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视野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新农村视野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6d7f886ec3a87c24028c4db

新农村视野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邬开荷 王扬铭

[摘要]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培育新型农民。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推进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正确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出理论与实践思考。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力资源农村教育 现代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力加强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现代农民的整体素质,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必须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1.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需要加快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新农村建设的宗旨是通过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而要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首先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核心是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和非农产业。非农产业收入已逐渐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提高农民收入,需要在土地资源不变、资本投入有限、劳动投入边际报酬递减的背景下,通过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稳步增加农业家庭经营收入,从而获得更多的非农产业收入。 2.加快推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步伐,需要充分挖掘农村人力资源的潜能

新农村建设需要协调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建设,首要的就是发展经济建设,其目标是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因素,知识和人力资本是促进现代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源泉和决定因素。必须充分挖掘农村人力资源的巨大潜能,依靠高素质的农村人力资本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3.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培育新型农民,需要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型农民的积极参与,无论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乡村环境整治、培育新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综合管理改革等,都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全力投入。培育新型农民,就是通过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快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潜力,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 4.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需要充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存量,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素质

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如何转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我国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即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必须充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量,限制农村劳动力的增量。各级地方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统筹区域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目标。

二、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总量大,现有劳动人口约7.4亿,其中,农村劳动力近5亿,剩余劳动力接近2亿。农村人力资源总量丰富,增长速度快,开发潜力巨大。 1.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巨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劳动力适龄人口4亿左右,其中有近2亿剩余劳动力。我国人口每年大约又以13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绝大部分在农村。随着农村、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我国加入WTO,今后我国每年还将净增600万>700万或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必将对社会就业、农村耕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形成巨大的压力,并将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巨大障碍。 2.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文化、科技素质不高

我国农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8年,在欠发达地区,情况更差。而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的平均文化程度,在20世纪80年代末为11年,目前已达到12年以上。在今后若干年内,如果农民文化程度指数继续以0.16年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才能达到初中毕业水平,到2050年才能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 3.农村教育与人力资源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投入不足与社会需求庞大是制约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整体推进的主要矛盾,也是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开发与利用的主要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发展迅速,但仍滞后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集中反映在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长年徘徊于2.5%>3%,低于发展中国家4%的平均水平。

三、加快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的对策思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优化农村人力资源配置,构建中国特色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加快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

1.科学制订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规划,积极稳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实现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对推动农村城镇化、土地集约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村小康建设目标,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更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加速新型工业化步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证,不断增强城镇化吸纳能力,我国的特点是工业化超前城市化不足,已经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决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突破口。培育农村劳动力市场,加强管理,创新机制,优化服务,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

2.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现代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把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整个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去统筹规划和精心安排。更新教育观念,改革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信息化进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持。遵循市

场经济发展规律,使农村教育成为公众投资的热门领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现代农村教育体系,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构建以农村基础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为基础的现代农村教育体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有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建立和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创建农村社区学院,建立学习型农村社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制定农村教育战略规划,创建适合我国特色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模式,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产业开发相结合,与农村城镇化相结合,保证农村劳动者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尽快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3.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与管理创新,推进制度创新与机制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的农村人力资源保障体系,优化农村人力资源配置,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和人才保证 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整合,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形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与管理创新,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化运作,完善人力资源流动制度,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农村劳动力统一市场,尤其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准入、民主权利保障和有序转移等方面制定法律规范。加速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社会保障水平。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性障碍,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延伸到广大农村,覆盖广大农民,农民仍然依赖于土地保障和传统的子女养老,对于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目标是一种巨大的障碍,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科学规划,在调节收入再分配等方面积极向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倾斜,建立健全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当前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两大社会保险制度,争取用15年>20年的时间,分阶段、分步骤将全国农村纳入全国社会保障体系。随着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整体推进,建立与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相配套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