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一章集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一章集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4625c09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95

教 学 过 程 教师 学生 教学 时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引导 分析 讲解 说明 理解 提问 巡视 指导 观察 思考 理解 自我 总结 互动 求解 交流 突出 数轴 的作 用 交给 学生 自我 发现 归纳 反馈 学习 效果 45 质疑 归纳 强调 总结 小组 讨论 交流 理解 强化 以学 生小 组讨 论教 师归 纳的 形式 强调 重点 突破 难点 55 35 解 eA??x|x??1或x?2?. 说明 通过观察图形求补集时,要特别注意端点的取舍.本题中,因为端点?1不属于集合A,所以?1属于其补集eA;因为端点2属于集合A,所以2不属于其补集eA. 由补集定义和上面的例题,可以得到: 对于非空集合A: A∩(eUA)=?,A∪(eUA)=U,eUU=?, eU?=U,eU(eUA)=A.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教材 练习1.3.3 4,7?,求eUA. 1.设U??小于10的正整数?,A??1,2.设U=R,A??x|?2剟x*理论升华 整体建构 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集合交运算?如何用符号表示?如何用图形表示? 什么是集合并运算?如何用符号表示?如何用图形表示? 什么是集合补运算?如何用符号表示?如何用图形表示? 2.在进行集合的交、并、补运算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3.集合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时进行集合运算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4?,求eA.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3设全集U??0,1,2,3,4,5,6,7,8,9?,集合A??1,3,4,5?, 进行

第1章 集合(教案)

教 学 过 程 B??3,5,7,8?.求eUA,eUB,?痧UA???UB?, 教师 学生 教学 时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引领 分析 讲解 领会 思考 求解 领会 思考 求解 并交 补的 混合 运算 讲解 巩固 所归 纳的 知识 强化 点 注意 方法 引导 强调 使用 数轴 的重 要性 70 提问 动手 了解 学生 ?痧UA???UB?,eU?A?B?,eU?A?B?. 分析 这些集合都是用列举法表示的,可以通过列举集合的元素分别得到所求的集合. 解 eUA??0,2,6,7,8,9?; eUB??0,1,2,4,6,9?; ?痧UA????痧UA???UB???0,2,6,9?; 说明 UB???0,1,2,4,6,7,8,9?; 因为A?B??3,5?,所以 eU?A?B???0,1,2,4,6,7,8,9?; 因为A?B??1,3,4,5,7,8?,所以 eU?A?B???0,2,6,9?. 例4 设全集U =R,集合A={x|x≤2},B={x|x>-4},求eUA , 引领 eUB, A?B,A?B. 分析 讲解 说明 分析 在理解集合运算的含义基础上,充分运用数轴的表示来进行求解. 解 因为全集U =R,A={x| x≤2},所以eUA={x| x>2}; 因为全集U =R,B ={x| x>-4},所以eUB={x| x≤-4}; A?B?{x?4?x≤2}; A?B=R.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B??3,4,5?,A??2,4,6?,1.设U??1,2,3,4,5,6,7,8?,求A?B,

第1章 集合(教案)

教 学 过 程 A?B,eUA,eUB,?痧UA???UB?,?痧UA???UB?. 教师 学生 教学 时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巡视 , 指导 求解 交流 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 80 85 90 2.设U??|0????180???,A??|0????90???B??|90????180?,求eUA,eUB,?痧UA???UB?,???痧UA???UB?. *归纳小结 强化思想 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 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 *自我反思 目标检测 本次课采用了怎样的学习方法? 你是如何进行学习的? 你的学习效果如何? *继续探索 活动探究 (1)读书部分: 教材章节1.3,学习与训练1.3; (2)书面作业: 学习与训练1.3训练题; (3)实践调查: 了解补集与全集在生活中的应用.

说明 记录 引导 提问 回忆 反思 培养 学生 总结 反思 学习 过程 的能 力 【课题】 1.4 充要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 能力目标:

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 (2)符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

第1章 集合(教案)

【教学设计】

(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在条件与结论的关系的判断上,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在独立

尝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2)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从内涵上引导学生体会复合命题中条件和结论的关系.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揭示课题 1.4充要条件 *问题引领 深入探究 问题 1.由条件p :x?1是否可以推出结论q :x?1?0是正确的? 2.由条件p :(x?3)(x?1)?0是否可以推出结论q :x?1是正确的? 2教师 学生 教学 时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明确 质疑 分析 归纳 了解 思考 讨论 理解 通过 问题 使学 生了 解条 件判 断的 基本 思想 初步 体会 条件 判断 方法 15 3. 由条件p : x?2是否可以推出结论q :2x?4?0是正确的,同时,由结论q:2x?4?0是否可以推出条件p : x?2是正确的? 解决 问题1中,由条件p成立能推出结论q成立;但是由结论q成立不能推出条件p成立. 问题2中,由条件p成立不能推出结论q成立;但是由结论q成立能推出条件p成立. 问题3中,由条件p成立能推出结论q成立;由结论q成立能推出条件p成立.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概念

第1章 集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