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安全跳伞的研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数学建模-安全跳伞的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548d42d915f804d2b16c195

vxdvdvx?vyy?0 公式1- 8 dtdtkg??2t??2tm1?e?e??mg???4g?3kg?k??2tm1?e????kg将(5)、(6)式代入(8)式得

m?kmv0233?kv0t?m??0 公式1- 9

w便是方程(9)的解,利用利用MATLAB编程求解(相关程序代码见附录2),并且准确地确定vmin及相应的w值。将数据代入公式,并化简得:

390.6251?ee??5??1?e??20t5??20t5t2035 ??0.625t?1?3?32?0

通过解方程,我们发此方程无解,说明当初速度v0?125m?s?1时,不会出现极小值,说明此数学模型的建立不太合理,我们通过采用模块Ⅱ来进行计算

并求解。

(二) 基于运动迭加跳伞安全模型的建立——模块Ⅱ

1. 运动的叠加

跳伞者在跳伞过程中,其动力学方程为:

ma?mg?f?v? 公式2- 1

空气阻力的大小f(v)?kv2,式中k为常数。

选取跳伞者跳离飞机处为坐标原点,竖直向上为y轴正向,飞机飞行方向为x轴正向。则(1)式可写为:

ma?mdvdt?kv2?mg 公式2- 2

(2)式在x、y轴投影为:

mdvx max???kvx2?vy2?vx 公式2- 3

dtmdvy may??kvx2?vy2?vy?mg 公式2- 4

dt(3)式和(4)式中都包含着另一方向的运动参量,也就是说,跳伞者在一个方向的运动状态必然影响到另一个方向的运动。因此,这两个分运动彼此交叉关联,不能独立。

7

2. 张伞前的a和v的变化规律

由(3)式和(4)式组成的方程组是有交叉项的一阶非齐次微分方程组,数学上没有解析,但由方程组(3)、(4)式可见,知道了跳伞者任一时刻的速度vx?t?、vy?t?,就可算出该时刻的加速度ax?t?、ay?t?。又根据加速度的定义

[3]

v?t??t??vx?t? 公式2- 5 axt?limx?t?t?0

ayt?lim?t?0vy?t??t??vy?t??t 公式2- 6

并做如下近似计算

vx?t??t??vx?t??ax?t???t 公式2- 7 vy?t??t??vy?t??ay?t???t 公式2- 8

进而可知,若知道了跳伞者前一时刻的速度vx?t?、vy?t?和加速度ax?t?、、(8)式可以算得下一时刻速度ax?t??t?、ay?t??t?。这样,ay?t?,由(7)

只要给出跳伞者离机时的初始速度v0,就可以计算出跳伞者在任一时刻的速度。

参照模型Ⅰ中的雷诺数,我们令k=0.375,此外,以m=75kg,v0=125m.s-1,g=10N.kg-1作为一般值,将以上数据代入公式(2)后,并化简得:

0.375v2?750 a? 公式2- 9

75用a作为纵坐标,v为横坐标,利用MATLAB作图得到图5.2,如下所示(相关程序代码见附录3)

8

图表 五-2 加速度a随速度v的变化曲线

3. 关于最佳跳伞时刻

我们发现,当跳伞员降落后,其加速度逐渐减小,直至减少为0。显然,根据曲线所反映的规律,我们可以看出当a=0,速度变为恒定,这时候便是开伞的最佳时期。

当a=0时,v2?2000。利用MATLAB编程(相关程序代码见附录4)对公式(9)的计算得v?20?52?44.72m?s?1。所以,当跳伞运动员速度降为44.72m.s-1时,既可以打开降落伞,以实现安全降落。

1六、 模型的评价

模块Ⅰ:在论证运动独立性上,我们通过建立相关数学模型,并利用

MATLAB软件编程作图,我们可以看出,跳伞运动员的速度会经过一个极小值

vmin,最后速度趋于vw。这时,运动员就可以打开降落伞了。但 “运动的独立性” 不是运动本身的特征,我们通过计算发现此模型建立的方程无解,说明当

9

初速度大于一定值时,跳伞运动员在下降过程中就不会出现极小值了。因此,模块Ⅰ的结果的误差可能会比较大,可能不适于跳伞运动员采用。

在模块Ⅱ:首先,我们考虑跳伞运动员下降过程中的两个分运动;接着我们根据动力学方程在x、y轴方向的投影分别计列出出vx、vy的计算公式;最

后利用MATLAB软件编程作出a—v的曲线图,我们根据图形就可以看出加速度一直在减小,说明速度也一直在减小,也就是说跳伞运动员下降过程中不出现极小值。我们通过图形可以看出,当a=0时,跳伞运动员速度达到第一收尾速度。因此,当速度降为44.72m.s-1,就是跳伞运动员打开降落伞的最佳时刻了。

七、 参考文献

[1]徐峥嵘,徐州高等师范学院,跳伞运动员是做平抛运动吗?—对“运动的描述”中插图的质疑,物理教师,第29卷第四期,3,5,2008年

[2]韩振海,魏瑛源,徐州高等师范学院,浅析跳伞过程中的速度变化规律,物理通报,第1期,46,1998年

[3]田杨萌,周学麒,贾金萍,河北科技大学基础部,也谈“跳伞过程过程中的速度变化规律”,物理通报,第11期,24,1998年

八、 附录

附录1:clear clc

ezplot('v.^2-(375/(3+1.875*t)).^2-2000*((1-exp(-2*t*sqrt(0.05)))/(1+exp(-2*t*sqrt(0.05)))).^2',[0,140,10]) axis([0 100 0 140]) arrow([0 0],[0 140]) arrow([0 0],[100 0]) gtext('v-t曲线') gtext('t/s') gtext('v/m.s-1') gtext('w')

saveas(gcf,'jianmo1.jpg')

附录2:clc clear

10

t=solve('32*sqrt(5)*(1-exp(-20*t*sqrt(5)))*exp(-20*t*sqrt(5))/(1+exp(-20*t*sqrt(5)))^3-390.625/(0.625*t+1)^3') t=double(t); A=t==real(t); tt=t(A)

附录3:clear clc

v=linspace(125,0,1000); a=(0.375*v.^2-750)/75; plot(v,a)

axis([0 125 0 70]) arrow([40 0],[130 0]) arrow([40 0],[40 70]) gtext('a-v曲线') gtext('v/m.s-1') gtext('a/m.s-2')

saveas(gcf,'jianmo3.jpg')

附录4:clc clear

v=solve('v^2-200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