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周登嵩版重点总结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学校体育学周登嵩版重点总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5a3bf2e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5e

③课外体育目标

第五节 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

一、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1.体育与健康课

2.课外体育活动(它包括早操(早锻炼)、课间操(课间活动)、群众性的体育锻炼、课外运动训练与课余体育竞赛,以及在校外进行的远足、郊游、夏令营、冬令营等形式的体育活动。

3.其他体育健身活动

二、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

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对全体学生

2.以整体观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

3.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的关系

4.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5.加强学校体育的教学、科学研究

6.要保证必要的物质条件

7.加强领导,科学管理

第二篇 体育课程与教学

第四章 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

第一节 体育课程的特点

一、课程的含义

1.课程即一种行动计划

2.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取的所有经验”

3.课程即学科内容

体育课程是增强学生体能,传授体育的知识、技能,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课程,它与德育课程、智育课程和美育课程相配合,共同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方面。

二、体育课程的概念

1.体育课程是一门学科(体育课程是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一种特殊的教学课程。体育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配合德智美全面发展,并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特殊课程。)

2.体育学科是活动(体育课程是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的体育方面额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三、体育课程的特点

1.体育课程是运动认知性课程

2.体育课程是生活教育课程

3.体育课程是情意类课程

4.体育课程是综合性课程

第二节 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

一、体育课程的生物学基础

1.人体生理机能适应性规律(“工作阶段”、“相对恢复阶段”、“超量恢复阶段”)

2.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身体肌肉需要预热,称为热身运动)

3.体能发展的适应性规律(体能: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性)

体能包括两个方面:

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身体成分;

与动作技能有关的体能—速度、力量、灵敏性、神经肌肉协调性、平衡性及反应时。

二、体育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1.特殊的认知领域—身体认知

2.体育课程对促进非智力因素的特定作用

三、体育课程的社会学基础

四、体育课程的教育学基础

五、体育课程的哲学基础

第三节 体育课程的编制

一、体育课程设计阶段

体育课程设计是体育课程工作者根据学校教育和体育目标制定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体育课程方案、制定体育课程标准的过程。

体育课程编制者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我国的体育教育目标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根据制定出体育课程的具体目标、内容标准、方法与组织及评价的方案。

二、体育课程实施阶段

在体育课程实施中,体育教师和学生是最重要的角色。

另外必须考虑的因素有:

⑴安排课程表,明确体育课程内各教学内容的开设顺序和时间的分配;

⑵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⑶研究所教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

⑷选择并确定与学生学习风格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⑸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进行规划;

⑹组织并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⑺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并及时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