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51ee655a6c30c2259019e52

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要求和《“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为加快培育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煤层气、现代煤化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制定本规划。

一、面临的发展形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省推进转型跨越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

“十一五”时期,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部分领域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为进一步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奠定了基础。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十一五”以来,我省共批复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180余项,项目总投资136.3亿元,其中争取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42项,项目总投资达到3.14亿元。围绕现

— — 2

代煤化工、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产业、光伏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领域,组织实施了一批国家和省级高技术产业示范化项目,开发出煤制油、先进气化炉、循环流化床锅炉、风电成套机组、动车组轮对等一批新产品。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90.8亿元,与2009年相比增长了59.8亿元,占全省GDP的比例为4.3%。

部分领域已形成一定规模和特色。煤机装备方面形成了集掘进、开采、提升、运输、洗选为一体的成套设备生产供应体系;轨道交通装备方面形成了高速动车组轮对总成、配套电器装备、铁路车辆制造等生产能力;重矿机械、液压系统及元器件、高档纺织机械等方面拥有一批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型企业和知名产品;农作物育种规模位居全国前三,中药材核心品种占全国1/4强;不锈钢、镁合金等深加工产品品种和规模不断扩大,特种耐火、煤系高岭土生产技术和规模居国内领先地位,钕铁硼永磁材料及元器件产量占全国30%;煤制油试验项目取得成功,产业化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科技创新能力逐渐增强。我省共有22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级1个,省级4个),5个工程实验室(国家级3个,省级2个),1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7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行业技术中心,4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技术开发实验室,14个隶属于省属科研院所

— 3 —

的中试基地。在煤转化、量子光学、光伏成套装备、表面活性剂、煤机装备、动态测试、中药制剂、生物育种、脱硫脱硝、材料成形与控制等许多领域拥有居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的自主创新先进技术,建立了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煤液化、气化、LED等产品中试基地,在不锈钢、中药注射、镁业、磁材、信息等领域组建了若干个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联盟,按照新办法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专利申请受理和授权数量呈逐年上升走势。

创新环境逐步改善。我省先后出台和修订了《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山西省技术市场管理条例》、《山西省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科技进步的创新的决定》、《山西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山西省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山西省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促进自主创新地方性法规政策,出台了一批加快自主创新的重大措施,推动了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孵化器、科技咨询与评估机构、技术产权交易所、风险投资机构、专利代理机构、技术市场、创投基金等多层次、多门类、多形式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高新技术成果转移和产业化的机制不断增强,自主创新的内外部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改善。

影响发展的问题仍然突出。当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

— — 4

方面:一是传统资源经济特征明显,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二是新兴产业规模小,现有新兴产业产品档次低、掌握的关键新技术少、市场竞争力弱;三是高层次人才匮乏,存在着体制机制不完善、财政支持力度不足和缺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等困难、问题和障碍。

(二)宏观发展环境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热点。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些主要大国竞相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应对当前危机、谋划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正在推动世界范围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产生深刻变革。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分工格局快速形成的时期,同时也为我国把握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主动参与国际分工、抢占科技经济制高点提供了契机。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面对日益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和国际市场对我国出口商品需求持续趋缓的经济压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促转型、惠民生的重大措施。《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现阶段重点推进“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力争尽快培育成为引领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