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三知识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三知识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4ad8160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76

图2-9

图2-15是“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 图中 A代表 系统,B代表

系统, C代表 系统, D代表

(2)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①转变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重要途径。②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③实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④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效率;⑤参加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

(补充说明: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循环经济在工业中的表现形式是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能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循环经济在农业中主要表现为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它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形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良性发展。例如,北京留民营村是“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所采取主要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开展综合循环利用;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

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人类面临多个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处于空前紧张状态;人类反思了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人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是使人地协调的必由之路。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生产活动和消费方式不合理,用量增长过快③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纲领: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2)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公众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和管理者;应积极接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如工厂清洁生产、社会公众选购带环境标志产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减少过度包装、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自备篮子购物、倡导简朴生活、拒食野生动物、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节水等等。

高中地理(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内容解读

地 理 3

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区域的含义

(1)结合实例,了解区域的含义。

①区域的含义: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分出的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

13

②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③区域的划分:划分区域的指标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 ④区域的类型一般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

⑤均质区:如根据地形划分出高原区、平原区等;如按照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人文区域,如方言区、水田区等。

⑥功能区: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等。

⑦以经济的发达程度和经济发展速度可把我国划分为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西部 经济地带。 ⑧综合地形和气候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划分成三大自然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⑨区域的特征:包括 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青藏高原地区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体现了区域的整体性特征。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1)结合实例,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

①从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比较自然环境,从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社会(人口、城市化)、文化等方面比较人文环境。 ②英国和日本区域差异比较 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地形 气候 植被 水文 经济发展特点 传统工业布局 农业结构 城市化水平 ③中国三大自然区的比较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范围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昆仑山西段、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横断山为边界。

三大自然区差异比较 地形 气候 东部季风区 平原、丘陵为主 湿润、半湿润三类季风 日本 中纬度 亚欧大陆东侧岛国 崎岖,山地、丘陵为主 南部为亚热带季风 气候,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 森林覆盖率高 英国 中纬度 亚欧大陆西侧岛国 丘陵、平原、高原、低山 为温带海洋性 气候,气候特点为全年温和多雨 ,此特点主要是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带 影响 植被以草地 为主 河流短急,不利航行,水能丰富 河网较密,大多有运河相连,利于航行 日本 后来居上 多为“临海 型” 以种植 业为主 高 英国 工业化最早 多为“资源 型” 以畜牧 业为主 更高 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内陆高原、盆地 干旱半干旱温草温沙 青藏高寒区 高原 高原气候 14

植被、土壤 水文 农业 人口 城市 森林土、耕作土 水网密、流量丰 草原、荒漠 咸水湖、季节河 高寒草原、寒漠、冻土 咸水湖很多 河谷农业游牧业 最稀 最少、最稀 种植业水产业林业 灌溉农业绿洲农业畜牧 密集 多、密、大 稀 少、稀、小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结合实例,理解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美国匹兹堡发展的四个阶段 发展阶段 初期阶段 匹兹堡,煤炭资源丰富,利用五大湖廉价水运运入苏必利尔湖附近的铁矿,发展成为美国的“钢都” 成长阶段 资源开发,经济发展 产业由匹兹堡等个别中心扩展,资源面临枯竭;发展空间受“五大湖”沿岸工业带逐渐成熟;形成“芝匹带”等城市群 转型阶段 钢铁工业等主导产业衰退;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大量人口迁向南方“阳光地带”成为“冰雪带”,“锈蚀带” 再生阶段 整治环境;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匹兹堡成为“知识城” 复杂 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人的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 产业外迁、人口外迁 制约;环境污染严重;人地关系比较紧张 人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城市与工业发展的空间很大 环境良好,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区位发展 空间结构 人地关系 初期阶段: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微弱,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比较简单,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 :人类对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日趋复杂,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转型阶段: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是人地关系不协调的表现;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提高,企业效益降低,区域经济衰败,失业率上升。

再生阶段:人地关系逐渐走向协调。区域发展获得再生的措施有:①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改造或淘汰无增长潜力的产业部门、大力发展新兴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②治理污染,改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③加强交通建设;④加大科研投入。

4、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结合实例,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业转移的概念:企业将生产的一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它地区的现象。分类:国内的叫区域产业转移,跨国的叫国际产业转移。目的:降低成本,扩大市场。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大因素:劳动力成本、内部交易成本、市场。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③改变区域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