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石膏矿地质报告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远程石膏矿地质报告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631252a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ae

矿区内岩浆岩活动较强,岩浆岩自上而下沿断裂带及其分支构造呈岩脉侵入石膏矿层中,石膏矿层沿走向、倾向均不连续,石膏厚度变化甚大。因断层和岩浆岩脉影响,石膏溶蚀严重,溶蚀(淋失)区范围较探矿时增大。

另外,粉砂岩经过绿泥石化作用变得质脆、易碎,虽然岩体较完整,但由于质脆,易产生工程地质问题,如ZK926孔在埋深143.95-154.89m处的粉砂岩中常见绿泥石化现象,ZK926孔在埋深155.45-179.9m处见有绿泥石化现象;ZK928孔埋深206.00-206.10m、209.97-210.17m处灰岩中沿裂隙面(与中轴夹角30°)见有溶蚀裂隙,裂隙宽约1-2mm,裂隙两侧宽约2-3cm的灰岩由于被溶蚀而变得疏松,手捏即碎,这种现象在较深部位见到,开拓巷道及开采时予以注意。 4.2.1矿层及顶底板岩石稳固性

采区矿石的泥质石膏抗压强度为35.1MPa,白云质石膏抗压强度为38.2 MPa,属半坚硬岩石;矿层顶板砖红色泥岩,抗压强度为68.5~84.1 MPa,矿层底板为白云岩,抗压强度60.3~114.5 MPa,均属坚硬岩石。顶、底板岩层稳固性很好。 4.2.2矿床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该矿床经多年开采揭露次一级断层较探矿时增多,构造破碎带较发育,溶蚀区分布范围也较探矿时增大;矿层顶底板围岩完整、稳固,属坚硬岩石,井巷稳定性好。据矿山介绍,到目前为止,开采过程中尚未出现冒顶等工程地质问题。

综上,矿床工程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

35

4.3 环境地质条件

本矿床所处区域地震烈度小于Ⅵ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矿区未发生滑坡、泥石流、岩崩等天然地质灾害。由于具有较厚的隔水岩系,矿层埋藏深且开采强度不大,所以坑道排水不会引起地面塌陷,坑道排出的水SO42-含量较高,除不适合饮用外,对水环境基本无危害。

曾用FD-801幅射仪对矿石(10块矿心及标本)进行了照射率测定,其结果均为零。

以上矿石无有害组分,矿区附近无污染源,地表、地下水水质良好,本矿区环境地质质量属良好类型。 4.4 探采对比

本矿区先后开展过详查和勘探工作,1979~1982年,吉林省地矿局第四地质调查所在该区开展石膏矿普查-详查工作,提交了《吉林省通化县下四平石膏矿区详查评价地质报告》(以下简称原详查评价报告),1992年6月~1993年3月,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吉林总队在详查区中南部开展勘探工作,1994年5月提交了《吉林省通化县大安乡下四平石膏矿床Ⅰ--Ⅸ线勘探报告》(以下简称原勘探报告),本次核实区为原详查区大部,基本将勘探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包含在内。 4.4.1 构造

据原详查评价报告采区位置属于下四平向斜盆地西端部地段,地层走向基本呈局部的南北向转为北东向,并均向内倾斜,且外陡内缓,矿体倾角8°~10°;其断裂构造主要为矿区中部的正断层F1,其总体走向260°,倾向南,倾角70°~85°,水平断距最大达500m,垂直断距

36

27~185m;而原勘探报告中又提出北西向断层F10,为正断层,走向340°~350°,倾角近于直立85°~90°,垂直断距25m;北东向断层矿区内比较发育,但多与采区有一定距离,产出于南部和北东边缘地段。

经采矿揭露西部采区和中部采区部分地段发育有Fa1、Fa2断层及次级断层 Fa3和Fa5等17条断层,均为正断层,Fa3:走向110°,倾向南,倾角65°,断距10m;Fa5:走向79°,倾向北西,倾角85°,断距15m;R1:走向93度,倾向北,倾角75度,断距4米;R2:走向121度,倾向北东,倾角70度,断距3米。另外北部采区Fa4正断层,走向95°,倾向下205°,倾角70°,落差3m,断层带宽2m。断层特征详见表4-1和4-2。

4.4.2矿坑充水来源及涌水量变化

原详查评价报告中指出矿床上下隔水层封闭良好,矿层北西部与淋失带溶蚀裂隙水含水层相接,是矿床主要充水因素。局部地段可能有断裂构造导致地下水进入矿床。该报告未估算未来矿坑涌水量。

原勘探报告指出矿床充水因素:第四系砂砾石孔隙水含水层和张夏灰岩溶隙溶洞水含水层是该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该矿床属于顶板间接进水的以溶蚀裂隙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该勘探报告中估算的矿坑涌水量值正常为850.21m3/d,最大为1008.20m3/d。

本次核实依据1982年《吉林省通化县下四平石膏矿区详查评价地质报告》和1994年《吉林省通化县大安乡下四平石膏矿床Ⅰ--Ⅸ线勘探报告》,并结合矿区开采情况,确定本矿床矿坑涌水来源为第四系砂砾石孔隙水含水层和张夏组灰岩岩溶裂隙水含水层和断裂带脉状水。根据矿区内开采坑道实际涌水量采用比拟法估算未来矿坑涌水量正常为1420m3/d,

37

最大为2226m3/d。 4.4.3岩浆岩脉影响变化

原下西平详查及后来勘探工作得出结论:区内岩浆活动较弱,侵入岩单一,仅为正长斑岩,侵入时代为燕山期。脉岩一般顺层侵入,仅在部分钻孔中侵入于矿层顶底板中,如ZK4孔对矿床有一定影响,岩脉侵入矿层顶板层位中,相距1.95m;于ZK3孔岩脉侵入矿层底板层位中,相距11.35m;于ZK1孔岩脉侵入矿层底板层位中,相距11.71m;于ZK925孔侵入矿层顶板层位中相距13.37m;于ZK923孔岩脉侵入矿层底板层位中相距13.17m;于ZK5孔岩脉刚好沿层侵入在相当矿层的位置,则破坏了矿层,其他工程亦见有岩脉,但均距矿层较远,未具体圈出脉岩位置及形态。

而通过开采证实矿区局部采区较发育,主要集中分布于南部采区,共发现6条,脉岩岩性为闪长玢岩,产出近于直立,严格受断层控制,脉岩宽一般15~25m,长一般400~650m。 4.4.4 溶蚀区分布

原详查评价报告中论述淋失带分布于矿区西侧,矿体的上部,主要由地下水活动溶蚀(置换)石膏矿体而成,由次生灰岩、盐(膏)溶角砾岩、溶塌角砾岩等组成,成条带状(单斜)倾伏,斜深440m,厚2~3m,长与矿体基本一致。

原勘探报告中指出,勘探期间所施工钻孔均未见矿体淋失现象,区内断层对矿层溶失作用较弱,因此对断层两侧未圈淋失带,勘探区内亦未圈定淋失(溶蚀区)带。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