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总复习总结 - 发展心理学20171115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心理咨询师总复习总结 - 发展心理学20171115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484c480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fe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发展心理研究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发展的广义理解包括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个体心理发展三个方面。学的定义 狭义的心理发展多指个体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到衰亡整个全程的心理发展规律。 心理发展的性质 发展心理学研究内容 整体性、社会性、活动性和规律性(普遍性和特殊性、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 出生后第一年是个体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婴幼儿期是第一发展加速期,少年期(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 各个年龄阶段的特征,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阶段的本质特征。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1.遗传和环境的作用问题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心理发展的本质问题。 2.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关系问题是心理发展过程的问题。3.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关系问题。4.关键期问题。 研究功能 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心理发展的过程性和动态性,简称发展性。显著特征是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大 研究方法 横断比较研究:优点是适用性和时效性,缺点是人为的联结性,组群效应。 纵向跟踪研究:优点是了解连续过程,揭示量变到质变规律。缺点是时效性差,被试容易流失,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纵横交叉研究。横断研究的优点是纵向研究的缺点;纵向研究的优点是横断研究的缺点。 研究方法的新趋势:跨文化比较研究;跨学科与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研究方法的整合;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 心理发展的动因 理 论 遗传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 遗传环境共同决定论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文化因素决定论 代表人物 高尔顿 华生 班杜拉 维果茨基文化-历史理论 皮亚杰 观 点 心理发展由遗传因素决定。 心理发展的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 环境作用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优生学的创始人高尔顿,遗传性定律 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 片面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否认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二因素论。主张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的发展,但把两者视为同等成分,各自孤立存在的因素,企图揭示各因素在心理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 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 低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受个体的生物成熟所制约。 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则受社会文化和历史所制约。 社会文化活动是智力发展的源泉。 以语言为中介使心理活动发生质变 最近发展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和有成人指导下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距。 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最近发展区; 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在个体发育成熟的前提下,以一定的心理发展为条件,心理特征处在开始形成又尚未成熟的时候。 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图式(认知结构)、同化(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顺应(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改变原有图示或创造新图示的过程)和平衡(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向)。 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生熟、经验(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社会环境、平衡化。 年龄范围 0~3岁 3~6岁 6~11岁、12岁(小学阶段) 动作的发展 以游戏为主要活动 以学习为主要活动 最主要特点 主体客体相互作用 年龄阶段的划分和主要特点 年龄阶段 婴儿期 幼儿期 童年期 青春期 青年期 中年期 老年期 十一二岁至十五六岁(初中阶段) 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的矛盾性 十七八岁至三十五岁 35~60岁 60岁以后 身心成熟、进入社会、恋爱结婚 生理成熟、心理稳定 衰退与毕生发展 特 点 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 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符号功能,表象图式。思维特点:泛灵论、自我中心主义(三山实验)、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思维不课逆性、缺乏守恒。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 阶 段 感知运动阶段(0~2) 前运算阶段(2~6、7岁)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运算图式,思维特点是:守恒性、摆脱自我中心性、思维可逆性。抽象概念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及以后) 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思维特点是: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 进行假设和演绎推理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阶 段 婴儿前期 婴儿后期 幼儿期 童年期 青少年期 成年早期 成年中期 成年后期 年 龄 0~2岁 2~4岁 4~7岁 7~12岁 12~18岁 18~25岁 25~50岁 50岁以后 主要发展任务 信任感 自主感 主动感(初创性) 勤奋感 角色同一性 亲密感 繁衍感 完善感 克 服 怀疑感 羞耻感 内疚感 自卑感 角色混乱 孤独感 停滞感 失望感 良好人格品质 希望 意志 目标 能力 诚实 爱 关心 智慧、贤明 心理社会危机是个人的需要与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要克服心理社会危机,需要依赖心理社会经验。

发展心理学的前身是儿童心理学,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被认为儿童心理学早期的专题研究成果之一。1882年普莱尔《儿童心理》被视为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 、 婴儿期(0~3岁)的心理发展 新生儿反射行为 第一类无条件反射行为(有生存意义,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和定向反射,是机体适应环境和保护自身的必要的反射性为)和第二类反射行为(无生物学意义,出生后4-6月内自行消退) 新生儿生活模式 睡眠—觉醒时的活动—啼哭周期性的生活行为模式。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可修复性。5岁以前语言中枢受到损伤,另一侧脑半球会产生替代性功能,使语言中枢转移,超过5岁不转移 主要动作 动作发展 婴儿的主要动作是手的抓握行动(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独立行走 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是心理发展水平的指标,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新手段和主动权,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方向和顺序:从上到下发展的头尾原则、由内向外发展的近远原则、大动作到精细动作发展的大小原则 婴儿学习最早发生在胎儿末期。模仿是天生的学习能力;条件反射是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偏好新颖刺激的学习形式。 最早发生,最早成熟,最早衰退。 深度知觉——吉布森的视觉悬崖装置进行的视崖实验说明6个月的婴儿已经具有深度知觉。 语音的发展,语义的发展、语法的发展和语用的发展。婴儿的发音分简单发音、连续音节和学话萌芽(连续发出不同音节,无明确的意义和指向)三个阶段。3岁左右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词汇量1000个左右。1.5—2.5岁是婴儿掌握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3岁末基本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 婴儿注意最早表现是先天的定向反射,是不随意注意的初级形态。从不随意主义发展到随意注意,从受客体刺激物的外部特征所制约发展到受主体内在心理活动控制。 人类个体记忆最早发生在胎儿末期。12个月之前,婴儿的记忆主要是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12个月之后是表象记忆和词语记忆为主导。 巴斯根据婴儿对活动的倾向性和行为特征分类:情绪性(情绪反应突出,负面情绪占优势)、活动性

学习 感知觉发展 言语发展 婴儿的注意与记忆 气质类型 (乐于从事运动性游戏)、冲动性、社交性(强烈的社会交往要求,自来熟)。 托马斯和切斯根据节律性、适应性、趋避性、典型心境与反应强度划分:容易抚养型(生活规律,情绪反应适中,主动探索环境)、抚养困难型和发展缓慢型。 兴趣的发展 笑的发展 分三个阶段: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白天前后);相似性物体再认知觉阶段(半岁前后);新异性事物探索阶段(1岁前后)。 社会性微笑的出现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分为自发性微笑阶段(生来具有的生理反射性微笑)、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能区分人和其他非社会刺激,对人的社会性微笑不加区分)、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能区分熟悉人和陌生人的声音和面孔,对不同人具有不同的微笑反应)。 哭声是表达需要的唯一方式,是不愉快的消极反应。自发性的哭(生来具有的生理反射性哭)、应答性的哭(不适应刺激引发,具有社会交往性质)、主动操作性的哭(从经验中学到的具有社会活动性质)。婴儿啼哭的5种原因有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和感到无聊。 最初阶段(呼唤妈妈拒绝陌生人痛苦求助和表达愤怒)、第二阶段(无人理睬,无法摆脱无从改善的情况下希望破灭,失望)、第三阶段(无可奈何,开始寻求亲近的陌生人,适应环境) 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不区分人的积极反应,喜欢所有的人。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选择地对人反应, 第四阶段;互惠关系形成阶段,调整依恋目标。能接受母亲的暂时离开 母婴依恋类型(艾斯沃斯) 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无依恋婴儿,占少数)、反抗型依恋(矛盾型依恋、焦虑型依恋,缺乏安全感,时刻警惕母亲离开,对母亲离开极度反抗,非常苦恼,及寻求母亲接触,有反抗安抚)。 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后两者属于不安全型依恋(消极依恋) 情绪的发展 哭的发展 分离焦虑 依恋定义 婴儿依恋社会性依恋 发展阶段(鲍尔比) 第三阶段;特殊情感联结阶段(对母亲产生特别依恋)对母亲特殊情感依赖 自我意识的发展 主体我的自我意识(1岁前后出现) 提出镜像自我客体我自我意识的出现(2岁左右出现)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能从客体中认出自己,概念 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能运用人称代词称呼自己和他人。 幼儿期(3~6岁,幼儿园阶段)的心理发展 项 目 内 容 幼儿的游戏 游戏的作用 游戏的理论 游戏发展 幼儿游戏特点 游戏社会性发展 记忆的发展 发展特点 幼儿的记忆策略 具体内容 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 古典游戏理论和现代游戏理论 机能游戏(重复简单的动作和活动,是基本生活的反应),象征性游戏(假装游戏),规则性游戏(游戏规则外显,游戏角色内隐) 象征性游戏的五个特点:以主题游戏为主;运用与现实物相仿的代替物;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游戏情境;游戏中富有创造性;游戏的动机重在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非社会性游戏(主要指独自游戏和旁观游戏),平行游戏(有参与意向,进行雷同游戏,但无相互交流),社会性游戏(具有社会交往性质,分协同游戏和合作游戏) 以无意识记忆为主,有意识记忆发展迅速 以形象记忆为主,语词记忆发展迅速 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 三阶段:基本上没有记忆策略(5岁以前难以运用记忆策略);经指导能够运用记忆策略;10岁以后主动自觉的运用记忆策略。幼儿后期能运用的记忆策略有:视觉复述策略(反复不断的注目与目标刺激),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 思维的发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具体形象性的可塑性、动态性;认知发展的趋向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比较全面)、自我中心现象(皮亚杰三山实验,以自己的感受黑想法取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展 想象的发展 言语的发展 逻辑思维初步 发展萌芽 发展特点 幼儿提问类型的变化:是什么变成为什么 幼儿概况能力(实物概念、类概念)和推理能力的初步发展 无意想象经常出现,有意想象日益丰富 再造想象占主导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良好的教育和训练会使创造想象得到显著发展。幼儿创造想象的特点:新颖性、神奇性、超越性,未来指向。 词汇的发展 句法机构发展 词汇量增加,3-4岁词汇量发展最快,词汇范围扩大,先掌握实词后虚词,词义的深化,概括化和精确化不断提高 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 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 从词数少的短句到词汇多的短句 幼儿期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 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 从情景语向连贯语发展 语用技能的发展 早期沟通的手势,听的语用技能,说的语用技能 显示出较明显的气质特点;表现出一定的兴趣爱好差异,能力差异,最初的性格特点 个性和 社会性发展 个性初步形成 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 自尊是自我对个人价值的评价和体验。自尊感随年龄增长迅速发展,自尊水平高低一定程度上可预测以后情绪发展和适应性,影响因素(父母教养、同伴关系) 认同的发展 第一逆反期 儿童对成人个性美品质的效仿称为认同。增强自身强大感 大约在幼儿三四岁时候出现 要求行为活动自主和实现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其次是其他抚育者 发展中的正常现象。 内 容 小学生学习一般特点 记忆策略 基本特征 概括能力的发展 具体内容 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教和学是师生双向积极主动的互动过程 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学会学习是最基本的学习任务 学习促进儿童心理积极发展 学龄儿童的主要策略有:复诵策略、组织策略、系统化策略、巧妙加工策略。对6-8岁的小学中低年级儿童进行记忆策略指导和提示效果最好。 是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思维本质特征是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 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9~10岁小学中年级 直观形象水平 形象抽象水平 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童年期(6.7~12.13岁、小学阶段)的心理发展 项 目 学习发展 认知发展 思维发展(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完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词语概念的发展、推理能力的发展、新的思维机构形成、自我中心表现、脱自我中心化。小学儿童间接推理能力的发展突出表现在演绎推理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低于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掌握守恒,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8岁左右儿童特殊的自我中心式表现是脱自我中心化的过程,是认知发展机制的转换。 自我评价能力的特点 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评价包括多个方面 社会支持因素对自我评价的重要作用,特别是父母和同学的评价最重要 评价与情感密切联系,喜欢自己的儿童,情绪最快乐,自我评价不良会产生悲哀沮丧情绪 与学业成绩、同伴交往、自信心有密切关系 罗腾伯格的延迟满足研究。即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因素有:认知和策略;榜样的作用;家庭教育的影响。 自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