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史学与练第三分册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上海历史学与练第三分册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675bd9b52ea551811a68704

迹。其实,这种做法的开拓者已经早于万历皇帝( ) A.300多年 B.400多年 C.500多年 D.600多年

15.据统计:北宋每年铸造的铜钱已经是唐朝的一二十倍,大约有1.5万多吨,仍旧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商品流通的需求,还是出现了“钱荒”。这主要因为( ) A.宋朝疆域较唐朝辽阔 B.宋朝的官僚较唐朝多 C.宋朝的军人较唐朝多 D.宋朝商品经济更发达

16.据推算:北宋时期,杭州有39万人,南宋初年陡增到124万人,规模超过了北宋东京。导致杭州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是( ) A.两宋时期中国的经济中心进一步南移 B.辽国不守盟约威胁中原导致人口南迁 C.水稻大面积推广可以承载大量的人口 D.北方出现了战乱,杭州成为政治中心

17.右图是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收藏的我国现存最早的泥活字印本书。这种印刷技术问世,始于( )

A.北宋初期 B.北宋中期 C.西夏晚期 D.元朝初期 18.“元自世祖??岁漕(旧时指内河运粮)东南粟,由海道以给京师,??由四万石以上增而为三百万以上,其所以为国计者大矣。”元朝开辟海运南粮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原农民起义,阻断运河航道 B.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南北分离 C.元朝大都商业发达吸引粮商 D.南方汉人地位低,易于掠夺

19.右图为元代画家刘贯道所画《元世祖出猎图》,中间的忽必烈内穿汉式锦衣,外披皮裘。下列对此画的评价,较恰当的是( ) A.此画是作者在讥讽元世祖不务正业 B.此画立意较符合元世祖的执政思想 C.作者认为蒙古游牧旧俗优于汉族 D.赞扬忽必烈放弃了民族分化政策

20.中国古代拥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司南、纸、火药、活字印刷 B.纸、火药、活字印刷、司南 C.火药、活字印刷、司南、纸 D.活字印刷、司南、纸、火药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祖说):“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甚无谓也。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畴昔之弊矣。” ——《续资治通鉴长篇》卷十六 材料二: 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待遇远较唐代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代为多。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宋祖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用儒臣,分治大藩,纵皆食浊, 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 ——钱穆《国史大纲》 问题:

(1)文献一中的“朕”是指谁?

(2)材料二中的“释褐”是何意?与此现象直接相关的弊端是什么?

33

(3)宋祖是怎样“用儒臣,分治大藩”的?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引自《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高祖、太宗之时 ,用物有节而易赡,水陆漕运,岁不过二十万石,故漕事简。自高宗已后,岁益增多,而功利繁兴,民亦罹其弊矣。

——引自《新唐书·食货志》

问题:

(1)从汉朝到唐朝,关中地区的经济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三:(宋朝时)朝廷??实仰东南之财赋??语曰“苏常(江苏、苏州、常州)熟,天下足。”

——《陆游集》

回答: (2)“苏常(江苏、苏州、常州)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祀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

──《礼记·王制》

材料二:北方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矣,故后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

──(元)许衡《鲁斋遗书》

材料三:会宁及国家兴王之地,自??迁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浸忘旧风。??宴饮音乐,皆习汉风。

──《金史·世宗纪》

问题:

(1)“中国”是指什么地方?至东汉初年,出现“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主要原因有哪些?

34

(2)“后魏”是什么民族建立的?辽、金是怎样“行汉法”的?

(3)“会宁及国家兴王之地”是什么地方?你怎样认识“女直浸忘旧风”现象?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王)安石得政,行新法,(司马)光逆疏其利害。?帝曰:“汉常守萧何之法不变,可乎?”对曰:“宁独汉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汉武取高帝约束纷更,盗贼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也。”

——《宋史·司马光

传》 问题

(1)材料二中“帝”是指谁?

(2)王安石与司马光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王安石与司马光之争的看法?

参考答案

第17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35

一、选择题

1.A 2.D 3.B 4.D 5.A 6.D 7.D 8.B 二、简答题

1.(1)赵匡胤 。

(2)只是结束了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与其对峙的还有宋辽以及后来的金政权,统一是不完全的。

(3)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由皇帝总揽兵权;建立中央禁军;采取更戍法轮流变换军队驻地;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各级重要官职。

(4)符合说,宋朝“制兵”削弱、分化了武将的权力,消除了将领分裂割据、拥兵对抗朝廷的隐患,有利于保持社会的安定。

不符合说:这些措施导致宋朝官僚机构庞大,财政开支巨大,宋朝出现 “积贫积弱”的局面。例如北宋初四川曾发生农民起义,整个宋朝还经常受到少数民族政权威胁,边患不断。 2.(1)汲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教训;防止陈桥兵变历史重演;

(2)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以文人分治要职,鼓倡“学而优则仕”的学风,以科举考试来诱导读书人。

(3)积极: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有效地消除了分裂割据和军人乱政的隐患,有利于稳定政局和政权的平稳过渡,促进了社会、文教事业的发展;消极: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削弱;给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

第18课 北宋中期的改革

一、选择题

1.C 2.B 3.C 4.A 5.B 6.B 7.C 8.D 二、非选择题

1.(1)政治上出现了腐败现象; 官僚队伍膨胀;人民贫困,屡屡发生饥民起事,阶级矛盾尖锐;辽和西夏不断进攻,出现严重的边患危机。 (2)磨勘和恩荫制度。

(3)在宋仁宗的支持下,推行庆历新政,重点在整顿吏治,结果遭到激烈反对,新政措施被废除。

2.(1)在宋神宗支持下,颁布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 (2)材料二认为改革派与保守派主要是在如何革除弊政的问题上有不同政见和改革主张。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的斗争主要围绕着改革是为国还是为民、新法推行的效果、改革的幅度和力度等方面展开,形成新、旧两党激烈的争辩。 (3)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改革。王安石作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对后世的改革者产生了极大的激励作用。新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对当时社会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但是新法的推行也出现了一些弊端,给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对王安石功业的争辩,有助于总结改革的经验,吸取历史的教训。

第19课 多民族政权并立

一、选择题

1.B 2.C 3.A 4.C 5.C 6.D 7.D 8.B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