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版《甄嬛传》字幕英译中受众期待的得与失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美版《甄嬛传》字幕英译中受众期待的得与失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46c7f41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bb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美版《甄嬛传》字幕英译中受众期待的得与失

作者:李稳敏 赵悦 席丽红 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8期

摘要:本文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以目的语受众为中心,根据跨文化传播中的差异现象和美版《甄嬛传》中的热议案例,探索美版《甄嬛传》字幕英译中受众期待的得与失,分析国剧“走出去”战略中所遇到的翻译难点,以期警示影视剧字幕翻译工作者做好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提升服务国际受众的翻译质量,增强影视剧中国文化传播的效度。 关键词:接受美学;美版《甄嬛传》;字幕翻译;文化差异 一、引言

2011年,76集电视剧《甄嬛传》在中国各大卫视播出时收视率持续高涨,业内外人士无不赞赏,从此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国家鼓励推出剧场版的美版《甄嬛传》,意在协助中国影视作品助推文化“走出去”战略,但高度浓缩为6集的美版《甄嬛传》收视率反响平平。不难看出,原版《甄嬛传》演绎主角甄嬛从妃子到太后几十年的曲折故事,更重要的是故事中的话语承载了大量文化负载词及文化意象,美版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译语言质量、文化传递效度及受众的期待需求。中西文化差异巨大,加之美版《甄嬛传》集数和内容上高度压缩,富载中国文化的语言不可译现象,还有中国历史人物的复杂关系,是导致美版《甄嬛传》字幕翻译差强人意的关键。本文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重视目标语受众的文化特征,结合美版《甄嬛传》中颇受争议的翻译例句来分析字幕翻译工作中的受众期待问题,对影视字幕的翻译策略及文化传播效度提供新的探究视角。 二、接受美学中的受众期待视野理论

德国学者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冈·伊瑟尔首先提出接受美学的受众期待理论,聚焦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接受和反应。该理论最初多用于文学研究,强调读者在文学欣赏中的地位和作用。接受美学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是“期待视野”,读者凭借已有审美经验产生的思维定向,通过解读、理解文本与文本视野相融合,实现读者对文本的接受和文本产生的社会效果[1],使读者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不少研究关心作品及其作者本身,而忽略了读者的文化语境及其内心感受。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是由若干个环节有机结合的社会性的系统过程。而读者是使作品价值最终得以体现的不可或缺的环节[1]。《甄嬛传》作为一部成功的中国传统文化影视剧,注重受众的接受效度也即收视率。基于此,接受美学中受众期待视野对美版《甄嬛传》的字幕翻译分析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