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的差异研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的差异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6d1481aa300a6c30c229fba

死后世界观及仪式上均相混融合,儒家的大传统虽仍是民间祖先崇拜的核心,但如余英时教授所说的,任何哲学或学术思想至终均走向世俗化,而民间信仰正表现了这种特征。所以民间的祭祖观至今仍以古时供养亡灵,求亡灵庇荫以至繁荣子孙为本。

祖先崇拜 - 社会功能 藉人类学家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可以看出文化如何有力的塑模一个民间的信仰,以及一个民间的信仰如何成为其文化的一部份而反过来影响文化的其它层面。了解祖先崇拜和社会的互动关系,对祖先崇拜问题的探讨可提供比单从宗教角度去研究更为积极而宽广的基础。 互惠

由于活着的无法确知死后的世界,也无法捉摸死者的意愿,所以对死者的感情总在悲哀中夹杂着恐惧。一是怕祖先在地狱受苦或成了饿鬼孤魂,二是怕饿鬼作祟子孙。故借着祭祀,一方面安抚祖灵,一方面避凶趋吉求祖灵保佑。这种互惠的功能是被中外学者所肯定的,如左传昭公七年“鬼有所归,乃不为厉,以其无归,或为人害”;穗积陈重先生亦提到祖先崇拜走出于恐惧,目的无非是闪避亡灵的作祟,于同一书中他还提到德森(Derson)也有相同主张,而修次(H.Schultz)虽采中庸态度,仍认为祖先崇拜是以安慰亡灵之法来避祸消灾。章景明先生则认为是藉事奉鬼神以祈福求吉(。且在一项测验中,发现在一九六○年代出生,受科学威力笼罩的大学生所参加的抽样调查中,只有百分之十五在潜意识中不受民俗仪式所刺激而引起心理恐惧。由此可知即使在习惯性的科学态度下,人们有理由来坚持其不迷信的态度,但在其潜意识中却对民俗仪式有所恐惧,且对其所指陈的基本假设--鬼魂作用点头。此外,庄士敦(Johnston)在描述威海卫的一书中用了一句“没有祖产,没有祖先牌位”来说明财产和祭祀的互惠关系;亚赫恩(Ahern)的“中国乡村的祭祀”(TheCultoftheDeadinaChineseVillage)一书及陈祥水在彰化埔心村所作的田野调查也证实了这个互惠关系。所以自古至今,虽科学渐发达,社会越文明,但借着遵行祖先崇拜的常规,使死者及在世者皆得到好处的互惠心态依然左右着人心。

延续

由上面的探讨,得知灵魂不灭是祖先崇拜最基本的观念。儒家对鬼神的态度是存疑而不讨论,其认为人如能在死前留下自己亲生的子女或后代,就是自己生命及祖先生命的延续,这是生物性的延续。但浸润于儒家思想的中国人不以仅是延续生物性的生命为满足,也重视社会性、文化性及道义性诸部份的生命延续。这种儒家人文化的永生观可回溯至鲁国人叔孙豹所言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概念。然能因此而被后世尊崇追念的人,唯圣贤孝子忠臣义士,毕竟很少,人们却因此而为这等人立庙宇塑金身,当作不朽的神明祀之,以致在道德教化上又逐渐蒙上宗教的意味了。至于绝大多数平凡无特殊贡献的人,惟有家族及子孙因血统关系而追念不忘,借着祀奉祭拜祖先,使人人在子孙追念中获得不朽。祭祀者也盼藉此能儆醒世人宁可以善行贻子孙效法,绝不可失足以辱子孙。上举用意虽佳,但这种理念仍限于知识分子,基层民众仍偏重于祖灵享受“长生福禄”之神位观念。只要自己能繁衍后代以保香火不断,便能便祖先“视死如归”安然而去,且也算尽了人子之责。所以祖先崇拜的最基本理念还是承认死掉的人存在另一个世界,借着他在另一个世界的存在来持续活着之人的延续。故香火一代代传下去是中国人最着重的事,而在这祖先崇拜的礼俗中,就表现出中国人所追求的“永生”之道是什么了。

家族

就儒家的生物性延续而言,“家族”是祖先生命延续的具体表现;就百姓而言,家族或家是供给祖灵必须品最稳固的社会团体。所以家族成为连续过去与未来的一环,一个人死后是否能成为祖先,并不因为他的死亡,而是因为他有后嗣。所以父子关系才是维持祖先崇拜的依据,然而仅以父子世代间的关系还不能充份说明祖先崇拜,还要考虑社会组织中的权威与社会地位之传递。可见祖先崇拜是父权父系制度的基础,而父权父系是家族制度的根本,也是社会组织得以延续的依凭。故祖灵的祭拜与家族的建立扩展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连锁因素。祭祖既成了中国宗法社会的骨干,中国人便借此形式来发挥中国式地方政治的权利,以致祠堂如解决家庭纠纷的法院,并担任社会治安的维持,义仓、济贫、义学、奖学金等功用。如斯,宗祠隐然成为维系社会、法律、道德、传统的重心了。很明显的,祖先崇拜发挥了加强家族意识、整合社会的功能。

孝思

祖灵的延续有潮于家族的繁衍,而汉民族父系家族制度得以维持,不外乎借着孝道,及注重香火传衍的祭祖制度,于是孝德与祭祖二者发生联系,且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与力量。由孔子答樊迟问孝的回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中可知丧葬祭祀之礼的本身即是孝道的一环,是孝思的体现。此外圣人制丧祭礼更赋予教孝之功用,是以大戴礼盛德篇曰:(凡不孝生于不仁爱也,不仁爱生于丧祭之礼不明,丧祭之礼所以教仁爱也,故曰丧祭之礼明,则民孝矣。);在士丧既夕礼中特别标明孝子升降由西阶而不由阼阶,也是强调教孝作用;而最显著的莫过于祭之以孙为尸,乃藉此令孝子之子观看其父事工父之礼如何,而知子事父之道。可见儒家唯盼借着慎终追远,使民德归厚矣。但民间误解了此意,视祖先崇拜为一种事死如事生便祖灵享(长生福禄)的孝道之延长。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据赵注:(不娶无子,绝先祖祀),表现出他们对祖先崇拜的理解。祖先崇拜如此被赋予伦理的义务,而导致(人人都要祭祖,凡不祭祖就是不孝)的错误价值评价观念,而此一观念统摄中国人心理至为久远。至此,“孝”的观念便在大、小传统里被遵奉着,“孝”就变成祖先崇拜的教条了。

这具有崇德、慎终追远及亡灵神格化本质的祖先崇拜在中国社会实扮演极重要的角色。

鬼神信仰 在民间的鬼神信仰中,人们把人间称做“阳间”,把人死后鬼魂居住处称做“阴间”或“阴曹地府”、“冥府”等等,这是人们受佛教、道教关于地狱、冥府的说法影响,相信人死后灵魂进入冥界化为鬼灵,经受鬼司的裁判。人们把阴间冥想成为有与人世间相似的皇权统治,创造了对阎王、东岳大帝、城隍等鬼神崇拜。 阎王 阎罗王的简称,又叫“十殿阎君”。原是佛教中主宰地狱的一位冥神,传入中国后成为民间广泛信仰的众鬼王,是主管地狱的十位阎王的总称。大悲院中供有其神像,常有信众在此为死去的亲人超度亡灵或做祈福活动。 东岳大帝

东岳大帝原本是东岳泰山的一山神,泰山或称岱岳、岱宗、岱山,先秦颂之为“万物之始,阴阳交代”,所以民间认为这是治鬼的冥府所在,把东岳神视为冥府府君。唐玄宗时封东岳神为天齐王,宋真宗时又封为天齐仁圣帝,元朝加封天齐大生仁圣帝,于是东岳神被尊为东岳大帝,又因此将东岳庙称天齐庙。天津早年就在东门外建有天齐庙供奉东岳大帝。新中国成立后,庙毁并改为民居。今庙虽不在,但天齐庙胡同的地名却留了下来。 城隍 民间除对冥界帝王崇拜外,还认为冥界有专司鬼灵诸事的鬼官、鬼吏、鬼卒。对他们的崇拜也极为普遍,几乎家家都能知晓叫出他们的名字,如判官、孟元师、康元师、温元师、张太尉、城隍、牛头、马面、白无常、黑无常、小鬼等。其中对城隍的崇拜尤为突出。

城隍,被民间视为城市的保护神。这种认识源于古代蜡祭中的八神之一水庸。水庸即是最古老的城池守护神灵,在城隍信仰的传承过程中从古城池保护神发展到剪除凶恶、护国保邦之神,并管理阴间之魂。人们将城中的城隍庙看作是与人世官署衙门一样的阴间衙门。城隍庙位于旧城西侧,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民间对城隍的供奉和膜拜以庆祝城隍诞辰而举行的城隍庙会和鬼会最为著名。 城隍庙会从农历四月初一城隍生日起到初八晚间鬼会止,历时8天。届时,庙前张灯结彩,搭台造棚,连续7天唱戏不断。初六和初八两天是城隍出巡日。初六的出巡路途很近,出罢即归,是为初八正式出巡和鬼会所做的预演。初八是正日子,全部节目都要上街。举办城隍庙会,有一个组织管理机构,民间称为“接驾会”,由民间自发推举的社会知名人士组成。其职责包括城隍出巡鬼会的一切事务,如“座会”、“行会”、商贸会务活动,以及制定出巡路线、节目次序、经费筹措、上传下达等一切有关会务的工作。

庙会主要由茶棚、摆设、护棚及保安等会组成。茶棚多由市面上商业行会出资承办,如同善茶棚就是鞋行商人组织的服务性会,负责预备茶点招待其他座会的工作人员。设摆,是天津所有庙会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一般情况是临时搭一大棚,但要求牢固且能挡风遮雨,地面用方砖墁地。接驾会的组织人员要向市内大户人家借来硬木家具、古董、字画等稀有珍品,陈列在棚内,昼夜守护,供游人参观。大棚周围还摆满火会和水局的消防设备,以防不测。设摆的器具大多为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