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中国古代文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6eebced6f1aff00bfd51e37

14.下列作品中属于苏轼所作的是 [ ] A.《贾谊论》 B.《教战守策》 C.《赤壁赋》 D.《石钟山记》 E.《师说》

15.下列哪些作品属于李清照的作品? [ ] A.《一剪梅》(红藕香残) B.《声声慢》(寻寻觅觅) C.《凤凰台上遇吹箫》(香冷金猊) D.《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E.《武陵春》(风住尘香)

三、名词解释: 1.老庄 2.志人小说 3.诗仙 4.性灵派 5.汤沈之争 6.辛派词人 7.台阁体 8.梅村体 9.永明体 10.吴中四士 11.南唐词人 12.江湖诗派 13.“童心说” 14.南戏 15.临川四梦 16.铁崖体 17.拟话本 18.前七子 19.神韵说 20.江西诗派

四、简答题:

1.谈谈《诗经》的艺术成就。

2.试述先秦说理散文的文体演进过程。 3.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4.枚乘的《七发》在写作上有什么特征?它在赋的发展史上居于什么地位? 5.简述汉代府诗的思想内容。

6.简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7.“建安风骨”这一美学范畴的内涵是什么? 8.简述曹操诗歌创作的内容与艺术。 2.简述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的变化。

9.阮籍《咏怀诗》的主要内容与艺术特征是什么? 10.简述南北朝民歌的思想内容? 11.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12.试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成就。 13.简述唐传奇的艺术成就。

14.李煜词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他对词的发展有何贡献? 15.试论柳永在宋词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 16.秦观的词有何特色?

17.李清照的词分几个时期?不同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18.陆游诗歌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第5页共15页

19.辛弃疾的词有何特点? 20.元杂剧在体制上有何特色?

21.关汉卿的杂剧从内容可以分为哪几类?各类的代表作是什么? 22.《琵琶记》在艺术上有何特色? 23.略论《水浒传》的英雄形象塑造。 24.略析《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25.桐城派在古文理论上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五、论述题:

1.试述《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2.论述《史记》的艺术成就。

3.试说明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4.论述谢灵运与谢眺山水诗在艺术表现上的不同特点。

5.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杜甫对诗歌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6.谈谈苏轼对词体发展在理论与实践上所作的贡献。 7.试论《金瓶梅》在小说史上的地位。 8.论吴敬梓对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 9.论述《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第6页共15页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B 4.B 5.C 6.D 7.B 8.A 9.A 10.B 11.C 12.C 13.C 14.A 15.A 16.A 17.B 18.B 19.B 20.C 21.B 22.A 23.A 24.A 25.C 26.C 27.A 28.D 29.A 30.A 31.B 32.C 33.C 34.B 35.B 36.B 37.B 38.B 39.C 40.C 41.A 42.C 43.D 44.C 45.C 46.D 47.B 48.A 49.A 50.A 51.A 52.D 53.D 54.D 55.A 56.B 57.A 58.A 59.B 60.B 61.B 62.B 63.B 64.B 65.B 66.C 67.C 68.C 69.C 70.D 二、多项选择题:

1.BCD 2.AC 3.ACD 4.ABD 5.ABDE 6.ABCDE 7.ABC 8.ABCD 9.ABDE 10.ABCD 11.ABCE 12.ABCD 13.ABCDE 14.ABCD 15.ABCDE 三、名词解释:

1.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2.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是在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著名的有《笑林》、《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和其他小说一起,开启了后世小说之先河。

3.诗仙:指唐代大诗人李白。这是因为李白行事豪放不羁,有神仙气质;其诗豪放飘逸,多写神仙等事,故称诗仙。

4.性灵派: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其成就主要为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

5.汤沈之争:指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与沈璟围绕 “曲律”所产生的分歧与争议。汤显祖注重剧作的“曲意”,认为为了充分表达“意、趣、神、色”,为了内容的需要,可以突破格律束缚,违腔迕律;沈璟则从场上之曲出发,强调合律,认为只要作曲合乎曲律,内容倒在其次。 “汤沈之争”仅只是创作观点的不同,并不能被视为带有政治意义的对立,也没有好与坏、进步与落后、正确与错误之分。正是二者的补充、融合,推动了传奇艺术的发展。

6.辛派词人:这是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在辛弃疾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样。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不如辛词蕴藉。

7.台阁体:从永乐到天顺大约半个多世纪,文坛上是以宰辅权臣杨士奇、杨溥和杨荣为代表的“台阁体”的天下。台阁体的代表人物均为台阁重臣,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上雍容华贵、典雅工丽,所采用文体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其中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8.梅村体:得名于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号梅村)。“梅村体”,是七言歌行,它能以人物命运为线索,叙写实事,映照兴衰,极尽俯仰变化,对当时和后来的叙事诗创作起了很大影响。《圆圆曲》是“梅村体”的代表作。

9.永明体: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形成的诗体。又称新体诗。这种诗把音律声韵与晋宋以来的对偶之风结合起来,注重四声、八病之说,增加了诗歌艺术的形式美,对近体诗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代表作家有沈约、谢脁、王融、范云、江淹以及齐梁间的何逊、吴均和陈代的阴铿。

10.吴中四士:指唐初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11.南唐词人:五代稍晚于西蜀词在南唐地区出现的一个词人群体。重视以词言志,偏重抒写情怀,拓宽了词的内容和意境。词风清丽淡雅、擅长白描。代表词人有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宰相冯延巳。 12.江湖诗派:江湖派是稍晚于四灵,并受四灵影响的一个诗派,因作品多收入《江湖集》而得名。他们多为落第文人、江湖清客。诗风不一,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幽静清苦,有的新奇,有的旷达。代表人物主要有刘克庄、戴复古、方岳等。 13.“童心说”: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四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

第7页共15页

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14.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于北宋末年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它以南方民间曲调和方言来演唱,改折为出,改末为生,一出之中不限一个宫调和一韵,不必一人独唱到底。以管乐伴奏,曲调轻柔婉转,曾因受到元杂剧的冲击,一度衰落,后复兴,为明清传奇的产生提供了艺术基础。

15.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四部剧作的合称。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故此得名;或以其书斋名合称 “玉茗堂四梦”。 在这“四梦”中,又以《牡丹亭》和《邯郸记》的成就最高。正是凭借这“四梦”,汤显祖确立了自己在中国戏曲史上的不朽地位。

16.铁崖体:元末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是杨维桢。-杨维桢的古乐府,题目多新创,题材或翻新故事、或描写世故,爱用古韵,诗风瑰奇绮丽,时称\铁崖体\。

17.拟话本:明代后期,随着长篇通俗小说的繁荣,话本小说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由过去供艺人讲述的底本变而为社会上普通读者的案头读物,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这种在体制上与宋元话本大致相同、具雅俗共赏性质的白话短篇小说,即是“拟话本”,或称“拟宋市人小说”。 18.前七子: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反对台阁休诗风中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将文学创作引向了拟古主义的道路。

19.神韵说:清初王士禛所倡导的诗歌理论,强调诗必须尤神情韵味,写诗只取“兴会神到”,诗的内容要朦胧含蓄,似有寄托,又难于实指,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

20.江西诗派:两宋之际的吕本中,在他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中,首先提出了“江西诗社宗派”的名称,指出了江西诗派存在的事实。他把黄庭坚尊为诗的创始人,又列举陈师道等二十五名诗人作为其中成员。宋末元初的方回又进一步提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 四、简答题:

1.谈谈《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从各个方面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把握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中一些本质矛盾。其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如《七月》由春至冬记述了农奴一年的劳动过程。比,即比喻或比拟。《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这些比喻,都能紧扣诗中的情、事、景,十分贴切。兴,就是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兴句多在一首诗的开头,或起协调韵律的作用,或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或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诗经》常常将三种手法结合运用。其三,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复沓的章法又叫重章叠句,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反复吟唱。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在具体的字词的更换中,或用递增法,或用递减法等,总是曲尽其妙。其四,丰富、生动、简练、形象的语言。《诗经》大约使用了近三千单字,其中有名词、动词,也有形容词,丰富多彩、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各种事物及其变化特征。如表示动植物的名词有373种,读之可使人博物多识。此外,《诗经》中还用了大量的动词、形容词及双声字、重叠字、叠韵字,写景状物,拟形传声,细致传神,使诗歌富于形象美和音韵美,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

2.试述先秦说理散文的文体演进过程。

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形成,跟百家争鸣以及诸子散文的出现与发展相一致,因此这里的说理散文也就是诸子散文。说理散文体制形成的过程:《论语》创立的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了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辩论文。《庄子》丰富的语言与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李文的瑰宝。《荀子》与《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的成熟。

3.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第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就突出,摹画人物,形貌毕肖,光彩照人。

第8页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