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生物模拟试题B 解析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20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生物模拟试题B 解析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607fc9f7d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32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解析版 生物仿真模拟试题B·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7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3.选择题的答案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卡上相应区域内,作图时可先使用2B铅笔,确定后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描黑,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

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有关水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是物质运输的主要介质,不同组织含水量相同 B.水具有缓和温度变化的作用,与水分子间的氢键有关 C.无机盐离子对维持血浆正常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 D.镁是构成叶绿素的必需成分,植物叶片缺镁会发黄

1.A 【解析】A、水是物质运输的主要介质,不同组织含水量不同,A错误;B、水具有缓和温度变化的

作用,与水分子间的氢键有关,B正确;C、无机盐离子对维持血浆正常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C正确;D、镁是构成叶绿素的必需成分,植物叶片缺镁会导致叶绿素的合成受阻,叶片发黄,D正确。故选A。

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A.神经递质

B.RNA聚合酶 C.血浆蛋白 D.氨基酸

2.B 【解析】A、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突触间隙中,突触间隙中的液体为组织液,因此神经递质属于内

环境成分,A错误;B、RNA聚合酶存在于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正确;C、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成分,C错误;D、氨基酸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成分,D错误。故选B。

3.下列能正确表示二倍体生物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的是

1

A. B. C. D.

3.D 【解析】A、细胞中无染色单体,有同源染色体,故处于有丝分裂后期,A不符合题意;B、细胞中

染色体为奇数,有同源染色体,故处于MII中期,B不符合题意;C、细胞中无染色单体,无同源染色体,故处于MII后期,C不符合题意;D、细胞中有染色单体,有同源染色体且正在分离,故处于MI后期,D符合题意;故选D。

4.科研人员在1990一2014年对某地的喜鹊和环颈雉种群数量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调查中科研人员发

现喜鹊捕食鼠类,环颈雉卵被鼠类捕食;并且在1990一2005年,该地区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剧毒农药及杀鼠剂,2005年以后则逐步开展有关剧毒农药整治工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用标志重捕法开展喜鹊与环颈雉种群数量调查 B.调查期间喜鹊与环颈雉数量变化关系呈现为负相关 C.影响喜鹊与环颈雉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栖息环境 D.鼠类通过影响环颈雉的年龄结构而影响其种群密度

4.C 【解析】分析表格数据:在1990一2005年,喜鹊因食物鼠的数量减少而减少,而环颈雉种群数量在

增加;2005以后,喜鹊数量增加,而环颈雉数量锐减。A. 可用标志重捕法开展喜鹊与环颈雉种群数量调查,A正确;B、根据表格数据显示,调查期间喜鹊与环颈雉数量变化关系呈现为负相关,B正确;C、影响喜鹊与环颈雉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C错误;D、环颈雉卵被鼠类捕食,即鼠类通过影响环颈雉的年龄结构而影响其种群密度,D正确;故选C。

5.“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特异性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胞体所致,据此推测严重的小儿麻痹

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 A.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 B.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 C.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 D.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

5.B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

枢未受到侵染,说明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刺激能传到中枢处理,对刺激有感觉;

2

传出神经元受损,效应器(肌肉)没有应答,运动障碍。故选B。

6.某兴趣小组将含未知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a和b放在切去尖端的幼苗两侧,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

A.若幼苗向右弯曲生长,则说明左侧细胞分裂快 B.若幼苗向右弯曲生长,则说明a中生长素浓度比b高 C.若幼苗直立生长,则说明a和b生长素浓度相等 D.若幼苗不生长,则可能是ab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过高

6.D 【解析】A、若幼苗向右弯曲生长,则说明左侧细胞伸长生长的速度快,A错误;B、若幼苗向右弯

曲生长,则说明a中生长素浓度可能比b中高,所起的促进作用可能比b中强,B错误;C、若幼苗直立生长,则说明a和b生长素浓度所起的促进作用相同,但a和b生长素浓度不一定相等,C错误;D、若幼苗不生长,则可能是a和b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了细胞生长,D正确。

7.美洲热带的切叶蚁只吃它们用叶子碎片“种”出来的真菌 A,真菌B 会攻击并毀坏切叶蚁的菌圃;一种

生活在切叶蚁身上的放线菌能产生抑制真菌 B 生长的抗生素,这种放线菌主要靠切叶蚁独特的腺体分泌物生存。根据上述信息,能得出的推论是 A.切叶蚁和真菌 B 的种群数量相互制约 B.上述生物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C.切叶蚁单一的食性是变异的结果 D.切叶蚁和放线菌之间具有竞争关系

7.A 【解析】A、一方面真菌 B 会攻击并毀坏切叶蚁的菌圃,另一方面一种生活在切叶蚁身上的放线菌

能产生抑制真菌 B 生长的抗生素,这种放线菌主要靠切叶蚁独特的腺体分泌物生存,说明切叶蚁和真菌 B 的种群数量相互制约,A 正确;B、生物群落包括该地区所有的生物,而题干中只有切叶蚁、真菌 A、真菌 B、放线菌等少数生物,B 错误;C、美洲热带的切叶蚁只吃它们用叶子碎片“种”出来的真菌 A,其单一的食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 错误;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切叶蚁身上的放线菌能够分泌抗生素抑制真菌 B 的生长,减弱真菌 B 对切叶蚁的菌圃的攻击。同时放线菌主要靠切叶蚁独特的腺体分泌物生存,说明切叶蚁和放线菌是互惠互利的关系,D 错误。

8.兰花螳螂的步足演化出现了类似花瓣的构造和颜色,还能随花色的深浅调整身体的颜色,使它能在兰

花丛中等候以捕食猎物。兰花螳螂的这种演化是 A.突变后经人工选择的结果

3

B.人工选择后再突变的结果 C.突变后经自然选择的结果 D.自然选择后再突变的结果

8.C 【解析】兰花螳螂的步足存在不定向的变异,步足的构造和颜色,有的与花瓣差异较小,有的与花

瓣的差异较大,在生长着兰花的特定环境的选择下,步足的构造和颜色与花瓣的差异较大的兰花螳螂被淘汰,而与花瓣差异较小的兰花螳螂生存的机会增多,并通过繁殖将该性状遗传给后代。经过世世代代的选择,兰花螳螂的步足演化出现了类似花瓣的构造和颜色,还能随花色的深浅调整身体的颜色。可见,兰花螳螂的这种演化是突变后经自然选择的结果。故选C。 9.下列关系中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的是

A.同源染色体的一对等位基因之间 B.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之间 C.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之间 D.不同类型细菌的基因之间

9.A 【解析】A. 同源染色体的一对等位基因之间只发生分离,不会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B. 在减数第

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可发生交叉互换,导致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基因重组,B正确;C.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可导致基因重组,C正确; D. 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不同类型细菌的基因之间可能发生基因重组,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D正确。

10.某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度较高的室内,关于其体温调节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温度感受器受到刺激引起血管舒张 B.辐射、对流和蒸发散热均通过皮肤进行 C.通过调节来增加散热,减少产热 D.神经调节为上述体温调节的主要方式

10.B 【解析】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度较高的室内调节过程:温暖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

节中枢→减少产热(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由以上分析可知,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度较高的室内,需要提高散热,减少产热,以维持体温相对恒定,血管舒张是提高散热的途径之一,A正确;平常情况下,人体每小时大约蒸发37g的水,其中1/3是通过呼吸排出的,2/3是从皮肤蒸发的,B错误;机体维持体温相对恒定需要借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通过增加散热、减少产热以达到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C正确;体温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其中以神经调节为主,D正确;故选B。

11.将基因型为Aa的玉米自交一代的种子全部种下待其长成幼苗人工去掉隐性个体并分成两组,一组全

部让其自交:二组让其自由传粉,一、二组的植株上a基因型的种子所占比例分别为 A.1/9、1/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