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2分册 第1单元 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2分册 第1单元 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477eebcd4d8d15abe234eb4

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2分册 第1单元 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一、选择题

1、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 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

2、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从早期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的转变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其中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

A、谷物种植 B、房屋建造 C、陶器制作 D、牲畜饲养 3、图中所反映的实质是

A、原始时代我国的民居建筑技术基本成熟 B、原始时代人民就已经学会建筑房屋 C、由游牧过渡到农耕定居 D、原始农业出现

半坡居民的房子复原图

4、原始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经济变革。 以下文献材料,反映这一变革的是

A、《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B、《韩非子?五蠹》:“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

C、《白虎通义》:“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

D、《世本·作篇》:“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 “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下。” 5、《白虎通·号篇》:“古之人皆食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根据材料我们可以得出原始农业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人民众多” B、“天之时” C、“地之利” D、“制耒耜” 6、农业起源以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其主要的表现是

A、人类采集食物的范围扩大 B、人类已成为食物的生产者 C、人类开始适应了自然环境 D、自然已无法满足人类需要 7、“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起源地之一”。能为这句话提供最有力证据的是

A、《周书》载:“神农耕而作陶” B、关于神农“教民农作”的传说”

C、在我国境内的湖南、江西、浙江等地都发现了我国先民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 D、《诗经》中有关我国先民种植谷物的记载 8、“新石器时代的技术革命,以食物生产取代食物采集,是一种在规模和意义上堪与近代西方工业革命相提并论的技术变革。”这场技术革命在我国古代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特色,形成这一特色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差异 B、生活方式的不同 C、耕作技术的区别 D、文化背景的悬殊 9、在远古时期,我国开始种植的农作物有

①水稻 ②黍 ③粟 ④大豆 ⑤玉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10、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碳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

1

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游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有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粮食种植早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11、近些年在长江流域发现了不少远古时代的文化遗存,在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了距今 6000年的人工栽培水稻,在十多个探方广达四百多平方米的范围内,普遍发现稻粒、稻壳、稻秆的遗存,有的地方甚至形成20-50厘米厚的堆积层。这告诉我们

A、长江流域是我国最早的农业中心 B、我国人民较早就学会了培育水稻 C、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育水稻的国家 D、我国种植水稻起点就是6000年前 12、“居住区内有中心广场,周围分布着一百多座房子,分为五群。每个建筑物以一座大房子为主体,还包括十几座或二十几座中小型房屋,门均朝向中心广场。”根据上述对姜寨遗址的介绍可以初步断定,该遗址的特点是

A、处于旧石器时代 B、建筑技术高明 C、呈现聚族定居 D、文明程度较高 13、右图是姜寨遗址中出土的《鸟鱼纹细颈瓶》,从中可以直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姜寨人

A、农业为主,渔猎为辅 B、栽培谷物,驯养牲畜 C、共同耕作,平均分配 D、还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14、陕西姜寨遗址是中国迄今为止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面积最大的一个遗址。以下对它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早期农耕聚落的典型代表 B、呈现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 C、主要生产活动是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 D、以栽培水稻为主

15、陕西姜寨遗址是中国迄今为止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面积最大的一个遗址。在这个遗址中,考古发掘出了大批的文物古迹,但没有出土

A、公共墓地 B、石器工具 C、青铜礼器 D、精美陶器

16、历史课时,学生讨论中国石器时代的文化现象所呈现的历史意义。甲生说:旧石器时代出土的人类化石,大多集中在黄河中下游,足证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乙生说:新石器时代的粮食作物,南北不同,南方以水稻为主,北方以小麦居多。丙生说: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方式最大的转变是从采食生活演进到产食生活。以上三位同学的说法,哪一位正确

A、甲生 B、乙生 C、丙生 D、全对

17、在原始社会的大部分时间内,整个社会呈现“天下为公”局面的最根本原因是

A、人们按血缘关系组成 B、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 C、人们之间的互相谦让 D、部落与部落联盟形成 18、我们要了解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主要依靠考古发掘和

A、充分想象 B、传说故事 C、科学鉴定 D、大胆推测

19、虽然历经五千年,但是古代先民的记忆仍然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至今日,例如

A、姜寨遗址 B、炎黄故事 C、夏朝建立 D、甲骨文字 20、炎黄的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它们所处的时期大致是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21、“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订律设制,立五千年不拔之根基。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这是2005年5月6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团访问祖国大陆时发表的祭文,该文发表于

A、中山陵 B、黄帝陵 C、禹陵 D、秦始皇陵

2

22、“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而去之。”这一举措的最重要的历史作用在于

A、扩大了黄帝部落的活动范围 B、发展了黄帝的势力

C、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提高了黄帝的威望

23、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从黄帝说起;另外人们在山东嘉祥县的汉代画像石上也发现了黄帝像。综合以上两则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黄帝其人其事纯属编造不可深信 B、黄帝的故事真实可信 C、是否有黄帝其人尚不能完全确定 D、黄帝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24、某个石器时期遗址出土以下遗物:堆积如山的兽骨,许多遭外力砍断手脚的人体骨骸,众多小型房舍,破碎的陶器堆。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应如何判断这个遗址可能的时代?

A、残缺不全的人体骨骸,反映此时期可能是战争频繁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B、为数众多的小房舍,反映此时期可能属于农业刚萌芽的新石器早期阶段 C、破碎的陶器说明此时期属于旧石器时期,人类刚开始知道如何制作陶器 D、堆积如山的兽骨,说明这个遗址的经济形态是以狩猎为主的旧石器时期 25、下图是新石器时代后期大汶口文化大墓、小墓和乱葬坑遗址。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当时已经

A、达到了经济繁荣 B、出现了贫富分化 C、建立了国家政权

D、进入了阶级社会

26、中华大地文明的起源,最迟距今约

A、6000-5000年 B、5000-4000年 C、4000-3000年 D、大约1万年前后

27、中华大地文明的起源犹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位于左边地图中的

28、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区域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呈现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态势 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

29、著名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指出,中国农业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以下选项中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充满着兴衰起伏、不断流徙与融合

B、湖南玉蟾岩,陕西半坡遗址、浙江河渡遗址等地都发现了人工栽培粟和稻的遗存 C、除了黍、粟、水稻外,起源于战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大豆等 D、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存在的大量稻谷的遗存 30、下列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的源头曾经是满天星斗般地分散在中华大地上 B、中华文明的源头呈现多元分布的态势或格局

C、中华文明起源时各区域文明的特征和作用是相同的

D、中华文明起源时各区域文明之间就互相影响,出现融合趋势 31、《礼记·礼运篇》中记述了这样一段文字:“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

3

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文中的“大道”含义包括

①禅让制 ②世袭制 ③公有制 ④私有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2、“禅让制”是一种

A、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 B、阶级社会的王位继承制 C、氏族内部共同遵守的生活制度 D、不同部落间的征战制度

33、小华在某博物馆看到一座史前城址复原图:有城垣、宫殿等大型夯土建筑,不同大小的墓葬,大型窖穴,以及土鼓、石磬等礼乐重器。据此可推测当时

A、处于石器时代早期,以采集和渔猎为生 B、进入农耕社会初期,同耕共居集体生活 C、属新石器时代后期,已经具备国家雏形 D、从“公天下”转为“家天下”,世袭代替禅让 34、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一般认为孔子及儒家所称颂的这种理想社会终结于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

35、恩格斯说:“氏族制度已经过时了,它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之分裂为阶级所炸毁。它被国家代替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65页)。中国历史上与恩格斯所言现象相符的现象是

A、汤建商 B、夏朝建立 C、西周封邦建国 D、舜禅让于禹 36、史载:启破坏禅让制,继禹而立,“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对这场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是

A、有扈氏为维护民主传统而战,应肯定 B、启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战,应否定 C、启代表历史发展进步的方向,应肯定 D、双方是为争夺王位而战,都应该否定

37、据文献记载,夏朝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以镇压反抗者,这说明

A、夏朝经常遭受外敌入侵 B、夏朝的社会治安不好 C、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D、夏朝时期反抗者众多 38、据文献记载,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但史学界认为,使这些记载成为信史的关键还在于

A、夏朝距今的年代已太远 B、禅让制如何变为家天下

C、发现夏朝的遗址和遗物 D、大禹是否真有其人其事 39、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夏史研究开启了一扇大门,主要依据是

A、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 B、能与有关夏文献相互印证 C、中原一带文明发展较早 D、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和玉器 40、目前已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在地域上属于

A、黄河上游地区 B、黄河中下游地区C、长江上游地区 D、长江中下游地区 41、二里头文化与夏王朝的关系是

A、完全印证其存在 B、不能印证其存在

C、彼此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D、基本能印证其存在的可能性

42、夏朝没有留下直接的文献史料,有关记载多为转手材料,有些具有传说性质,所以夏的存在引起学者的怀疑。二里头遗址发现后,怀疑的看法逐渐减少。这是因为 A、该遗址的发现证明夏的传说有一定真实性

B、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与有关夏的文献记载一一对应 C、该遗址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夏的存在 D、该遗址的考古发现属于原始材料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