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市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二)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020年上海市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二)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797f161a8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df

④予在扬州,朝之人过焉者,多堪大臣之事可信而望者,陈升之而已矣。今去官于宿州予不知复几何时乃一见之也。予知升之作而任大臣之事,固有时矣。煦煦然仁而已矣孑孑然义而已矣,非予所以望于升之也。

【注】①煦煦然:和颜悦色貌。②孑孑然:谨小慎微貌。③竢: 同“俟”,等待 ④烝:众多。⑤充之:指用真才实绩充实自己的名声。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因 B.故 C.则 D.且

22.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先写对良大夫寄予厚望,后写任职后失望,前后对比。 B.作者认为应该根据官员能力大小与志向远近任用人才。 C.第①段先叙述现象,然后分析其原因,说理条理清晰。 D.“煦煦然”、“孑孑然”是对一味恭维上司行为的批判。 23.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岂惟失望哉”在文中的作用。(3分)

24.王安石提出“有补于世”的写作主张,结合本文评析这一主张。(5分)

【答案】 (五)(12分) 21.C(1分) 22.D(3分)

23.示例:承接上文“上下一失望”,引出下文进一步的议论,上下交疑导致胜任大臣之任者不能得到真正任用,更突出了问题的严重性。(3分)

24.示例:本文探讨朝廷如何选拔人才的重要问题,批评了当时社会识别人才方面的浅薄之见,揭露了朝政人事任用的弊端,提出了应该精细鉴别人才的观点,勉励有作为者应该以真才实绩充实自己,很有现实意义。“有补于世”的写作主张体现“文以载道”思想,能够积极干预现实,发挥文学改造社会的价值。(5分)

【杨浦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泉石膏肓记

杨万里

①绍熙壬子九月十六日,予以废疾至自金陵,因念平生无它好,独好泉石,而故居乃土山,安所得石?忽乡友王信臣及其犹子子林艘永新怪石以遗予,予喜甚,曰:“子犯所谓‘天

21

赐’者。”亟召匠,饤饾为假山。友人王才臣见之,谯予曰:“先生居真山而又为假山,将谁绐?”予笑曰:“予敢绐人耶?聊自绐耳。”才臣曰:“有石而无泉,非缺欤?”予偶思去假山三十步而近,旧有一泉而堙,即命浚焉。泉洌以猛,因接筒引之。又于假山之前十步之间,甓一小方池,深尺,广五之,泥与泉其深各半,植以芙蕖,杂以藻荇,每疏泉自筒入地中,伏之假山之趾,仰而出于石罅,闭而激之,则为机泉,喷珠跃玉,飞空而上,若白金绳焉,与假山相高。开而迭之,则为流水。其将至也,若哽若咽,若嗔若叱,然后滃然而上,决决而流,流而入于池,其流有文,其入有声。顷刻之间,通塞万变,观者四顾,莫测所来。予因生致小鱼善游而喜浮□,畜之池二十许尾,先十后十,每浮而出也,后者不先夫先者,若“徐行后长者”之为者,余固异之。其始畏人,不浮,人至则隐于荷盘荇带之下,去则显。其后渐与人习,圉圉洋洋若与人为玩;既而复隐,若耻以身供人之玩者,予益异之。予间以食食之,每食至必出,久之若疑夫食之饵己者,复不出,予益异之。因命其泉石之上小轩曰“泉石膏肓”。

②或曰:“膏肓之疾,医缓云不可为,后世乃有法可艾也?”予曰:“膏肓,有法可艾也;泉石膏肓,无法可艾也。有法可艾,予亦不艾也!”一笑而书之。

注:①犹子:侄子。②饤饾:比喻堆叠、杂凑。③医缓:泛指良医。 21.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 也 B.者 C. 矣 D. 焉

22. 作者与王才臣对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王才臣因为误解作者本意,直言作者弄虚作假。 B. 作者如实相告,自己所为不是欺人,而是自欺。 C. 王才臣不仅理解作者的癖好,也深知泉石之趣。 D. 王才臣是难得的诤友,作者有知错能改的雅量。

23. 阅读第①段画线句,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泉水之趣的。(4分) 24. 文章围绕“泉石膏肓”,层层展开,请对此加以分析。(4分)

【答案】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21. B (定语后置的标志)(1分) 22. C(3分)

23.视觉/比喻(1分)+白、清澈、色彩(1分),听觉/拟人(1分)+多变、错落、丰富、

22

琳琅、杂(1分),就是手法+内容。

24. 泉石膏肓的内涵(爱得深,爱得无可救药,极度喜爱等1分),先直抒胸臆“独爱泉石”(直接表达、表达、表现了爱泉石1分),描写了泉石之趣(1分),最后写了小鱼尊长、有耻辱感、不受诱惑(鱼的品格三点写到一点即得分1分),以鱼之品格自况,丰富了作者在泉石之趣中的寄寓(1分)。(5个点,答到4个得满分)

【徐汇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何陋轩记 (明)王守仁

①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1]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独其结题鸟言,山栖羝服[2],无轩裳宫室之观,文仪揖让之缛,然此犹淳庞质素之遗焉,不得以为陋也。

②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龙场之民,老稚日来视,予喜不予陋,益予比。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谓予之乐之也,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列堂阶,办室奥,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3]孔子之言。

③嗟夫!诸夏之盛,其典章礼乐,历圣修而传之,夷不能有也,则谓之陋固宜。于后蔑道德而专法令,搜抉钩絷之术穷,而狡匿谲诈,无所不至,浑朴尽矣!夷之民,方若未琢之璞,未绳之木,虽粗砺顽梗,而椎斧尚有施也,安可以陋之?斯孔子所为欲居也欤?虽然,典章文物,则亦胡可以无讲?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不中不节,卒未免于陋之名,则亦不讲于是耳。然此无损于其质也。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而予非其人也,记之以俟来者。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三)

注:[1]上国:指京城。 [2]结题鸟言,山栖羝服:指少数民族的一些生活习俗。结题:结发于额;羝服:指用羊皮做的衣服。 [3]信,通“伸”,伸张。 21.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之 B.其 C.以 D.而

23

22. 对文中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夷人妆扮奇特、言语动听,有种别致的风情。 B. 夷人没有高车大殿和繁密的礼仪,缺少教化。 C. 最为难得的是,夷人保留了质朴纯正的天性。 D. 判断夷人“陋”与“不陋”,重在看其本性。 23. 分析作者命名“何陋轩”的原因。(4分) 24. 第③段说理逐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5分) 【答案】 (五)(12分) 21. C(1分) 22. A(2分)

23. 伸张孔子“君子居夷地何陋之有”的观点。赞扬少数民族直率坦诚、乐于助人的品性。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期待品德高尚的人来此地教化百姓。(4分,调整为写出前3点即可,其中伸张孔子的观点2分,后面两点各1分)

24. 作者先惋惜中原灿烂的文化没有传播到夷地,致使夷风显得粗陋;继而感叹中原文化丧失了浑朴之性;接着写夷人虽表面显粗陋,实则纯朴的天性尚在,是可以教化的,不能弃之不管;更进一步,提出有必要在这里传播优秀的中原文化,渐渐消除蛮风的影响;最后表达作者的愿望:自谦没有能力教化百姓,期待有德君子来教化百姓。步步曲折,层层推进,说理深入,有说服力。(5分,答案中每个分号为一层,每层1分)

【参考译文】

先前孔子要住在九夷(边远之地),别人都认为那里简陋落后。孔子说:“(如果是)君子居住在那里,(又)有什么简陋的呢?”守仁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夷蔡之外,属于边远地区,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一定会嫌弃这里简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好长一段时间,却很安乐,并没有发现他们所说的简陋落后。只是这里的人们,结发于额头,说话似鸟语,住在深山里,穿着羊皮做的衣服。没有华丽的车子,没有高大的房子,也没有繁复的礼节,然而这是一种质朴、淳厚的古代遗风,并不能认为是落后啊。

我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居住。住在丛棘之中,则非常阻滞;迁到东峰,就着石洞住下,却又阴暗潮湿。龙场的人民,老老少少每天都来看望我,他们很高兴,并不轻视我,渐渐亲近我。我曾在丛棘的右边开园种菜,人们认为我喜欢那个地方,纷纷砍伐木材,就着那块地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