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教案、讲稿17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教案、讲稿17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65ed5843c1ec5da51e27022

潍 坊 学 院 教 案

课 题 教学目的 与要求 教学重点 与难点 解释分析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 课时 2 1.掌握解释分析性报道的定义、特点、采制原则; 2.掌握调查性报道的定义、特点、采制原则; 3.要求能够分辨解释分析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两种类型。 [教学重点] 两种报道类型的定义和特点。 [教学难点] 两种报道类型的采制原则。 主 要 内 容 及 步 骤 备 注 教 学 过 程 一、解释分析性报道 (一)解释分析性报道定义 解释分析性报道是运用事实来解释分析事实的报道,是通过背景材料与事实材料的说明、对比和分析,展现出新闻事实的原因、意义或预测其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 目前广播电视中的解释性报道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整篇报道只有事实材料和背景材料,观点在事实的累积中自然得出。二是,整篇报道以事实材料和背景材料为主,在结尾部分给出分析或评论。三是,在叙述事实的过程中加入背景材料和分析性材料,夹叙夹议。 (二)解释分析性报道的特点 1.解释分析性报道的报道对象,通常是非事件新闻或比较复杂的重大事件新闻 2.解释分析性报道着重分析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以及意义和影响 3.解释分析性报道中事实材料、背景材料和分析评论材料的关系 4.解释分析性报道中需要使用大量背景材料 (三)解释分析性报道的采制原则 二、调查性报道 (一) 调查性报道的定义 笔者认为调查性报道的定义是,新闻媒介对被遮蔽的真相,进行相对独立调查的报道方式。 (二)调查性报道的特点 1.调查性报道的采访是由记者主导进行的相对独立的调查取证工作 2.调查性报道的选题是公共空间中的问题或漏洞,起到社会预警作用 3.调查性报道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需要记者顽强的毅力和执着精神 4.采制调查性报道的过程中,要尽量保留证据,以防应对新闻官司 (三)调查性报道采制规则 授课 效果分析总结 讲 稿

第六章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常见类型

本章介绍和分析常用的两组广播电视深度报道:解释分折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

第一节 解释分析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

一、解释分析性报道 (一)解释分析性报道定义

解释分析性报道是运用事实来解释分析事实的报道,是通过背景材料与事实材料的说明、对比和分析,展现出新闻事实的原因、意义或预测其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解释性报道中含有记者对新闻事实的立场和观点,但是记者并不直接给出判断,而是通过事实的比较,让受众自己得出答案。 目前广播电视中的解释性报道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整篇报道只有事实材料和背景材料,观点在事实的累积中自然得出。如第五章的例稿《火烧湿地》,全篇几乎没有记者的直接评论,但由于记者在报道中层层展开事件背景、使得观众在看完报道后,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扎龙湿地着火是由于人为的盲目开发造成的。

二是,整篇报道以事实材料和背景材料为主,在结尾部分给出分析或评论。报道的开头和主体部分完全按照时序结构组织材料,结尾部分有记者直接或间接的画龙点睛的议论。

三是,在叙述事实的过程中加入背景材料和分析性材料,夹叙夹议。这种报道形式,在叙述事实的同时,以事实材料、背景材料为主,言论材料为辅,完成对新闻事实的分析和解释。

第一种形式是传统意义上的广播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第二种和第三种形式是传统意义上的广播电视新闻述评性节目。 (二)解释分析性报道的特点

1.解释分析性报道的报道对象,通常是非事件新闻或比较复杂的重大事件新闻 解释分析性报道的对象通常是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这类问题发生后,受众迫切需要媒介解疑释惑。

2.解释分析性报道着重分析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以及意义和影响

解释性报道详述新闻事实发展始末,其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细化事实,而是为了更好地解释出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或者给出新闻事实的意义和影响。当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分工日益细密,公众不满足于媒介只提供“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以及“怎么样”。而解释性报道恰恰就是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报道方式。

3.解释分析性报道中事实材料、背景材料和分析评论材料的关系

解释性报道仍然是报道类作品,事实材料和背景材料是报道的主体和基础,分析评论性材料是事实基础上的点题,与事实水乳交融在一起,不能脱离事实。 4.解释分析性报道中需要使用大量背景材料

背景材料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是,使受众能更清晰地了解到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产生的原因以及未来走向;通过纵横材料对比,能够更好地凸显新闻事实的价值;记者选择背景来解释新闻事实,而当记者立场、观点不同时,选择的背景也会不同,造就传达出了主观倾向。 (三)解释分析性报道的采制原则

以下通过南通电台记者采写的报道《应对反倾销,你准备好了吗?》,分析在广播电视中,解释性报道的采制原则。 略

二、调查性报道 (一)调查性报道的定义

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调查性报道的定义有以下几种:

第一,调查性报道是一种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的新闻报道形式。 第二,调查性报道以暴露或揭丑为核心,以社会的腐败现象、犯罪、政府官员的错误行为、内幕新闻以及被某些权势企图掩盖的事实为主要目标;它是新闻媒体相对独立的、精密的、深入的采访活动;它比较费时,篇幅较长,经常以连续报道的形式出现。

第三,调查性报道是一种更为详尽、更带分析性、更要花费时间的报道,因而它有别于大多数日常报道。调查性报道的目的在于揭示被隐蔽起来的情况;其题材相当广泛,广泛涉及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

定义1.强调调查性报道要揭露问题,指出调查的对象是各类问题,但这个定义没有将调查性报道同一般的负面报道、批评性报道区别开。

定义2.是个描述性定义,其中强调了采写调查性报道的一些特点,如采访时间较长、报道形式通常是连续报道。但这些采写特点也不是调查性报道独具的,解释性报道也会表现出这种特点。但定义2.中还描述了调查性报道的另两个特点:其一是调查性报道以揭露或揭丑为核心,其二调查性报道是新闻媒体相对独立的、精密的、深入的采访活动。第一个特点,概括了调查性报道诞生以来独具的要素——对社会权力机关的调查监督。调查性报道起源于西方的“揭丑”报道,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社会中出现大量的腐败现象、政府黑幕、大企业违法行为等现象,新闻界开始对这类问题进行揭露。调查性报道揭露的对象通常是社会权力机关,这就要求媒介在做这类报道时,要以独立的身份出现,这就是调查性报道的第二个特点。

与定义2.相比,定义3.没有强调调查性报道的对象是权力机关,而是指出调查对象可以涉及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是揭示问题,而且是揭示被隐蔽起来的问题,就是调查性报道。被隐蔽起来的问题,既可能是被权力机关有意遮蔽,也可能是由于社会整体认识水平不够,一些人们熟视无睹的问题中暗藏着危机,人们没有发现。定义3.的外延要比定义2.大。应该说当前调查性报道的对象已经不局限于政府、法院等社会权力机关,而是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以近年来获普利策调查性报道奖的作品为例。2002年获奖的是《华盛顿邮报》专职调查性报道记者萨里·霍威茨(女)、斯科特·海厄姆和数据库主编萨拉·科思(女),因其对华盛顿特区在1993到2000年间忽视儿童保健,造成229名儿童死亡的系列报道而获奖。报道促成了对该市儿童福利系统的检查。其他最终入围者是:(1)《戴顿每日新闻》(Dayton Daily News),该报对美国学校招收外国竞技运动员问题进行的雄心勃勃的全球性审视。(2)《西雅图时报》(The Ssettle Times)记者达夫·威尔逊(Duff Wilson)和戴维·希思(David Heath),他们对一所地方癌症研究中心进行了“具有穿透力”的调查。(3)《华盛顿邮报》记者克雷格·惠特洛克(。raig Whitlo。k)、戴维·S·福利斯(David.S.Fallis)和阿普里尔·威特(April Witt),他们的两个系列报道揭露了乔治王子县警方系统的滥用权力;2003年《纽约时报》的克利福德·J·莱维的关精神病人受虐待的系列报道《破碎的家》获得调查报道奖。从2002年和2003年的参评和获奖作品可以看出,除了传统意义上对拥有社会垄断资源的权力部门的调查,调查性报道也涉足教育、科研等机构,也就是说在公共领域内,所有可能存在偏差的部门和领域都有可能成为调查性报道的采访调查对象。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调查性报道的定义是,新闻媒介对被遮蔽的真相,进行相对独立调查的报道方式。 (二)调查性报道的特点

根据调查性报道的定义,可以看出调查性报道具有以下特点: 1.调查性报道的采访是由记者主导进行的相对独立的调查取证工作

在调查性报道中对真相的调查、证实、确认,都是记者独立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不但不能得到相关权力部门,如政府、法院、公安等机构的配合,而且还会受到各种渠道的干扰,真相被人有意识地掩盖。如果根据这个标推来判断调查性报道,中国新闻界日前很多以调查名义出现的报道就不能称为调查性报道。有的报道在采访过程中,权力部门或知情人,是一路绿灯,如《焦点访谈》中的多数报道;有的报道干脆就是记者直接配合有关部门,进行的“联合行动”,如本章第二节中的例子《江苏打假暗访实录》;有的是纪检监察机关查处问题后,新闻媒介配合进行的宣传报道,如《成克杰是如何走向堕落的》等等。《新闻调查》记者曾在采访手记中说:“《新闻调查》播出五年多来,可以其作调查性报道的节目凤毛麟角,如果以传统新闻学关于调查性报道的解释再加筛选,这个数字更接近于零。一向被内部人士誉为调查性报道典范之作的《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