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期末考试背诵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期末考试背诵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48282faed630b1c58eeb544

3、对传奇笔法的超越,除了对唐代传奇情节曲折、叙写委婉、文辞华丽等特点的继承,又有超越:从故事体到人物体,注重塑造形象;善用环境、心理、等多种手法写人;具有明显的诗化倾向。 (二)情节离奇曲折,富于变化。

如《促织》既是现实,也有奇幻。全篇以促织为线索,矛盾的产生、情节的发展、人物感情的变化,都由促织的得与失来决定。 (三)善用多种手法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

1、赋予花妖狐魅形象以“物的自然性”和“人的社会性”。书中鬼狐花妖,狐有狐形,鬼有鬼态,生趣盎然:

2、善于通过主要特征和生动细节写人。 如写婴宁,抓住她爱笑、爱花两个特征,反复渲染,其天真无邪性格便跃然纸上。

3、善用环境描写映衬人物。婴宁是狐精所生,鬼母所养,从小远离尘世,没被人间污浊熏染。清雅环境与高洁人物,相得益彰。

4、语言简练典雅、生动形象。熔铸了文言文的精粹,吸收了大量民间文学、群众口语和方言俚语中的精华,形成一种古雅简练,清新活泼、内含丰富的语言风格。

三、 地位与影响

(一)《聊》是中国反映社会生活最广阔、最深刻的一部古典短篇小说集。 (二)《聊》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艺术技巧极为成熟的标志。

1、继承和发展六朝志怪和唐宋传奇的艺术传统。“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形成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最完美的艺术形式。

2、开辟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主的短篇小说创作新天地。

(三)《聊》对后世的短篇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主要有:沈起凤《谐铎》 和邦额《夜谭随录》浩歌子《萤窗异草》袁枚《新齐谐》等等。

《红楼梦》

红学:

红学主要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即对《红楼梦》的作者、版本、脂砚斋评以及“佚稿”的研究。自《红楼梦》诞生的那一天起,红学的研究就开始了。五四以后,胡适、俞平伯等用现代的考证方法来研究《红楼梦》,把红学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因此,人们把五四以前的红学称着“旧红学派”,而把胡适、俞平伯所倡导的红学叫做“新红学派”。 旧红学:

相对新红学而言,指的是五四时期以前,有关《红楼梦》的评点、评论、题咏、索隐、考证。旧红学比较重要的流派是评点派和索隐派。代表人物王梦阮、蔡元培。特点是索隐、比附探求小说的本事;遭到胡适的批判。 新红学:

相对旧红学而言,指以胡适为代表的考证派,他在1921年写了一篇《红楼梦考证》,胡适的‘考证’给《红楼梦》研究开辟了新天地,带来了新鲜空气。 胡适根据小说本身以及同时代或稍后的清人笔记、年谱、传记、诗文等材料,考证得到《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后人称胡适的学说为“自传说”。 批判旧红学的索隐方法。

写《红楼梦》的主旨:(PPT,同下题差不多意思) 一是家族在腐败中走向破落,繁华成空;

二是个人禀性趣味与家族和社会要求相背离,以至人生失落,无所归依; 三是回顾如梦人生时,唯一值得怀念的,是一群“闺阁女子”,因此最令人悲悼的,也就是她们的悲剧命运 《红楼梦》的悲剧

曹雪芹的《红楼梦》向世人昭示一个人们感情上难以承受,但却无可改变的哲理:人生和社会永远处于摆脱的命运悲剧之中。他从三个层面揭示了从社会到个人,从表层到深层的悲剧意蕴。 一、社会悲剧。

《红楼梦》写出了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它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

1.封建官僚家庭政治上的腐败是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

如“护官符”的作用,点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黑暗内幕。 2.从生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如一顿螃蟹宴便是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奢侈和荒淫是分不开的,贾府的淫乱无耻已经到了乱伦的地步。

3.作者以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动描写,揭示出封建家庭自然枯萎的悲剧命运。 贾宝玉的形象在贾府的社会悲剧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社会新思潮代表人物的贾宝玉与作为腐朽的封建势力化身的家庭是格格不入的水火关系。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也是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由于无法找到自己理想的社会道路,他把自己的精力转移到爱情生活上来。 二、道德文化悲剧。

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以仁爱为核心和以个人服从社会为前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大胆的质疑。从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以仁爱为核心和以个人服从社会为前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大胆的质疑。从贵族后裔身上看到儒家思想的失败,青年女子的不幸命运,往往也可以从儒家道德文化的影响中找到原因。如薛宝钗尽管是婚姻上的胜利者,然而在个人自我上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作为封建道德文化造就的标准的淑女形象,她只是以压抑个性去服从社会和家庭。 三 、人生悲剧。

人生悲剧则是从哲学上思考生命的本质,《红楼梦》在悲剧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达到中国悲剧作品的顶峰。《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最大突破,就在于它彻底抛弃了那种自欺欺人,始终幻想喜从天降的浅薄悲剧意识,而是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现象上升到哲学高度来认识其永恒的不幸。从全书的安排来看,无论是社会悲剧,还是道德文化悲剧,无不可以作为人生悲剧的注脚和例证。曹雪芹不仅昭示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而且还以贾宝玉出嫁的方式提出了解决人生悲剧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贾宝玉的出嫁并不完全 是由于个人命运的灾难,而是对包括自身在内的整个人类的悲剧充分感悟后所做出的解脱的选择。

《红楼梦》艺术成就

一部天才的、精心构撰的巨作。“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艺术上,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鲁迅:“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1)、网状结构:

宝玉、黛玉、宝钗三人感情和婚姻纠葛,是小说中心线索; 大观园是小说人物活动主要场所;

宝玉与林、薛及园中其他诸多女性的命运,是小说的基本内容;

贾府由盛入衰的过程,及贾府复杂家族矛盾、贾府其他人物命运,同样是小说的基本内容,且贾府中男性与大观园女性世界具有对照意味;由此扩展,贾家与薛、史、王“四大家族”,构成一个社会阶层。

再由此扩展,上至皇宫,下至市巷、乡野,时近时远反映整个社会状况; 在这一切之上,又有一个隐隐绰绰的虚幻的神话世界,不断暗示“红楼梦”的宿命,使小说始终在花团锦簇的景象中透着幽凄的气息。

突破说书人叙事传统,叙述角度上创造性地以叙述人多角度复合叙述,取代说书人单一的全知角度的叙述。叙事角度的灵活运用,使作品写得更加真实,人物性格更为鲜明。 (2)、很强的写实性

第一回:“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书中第五十四回还借贾母之口,对才子佳人故事陈套的不合情理作了相当准确的批评。 故事在自然的生活状态下展开:

前八十回,虽高潮迭起,却没有纯属偶然巧合的因素而发生突兀离奇的情节; 各种生活场景,都尽可能在平实中此起彼伏地交替变化。而全书精美的结构,就隐藏在这样自然的情节中。 (3)、人物形象的塑造

完全避免浮浅夸张和概念化涂饰,以深入的体察和天赋的灵感为凭藉,表现人性的丰富含蕴及在不同生活状态中的复杂情形。

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钗、黛/尤二姐、三姐/迎春、探春,同中有异:黛玉、妙玉。用景物描写揭示人物性格,四季暗示宝黛关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