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和要求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5ea05c758f5f61fb7366605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教学要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重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真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教学难点

〃关于认识的本质

〃关于真理的客观性与“真理多元论” 〃关于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认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决定作用,掌握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辨证发展过程。掌握真理的客观性、辨证性以及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等原理,了解真理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懂得掌握这些原理对于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7次课

教学内容: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目的要求:

让学生理解认识的本质及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认识过程的辨证运动机制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重点:

认识的本质及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

对认识本质的理解

如何把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教学方法:

讲授、问答、案例、讨论。

【视频引入(约10分钟)】

【视频:《探索太空》(3分55秒)】

讨论:如何从这段视频解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点评并引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话题。〕 【讲授(约70分钟)】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约20分钟) ㈠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约5分钟)

1.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案例:抬】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实践关系:主体改造客体的关系。 认识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关系。 3.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基本环节 【示意图:实践环节】

确立目的→制定方案→运用手段→感性活动→反馈调节→再实践??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㈡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约15分钟) 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案例:打井】

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案例:实践为探索太空提供工具】 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荀况:“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江泽民:“改革的经验从哪里来?只能从实践中来。” 【格言】实践出真知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共10分钟) 【示意图:认识论派别】

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论路线

唯物主义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唯心主义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2.能动反映论和被动反映论的对立

唯物反映论中是否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认识活动而产生的对立。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被动反映论”或“机械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3.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特征

坚持实践的观点: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坚持辩证的观点: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实践和认识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反复循环、前进上升。

4.“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

【案例:龙图腾、上帝鬼神、科学模拟、幻想理想等】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共40分钟) 【两次飞跃示意图】

㈠由实践到认识(约20分钟)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及其形式、特点和局限。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及其形式、特点。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第一次飞跃的最高认识成果。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案例讨论(约10分钟)】

【图片:“我看到了细胞”】

【提问】用显微镜看到了植物的细胞,这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为什么? 【图片:牛顿和引力公式】

【提问】指出此图片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视频:《大陆飘移》(4分2秒)】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案例:弟谷和刻卜勒】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康德“悟性不能直观,感觉不能思维。唯有二者联系,始能发生知识。” 克服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条件和方法

①必须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②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4.非理性认识的作用 ⑴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认识主体包括思维形式、科学知识及价值观念在内的逻辑认知能力。 非理性因素:认识主体的心理状态和不同于理性因素的非理性反映能力。 理性因素是认识过程中的主导性因素,但非理性因素也有作用。。 ⑵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起作用的结果。

影响主体认识心理状态的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及其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非理性认知能力和心理形式是逻辑思维形式的重要补充。

㈡由认识到实践(约10分钟) 1.由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①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对实践发挥能动反作用。 ②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2.由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①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②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③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④要有正确的工作方法。

㈢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约10分钟) 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

实践和认识在相互作用中反复循环。 【白居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周年。”(《放言》)】 【案例:对物质结构层层深入的认识】 2.认识运动的无限性

实践和认识的反复循环是一个无限的、没有终点的过程。 3.认识运动的前进上升性

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4.遵循认识运动规律保持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运动的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示意图:认识运动规律】

具体的统一: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历史的统一: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克服右和“左”两种错误倾向。 【讨论(约10分钟)】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深刻哲理。 【总结点评】 江泽民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指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