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70027e2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ea

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齐读)

(2)离别的“寒”与内心的“孤”。

(点拨: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学生谈体会。 师:是啊,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浸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平添了几分孤独!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指导学生激情诵读前两句)

总结: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还会因为什么感到寒心吗?这里还暗含着同学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他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但他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最后“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学生谈体会) (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

引导谈话: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齐读)

设计意图:

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找含义深刻的字切入,品读感悟,从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对作者复杂内心的深入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的引导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可谓水到渠成。

3.走进作者内心,感悟人物品质。(学习后两句) (1)师:天亮了,这对好友就要分别了。如果是你,会让友人给你的家人带什么话呢?但是诗人王昌龄却只是嘱托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出示后两句诗)

(2)师:芙蓉楼一别之后,辛渐即将回到洛阳,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

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回来?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贬谪?)

(3)师: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只让辛渐告诉家人“一片冰心在玉壶。”这究竟是为什么?(课件出示诗人生平简介: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尉。四十一岁时因事获罪,被贬谪岭南,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五十一岁时又一次遭到贬谪,被贬到更为偏远的龙标。王昌龄一生中竟两次被贬。他人生六分之一的时间,为官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可以说,他一生壮志未酬。但是在身心饱受煎熬的贬谪岁月里,他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从未改变过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也从未改变过报效国家的志向!)

通过了解诗人的经历,请再读读这一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的?(板书:冰心、玉壶)“冰心”是什么意思?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由此可见,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就是要表明自己的信念。

师:多么正直的人,多么高洁的心啊!(板书:高洁)

(4)引读:所以当年迈的双亲问他:你会因横遭诽谤非议而改变志气吗?王昌龄会坚定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①当结发的妻子问他:你会因为处境艰难而向恶劣的环境屈服吗?王昌龄会深情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②当亲密的兄弟问他:你会因为官场的坎坷遭遇而改变自己的气节,同流合污吗?王昌

龄会坚决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③当情深义重的友人问他:你会因为遭到贬谪而改变冰清玉洁的节操吗?王昌龄依然会豪迈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王昌龄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呐喊:(师引生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设计意图:

此环节是通过创设情境,再次拉近学生与当时环境、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切身体会作者内心,能与作者对话,同时也为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4.归纳主题。

师:《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一寒一孤,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凄寒孤寂之情,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了诗人高洁的操守。同时“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成了全诗的主旨所在,成了流传千古的佳句。

5.熟读成诵。

师:当我们理解了诗人与朋友离别的伤感,理解了诗人那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之后,让我们再一次跟随着这悠扬的乐曲吟诵这首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播放古诗新唱)

六、总结学法,拓展延伸。

1.师生共同回顾总结学法:(1)学古诗,知作者;(2)解题意,会质疑;(3)抓字眼,明诗意;(4)多吟诵,悟诗情。

2.拓展欣赏其他送别诗。 设计意图:

回顾总结学法,为学生自学古诗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一片冰心在玉壶

21 古 诗 三 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理解诗句意思,以及诗句中表现的精神品格。 过程与方法:

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注释深入理解诗句,结合资料了解诗句中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诗中蕴含的情感,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二课时 塞 下 曲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把握人物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领略了王昌龄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这节课让我们跟随唐代诗人卢纶到边塞感受边塞将士的风采吧!(教师随机板书:塞下曲)

2.回忆上节课总结的学习古诗的四步学法。(指名说) (1)学古诗,知作者;(2)解题意,会质疑; (3)抓字眼,明诗意;(4)多吟诵,悟诗情。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 1.学古诗,知作者。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塞下曲》的作者——卢纶。

卢纶(739—799),唐代诗人,他的边塞诗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2.解题意,会质疑。 (1)了解这首诗的体裁。

《塞下曲》是指古代边塞地区的一种军歌,内容多写边塞征战。卢纶的《塞下曲》一共六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三首。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注意读出节奏。然后指名读一读,作出评价。(主要把字音读准,注意押韵)

(3)检查学生的读诗情况后,出示本首古诗的生字,并读准多音字。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学习生字并熟悉诗句中的词语。 三、理解诗句,体会诗境。

1.抓字眼,明诗意。(小组汇报、同学互动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学习提示:小组合作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看图,或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生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出示前两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单于:匈奴的首领。这里泛指侵扰唐朝的游牧民族首领。

在乌云遮月、雁飞无声的漆黑夜晚,敌军统帅单于带着部队悄悄地逃跑了。 出示后两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欲:想要。将:率领。骑:骑兵。逐:追逐。

我方发觉后,正准备带领轻骑兵去追击敌人,刹那间,纷纷的大雪洒满了将士们的弓和刀。

设计意图:

学生利用上节课学习的方法,初步感知诗意。 四、深入品味古诗,欣赏诗歌。

1.前两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月黑”,无光也;“雁飞高”,无声也。趁着这样一个漆黑寂静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单于:匈奴的首领,这里泛指侵扰唐朝的游牧民族首领。从“夜遁逃”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2.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后两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

3.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写是否追上敌人,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有力地烘托出来了。

4.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

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诗歌,将自己的想象融入诗中的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五、拓展欣赏。

唐代有很多边塞诗,我们再来了解一些。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

2.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

设计意图:

拓展欣赏,激起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塞下曲 [唐]卢纶 威武气概

第三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