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史学与练第三分册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上海历史学与练第三分册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675bd9b52ea551811a68704

第三分册第五单元小结与测试

重要人物活动

重要人物 宋太祖 范仲淹 王安石 司马光 耶律阿保机 元 昊 阿骨打 宋高宗 岳 飞 成吉思汗 元世祖 马可·波罗 毕 昇 沈 括 历 史 活 动 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确立“重文轻武”基本国策,消除分裂割据和军人乱政的隐患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提出《答手诏条陈十事》,推行“庆历新政”,遭到反对派排挤,新政失败。作《岳阳楼记》 在宋神宗支持下进行变法,以富国强兵为号召,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偏重于理财,遭到攻击,变法陷入困境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反对王安石变法,主持“元祐更化”;主编《资治通鉴》,对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统一契丹各部;称帝建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接受汉族文化,实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政策;参照汉字创制契丹文字 党项族政治家和军事家;精通汉文,模仿汉制称帝建立西夏。与宋、辽长期并立 女真族首领,仿照汉族制度,称帝建立金朝;创制女真文字 北宋灭亡后,被拥立为帝,建立南宋,后定都临安;破坏岳飞抗金;达成“绍兴和议” 南宋将领,坚持抗金,取得郾城大捷;遭到诬陷,蒙冤而死 蒙古族政治家和军事家,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多次发动征服战争,建立地跨欧亚的蒙古大汗国 建立元朝;灭亡南宋,统一全国;采纳汉法,提倡文治,使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取法汉族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建立行省制度 意大利商人,元世祖时来华,侨居17年,出任元朝官职,足迹遍及中国南北;回国后著《马可·波罗行记》详尽介绍东方世界 北宋发明家,发明活字版印刷术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著作《梦溪笔谈》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创制“十二气历”;最早使用“石油”一词 单元主题分析

1、关于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评价

宋初,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宋太祖在政治、军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主要有集中军权;分割相权、削弱和分割地方长官权力,加强行政权;集中财权和司法权;发展科举制等。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用不杀功臣的方式,铲除了五代以来分裂割据、拥兵自重对抗朝廷的隐患,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

29

权。这些举措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防止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再现,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

但是,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产生了很多弊端,主要表现在:第一,兵将分离,使将帅无权,指挥不灵,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守内虚外”,边患迭起,时时受到辽、西夏侵扰。第二,权力分散、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第三,养兵百万,开支庞大。“冗官”、“冗兵”以及对外的“岁币”,造成财政开支的“冗费”,最终形成了北宋“积贫”的局面。 2、关于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

“重文轻武”是宋太祖、宋太宗为防止武人专权而确立的基本国策之一。史学界对“重文”无异议,但对“轻武”有三种意见。第一,抬高士人地位说。宋代重文轻武成为风气,不仅反映在政治制度上,而且也成了社会普遍流行的观念。通过抬高科举地位、扩大取士名额等办法重用文人。武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则大降。这种制度和风气,对巩固中央集权起了一定作用,但不免带来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第二,由“重武”到“惧武”到“抑武”说。有人认为,“重文”符合历史实际,但“轻武”则不然。北宋有为的皇帝都“重武”,北宋军队的编制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军费、军人待遇都很高。北宋重用文臣,其目的是为了抑止武将势力的增长。第三,重文轻武有利于文化发展说。这是不恰当地接受了五代等武人专权的教训而采取的对策。这一政策改变了我国封建社会,尤其是唐末五代的社会风气,促进了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上的飞跃发展,使宋代的社会生产赶上并超过盛唐。中国未实现大统一,是因为辽、西夏的强大。此外,有人还指出,宋代重文政策主要包括:网罗人才、优礼儒士、大规模编书等内容。这一政策的积极作用,不仅使宋朝成为我国历史上文化昌盛发达的朝代,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宝贵的典籍。 3、关于北宋是否“积贫”问题

自北宋中期后,北宋政权是否陷入了深刻的财政危机,形成了积贫局面,史学界对此有两种意见:①肯定说。有的论者说:“皇室的侈糜和大量的冗官冗兵,使宋王朝的消费逐年增加,?到真宗时,消费巨大,不但没有盈余,而且‘年年亏短’,不断‘支诸宿藏’,而且百年之积,堆存空簿,??说明了宋朝的财政日益陷入了危机。”还有的论证到,北宋中期一度出现了财政赤字。②否定说,认为整个北宋来说,只是短期的贫,大部分时间并不贫困。短期的贫困,只是一种假象。造成贫困假象的原因是北宋的财政散乱,财政收入四分五裂,关系分明,互不相干。北宋的财政是由于制度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关键不是“财”,而是“政”,不是积贫,而是积弊,这种积弊使国家丰盛的财富未能发挥正常的、应有的作用。 4、宋元时期的民族关系

(1)民族政权的地位。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辽、宋、夏、金并立,这些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

(2)民族关系的特点:①民族政权并立。如辽、北宋、西夏、大理的并立。②民族间和战交错。两宋时期,辽、宋、夏、金、各并立政权之间战争不断,时战时和。③民族矛盾突出。两宋、辽、金、夏、大理等都亡于民族政权的进攻。④民族融合是主流。和战交错,和平是主流,双方使者往来不断,各族人民友好交往,“榷场”贸易兴盛,加强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3)三次和议的评价:三次和议是指宋辽澶渊之盟(1005年)、宋夏和议(1044年)、南宋和金的绍兴和议(1141年)。这三次和议的根本原因是两宋政权的政治腐败,皇帝苟且偷安,即使在军事上处于有利地位,也屈辱求和,使得中央政府内部投降派得势、主战派受压。尽管宋朝政府是以屈辱代价换来了和平局面,人民负担加重,国家财政更加困难,加剧了两宋的统治危机,但是和议本身是民族友好和睦的表现,使各政权彼此获得了一个较长时期的相对和平安定的局面,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各族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因此,从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和利益上看,和议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应予肯定。

30

(4)元朝统一全国,无论从整个中国历史,还是从蒙古族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都具有进步性,应加以肯定。因为:①它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内分裂割据和多政权并存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600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②从蒙古族的历史发展角度看,统一的过程就是采纳汉法,适应农耕文明的过程。③元朝的统一,还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当然,在元统一战争中也有其残酷性和掠夺性。

5、如何认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重大的历史现象,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

(1)主要原因: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等)。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③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④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⑤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2)历史启示:①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②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③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④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应注意经济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的辩证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6、宋元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

(1)经济重心南移:历史上,我国的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到南宋时期,江南经济已完全超过北方,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2)传统农业的新发展: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下,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出现大量圩田、沙田和梯田;主要粮食作物水稻,不仅种植地区扩大,而且耕作技术也有了进步;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也很普遍。(3)手工业大放异彩:棉纺织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造船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4)商品经济活跃:北宋东京、南宋临安是商业大都会,商业活动不受限制;城镇商业活跃;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榷场互市贸易成为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5)海外贸易发达,形成“海上丝绸之路”:南宋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广州、泉州明州是当时著名的外贸港口;北宋在设市舶司管理外贸;南宋鼓励外商来华,设“番坊”、“番市”;外税成为国家赋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朝非常注重内陆与海外交通的开辟和建设,中西交往盛极一时。

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

1.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这一历史事件称为( ) A.七国之乱 B.玄武门之变 C.陈桥兵变 D.靖康之变 2.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八《本朝二·法制》)本朝“收权”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皇权 B.消弭边患 C.削弱相权 D.整肃禁军 3.范仲淹曾由衷地说:“祖宗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范仲淹年谱·庆历三年》)宋朝不杀“臣下”的主要原因是( )

A.宋太祖念陈桥拥戴之功,体恤臣僚 B.宋朝边患严重,极刑臣下不利统治 C.推行重文轻武国策,宽容尊重臣僚 D.官职差遣分离,难以确定有罪之人 4.有诗写到:“忆惜陈桥兵变时,欺他寡妇与孤儿。谁知三百余年后,寡妇孤儿又被欺。”

31

在诗人看来,三百余年后, 欺“寡妇孤儿”应是( )

A.金国 B.辽国 C.蒙古 D.元朝

5.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写到“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盗贼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然欲清其流,必澄其源。”在看来范仲淹“澄源”的中心是( )

A.澄清吏治 B.发展经济 C.加强武备 D.消除内乱 6.王安石变法诸措施中,旨在限制高利贷盘剥以缓和社会矛盾的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 7.有大臣上疏宋神宗说:“陛下有劝农之意,今变而为烦扰。陛下有均役之意,今倚以为聚敛。”(《宋史》卷三百四十 列传第九十九)这表明王安石变法( )

A.加重百姓负担 B.引起不同政见者反对 C.全面遭到反对 D.已经背离了改革初衷 8.《辽史·百官制》载:“蕃不治汉,汉不治蕃,蕃汉不同治。”辽朝创设此制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持契丹风俗,抵制汉族文化 B.控制燕云地区,准备入侵中原 C.加强契丹统治,协调民族关系 D.坚守澶渊盟约,改善与宋关系 9.据统计,北宋皇祐(公元1049年)至熙宁(公元1068年),只有二十年光景,每年的收入,竟由三千久百万增加到五千零六十万。这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 ) A.人民的负担较以往加重 B.北宋生产力有了重大突破 C.庆历新政获得巨大成效 D.王安石变法成果非常显著 10.右图是辽、宋、西夏、金政权在接界地点设置的榷场贸易图,其设置的初衷是( ) A.控制边境贸易,辖制对方 B.军事据点,满足军队需要 C.政治需要,保护使节交往 D.民间需要,处理战后事宜

11.清人郑板桥(燮)有《绍兴》诗云“丞相纷纷诏敕多,绍兴天子只酣歌。金人欲送徽钦返,其奈中原不要何”,诗中的“绍兴天子”是( )

A.宋高宗 B.宋钦宗 C.宋徽宗 D.宋神宗 12.据《金史》记载:“上曰:‘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宾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金之色白,完颜部色尚白。’于是国号大金,改元收国。”收国元年是( ) A .916年年 B.1115年 C.1127 D.1206

13.上页图中,两宋时期的对峙图按时间排列第三的是( ) A ① B② C③ D④

14.右图是明朝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上有万历皇帝朱砂红笔“第一甲第一名”,是中国仅存的殿试卷真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