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历代特征整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建筑史历代特征整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640787f5acfa1c7aa00cc0b

? 云南一颗印住宅

? 河南窑洞住宅:靠崖窑;地坑院;锢窑 ? 蒙古包 ? 维吾尔族住宅 ? 藏族住宅 ? 傣族干阑式住宅 园林 发展概况

? 汉以前以帝王贵族狩猎苑囿为主题的时期。

?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园林发展的转折阶段,也是山水园的奠基阶段(山水诗、山水画应运而生,再现自然美的山水园也发展起来),本时期的另一个新发展是出现了公共游览的城郊风景点,山水风景园主题内容的人工堆石兴盛。

? 唐代是风景园林全面发展时期:首先,城市和近郊风景点有所发展;其次,各地私家园林的兴建日趋繁荣;其三,山居郊墅发展;其四,帝室苑囿和离宫的兴作极盛; ? 两宋时,造园活动更为普遍,以及于地方城市和一般士庶。首都汴梁和西京洛阳,园林最为兴盛,最为著名的是徽宗时的艮岳。园林花木品种大量增加。宋代风景园林建筑的特点是造型绚丽多彩。

? 明清是我国古代园林的最后兴盛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两个造园活动的**:一是明中晚期南北两京和江南一带私园的繁荣;一是清代中叶清帝苑囿和扬州、江南各地私园的兴盛。 明清皇家苑囿

? 清代园囿造景的指导思想是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集锦式)。手法是摹仿江南私家园林。宫廷建筑极其严肃隆重,苑囿建筑除了宫室那一部分外,其他多较活泼,随意布置,使人有亲切感,宫室做法常有庙宇布置在苑中,成为重要的风景点或构图中心。园林不用等级象征的斗拱。实例:北京明清三海、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采用园林常用的手法:强烈的空间对比。佛香阁是全园的制高点)。清代苑囿中的特点是园中之园。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

?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基本设计原则与手法大致分为:第一把全园划分若干景区,园中空间与景物的布置也宜主次分明,而不宜平均分布,这种对比手法是一般园林所普遍采用的。对景是园林造景中一个重要内容。第二水面处理方面。第三假山是园中重要因素,叠石堆山也是表现我国古代园林风格的重要的手法之一。第四建筑处理方面,建筑物在园林中占极重要的地位:厅堂是园林内的主要建筑;以能凭眺最好的风景为首要条件;榭与舫为临水建筑,舫又称旱船;楼阁位置设在厅堂之后,楼多为二层;廊多起引导和分隔空间的作用;墙的主要功能是分隔空间,一般不宜临水。第五花木在私家园林中以单株欣赏为主,较大的空间也成丛成丛的栽培。实例:寄畅园、留园、拙政园。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概说

? 叠梁:式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支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支梁,梁的两端并承懔;如是层叠而上,再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懔。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空间缺点是柱梁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重要建筑则用斗拱承载出挑。

? 穿斗式:又称为立贴式,这是由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阔,因此有时和叠梁式混用。

? 井干式: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榫,组合成矩形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木承重结构墙。它的耗材量大,建筑的面阔和进深受木材长度的限制,外观也较厚重,因此应用不广一般仅见于产木丰盛的地区。

木构架在结构上基本采用简支梁和轴心受压柱的形式,局部使用了悬臂出挑和斜向支撑,此外还采用了斗拱(可以承托一定距离的出挑重量,也是屋顶梁架与柱壁间在结构和外观上的过渡构件)。单体建筑在外观上大致上可分为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此外它还有取材与运输方便、加工与建拆较简易的优点。但易燃易腐,坚固程度低于砖石结构。 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台基:普通台基 须弥座(高级建筑)

踏道:阶级形踏步(带垂带石) 如意踏步(不带垂带石) 礓礤(慢道) 斜道(辇道或御道)

栏杆(勾阑):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就发现木栏杆,汉代的栏杆的望柱、寻杖、阑板都已具备。用于石栏结束处的抱鼓石最早见于金代的芦沟桥。

铺地:分为室内和室外铺地。周初有在地面抹泥沙石灰组成的面层;晚周出现砖铺地;东汉出现磨砖对缝;唐将砖的侧面磨成斜面;宋代起砌砖使用了石灰。西周中期使用了卵石竖砌的散水,秦汉在卵石两侧砌砖,到唐代完全用预制的地砖(4%o —5%o )。 大木作

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构成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的重要决定因素。

开间:我国木构架建筑两面正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又称面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通面阔。建筑中各开间的名称又因位置不同而异,正中一间称明间(宋称当心间)、左右侧的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的称尽间,九间以上的建筑增加次间数。

屋架上的檩(宋称 )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清代称为“步”(进深),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 1.柱

总的可分为内柱和外柱,按结构所处的部位可分为檐柱、金柱、中柱、山柱、童柱等。 原始社会的半穴居建筑中,木柱与其他构件使用的是绑扎法,新石器时代用榫卯,如浙江余

姚河姆遗址之中所发现的木构件。 材:宋代建筑之中的计量单位。 举势:屋面坡度

生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缓和曲线即《营造法式》中的生起。

侧脚: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而角柱在两个方向上都有倾斜的做法。

古建筑平面内外设两圈柱廊的做法称金厢斗底槽(唐佛光寺大殿);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区的为单槽(晋祠圣母殿);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的为双槽(唐大明宫含元殿和北京清故宫太和殿);在门屋建筑中,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的称分心槽(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在建筑主体以外另加一圈回廊的在《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 2.枋

分为额枋(宋称阑额)、平板枋(宋称普拍枋)、雀替(宋称绰幕枋)。 3.斗拱

斗拱始见周代铜器,到汉代其特点已基本形成,唐代是我国斗拱发展的又一重要阶段。 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递到柱上。它有一定的装饰作用,又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此外,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尺度的衡量标准。 它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斜的昂组成。 ? 斗、升

坐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面的构件。

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是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 ? 拱

拱:置于坐斗口内或跳头上的短横木。拱的名称依部位而不同,向内外出跳的拱清式叫翘,跳头上第一层横拱叫瓜拱(宋称瓜子拱),第二层叫万拱(宋称慢拱),最外跳在挑檐椽下的、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叫厢拱(宋称令拱)。 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拱 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拱 ? 昂:

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唐佛光寺大殿柱头铺作是现知最早的实例。 4.屋架

? 举架(宋称举折)

举是屋架的高度 折屋面横断面坡度是由若干折线组成,这就是“折” ? 推山与收山

推山是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