据,使读者确信作者写作的客观性,让读者得出自己的结论,其文章往往呈现无结论化的倾向。

2.2.4 模糊性与精确性

中国哲学无论是儒还是道,从一开始就是追求一种浑然一体的境界,也就是要掌握一种整体的宇宙观。由于中国哲学在早期过分地强调整体经验,于是往往陷于知合而不知分的弊端,疏于部分的掌握,认为只要抓住了整体,在整体的基础上不变不动,就可以求得安稳。这就导致了中国的思维方式模糊性,与中国人思维不同的是,西方近代以来,随着经验自然科学分门别类的研究趋于兴旺发达。数学、力学、天文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科学开

7

始确立与发展,并促使西方思维方式具有精确性特征。这种思维模式上的差异在语言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义内涵

由于汉语民族和英语民族在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上的差异,汉语和英语对同一类事物和现象的划分的精确程度有所不同,对于某种现象或属性,英语中有多个同义词或近义词能够进行较为细致的实义切分或性质描述,而汉语的对应词语则相对笼统和概括。比如汉语中的“运动员”包括了田径运动员、球类运动员和其他类型的运动员,而英语中表示“田径运动员”、“球类运动员”的单词分别为athlete, player,而其他类型的运动员则具体译为swimmers, gymnasts, boxers 等, 运动员的总称则为sportsmen。再如“粉面含春威不露, 丹唇未启笑先闻。”一句中的模糊词“威”字, 是“威严( dignity)”、“威望( prestige)”、“威风( power)”、“威胁( threat)”、“淫威( arbitrariness)”还是其他含义的“威”? 只有通过分析相关的上下文对此人的性格描写, 才能够分析出这个“威”字的真正含义。又如: “你吃饭了没有”?“饭”可以指“早饭、中饭、晚饭”,但人们往往无须指明, 因为从说话时间就可推知“饭”的具体所指。若译成英语,则须将breakfast、lunch、supper 分得清清楚楚。

2. 语法结构

汉语重模糊,英语喜精确。在语法结构上,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汉语句子重意合( parataxis) ,注重内在、隐含、模糊关系,而英语句子重形合( hypotaxis ),力求语言的逻辑性,分析性,精确直观性。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子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因而汉语句子的特点是“以神驭形”。而形合是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之间的连接采用句法手段或词汇手段, 表达语法意义或逻辑关系。因而英语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要求用形式标记表明, 即“以形摄神”。英语名词的性、数、格, 谓语动词的时态和语态,主句和从句之间的关系代词、关系副词和连词, 都行使其语法功能并起着纽带作用, 将句子各成分衔接在一起。如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中的人称和时态都没加限制,思念的主体即句子的主语被隐去,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读者自己,动词的时态也可由读者去体味,使得诗的意境深远。而这一切在英译时却是必须明确和规范的。试比较下列例句:

例1.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朱自清《荷塘月色》)

[译文] I have felt quite upset recently. Tonight, when I was sitting in the yard enjoying the cool, it occurred to me that the Lotus Pond, which I pass by everyday, must assume quite a different look in such moonlit night . ( 朱纯深译)

3. 语言逻辑

汉语中存在许多逻辑关系模糊,却因为约定俗成而得到人们认可,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语,如: “晒太阳”、“盖被子”、“养病”、“打扫卫生”、“吃食堂”等,这些动宾结构与客观事物逻辑完全不符, 在中国人看来并无问题,而直译成英语就可能出现逻辑上的谬误。汉英转换时, 这些词语显然无法从字面上翻译,需根据它们内部意义和其角色意义在句法结构中适当地添加体现角色意义的标记性词语,把非逻辑的汉语句子转换成符合“形合”语言特征、逻辑关系明确的英语表达形式。

逻辑偏移,造成汉语的句子不可用西语语法去衡量,尤其是“反向表达”语句,体现非常强烈的“意会”特征。如:

好不痛快=好痛快 差一点儿不=差一点 一会儿=不一会儿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