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概论》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马原概论》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79940e8f8c75fbfc77db28e

展的必要条件。

2、无产阶级的贫困化

资本积累,一极是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就是资本集中和积聚的过程,另一极是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积累,就是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无产阶级贫困化是在剩余价值和资本积累规律的作用下,无产阶级经济状况的贫困趋势,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表现是多方面的,是指整个无产阶级。

七、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 (一)资本循环

1、产业资本循环,就是指它依次经三个阶段、变换三种形式、分别执行三种不同职能,使其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整个运动过程。 2、保证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两个条件

一是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就是全部产业资本必须分为三个部分,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上。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就是产业资本的每一部分,必须顺利通过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依次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它们互为前提、互相制约。 (二)资本周转 1、资本周转的次数

资本不断地循环就是资本周转。资本周转要经过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资本处在生产领域的时间叫生产时间,它包括劳动时间、生产资料贮藏时间、停工时间和自然力作用的时间。资本处在流通领域的时间叫流通时间,它包括买卖时间。资本周时间就是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资本周转时间与资本周转的次数(速度)成正比,资本周转次数与资本周转速度成反比。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是资本家投放在劳动资料方面的资本。流动资本是资本家投放在劳动对象和劳动力方面的资本。

两者在价值周转方式、周转速度、收回方式和更新方式上是不同的。 根据生产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周转方式上的不同而划分的,目的是说明资本周转速度的差别对生产剩余价值的影响,但这种划分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3、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就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

影响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主要因素,一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二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重。 4、资本周转速度对生产剩余价值的影响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会影响预付资本的数量,特别是影响预付流动资本的数量。加快资本周转,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减少由于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给资本家所带来的损失。

八、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生产成本: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生产成本出现后,商品的价值就等于生产成本加剩余价值。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盈亏的标志和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

41

2、利润: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产物是时候,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和利润是同一个东西,并在量上是相等的;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3、利润率: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剩余价值率就转化为利润率。利润率就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率大于利润率;剩余价值率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反映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剩余价值率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而利润率则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4、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正相关关系);取决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与资本有机构成按相反方向变化);取决于资本周转速度(正相关关系);取决于不变资本的节省(正相关)。 (二)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1、平均利润理论

部门内部的竞争使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利润。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对它的追求会使部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利润率下降,引发不同部门间的竞争。不同部门间的竞争使利润平均化,它通过资本的自由投资实现的。这种竞争使利润率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的全部总额和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平均利润,就是按照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平均利润形成的结果,就是各个部门的资本家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的,体现整个资产阶级共同剥削整个无产阶级的关系。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之后,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2、生产价格理论

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等于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它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为前提的。生产价格出现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商品价格不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形式表现的,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的形式表现的。

3、马克思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意义

它是劳动价值理论丰富和发展;揭示了平均利润的来源和实质,指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为无产阶级的团结和解放斗争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三)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1、商业资本:它是指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资本。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和商业资本家的出现,标志商业资本的形成。商业资本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商业资本的形成,节省流通费用和资本,加快资本周转,提高了利润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也加深了流通和消费的矛盾。 2、商业利润的来源和实质

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从事商品经营活动所获得是利润。它是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通过价格差额的形式实现的。它是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品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体现产业资本家和商品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商业资本家能够获得与产业资本家大体相等的利润。 (四)借贷资本和利息

1、借贷资本:就是借贷资本家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资

42

本。它是从职能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一部分暂时不用的货币资本转化而来的。

2、利息

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付给借贷资本家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反映资本家集团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3、利息率

它是以百分数表示的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利息率小于平均利润率,但大于零;由借贷资本供求双方的竞争决定的;由传统习惯和法律决定。

(五)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银行资本是银行资本家经营银行所支配的货币资本。它有银行自有资本和吸收存款两部分组成。银行利润是银行资本家经营银行所获得的利润,它的基本来源是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之间的差额,最终来源于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六)资本主义地租理论

1、资本主义地租与封建地租的区别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是由封建土地所有制和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演变而来的。资本主义地租和封建地租的区别:一是存在的前提和体现的关系不同,二是数量不同,三是形态不同,四是地位和作用不同。 2、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由农业资本家作为使用土地的报酬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剩余价值,来源于农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反映大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 3、资本主义地租的形态 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由生产条件较好的农业资本家获得而归土地所有者占有那部分超额利润。土地自然条件的差别是它形成的条件,土地资本主义经营的垄断是它形成的原因,农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它的源泉。 绝对地租:经营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农产品价值高于价格是它形成的条件,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它形成的原因,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它的源泉。 (七)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1、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是为生产剩余价值,交换是为了实现剩余价值,分配是为了瓜分剩余价值,消费是为了再生产剩余价值提供可供剥削的劳动力。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追求剩余价值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使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资本积累使无产阶级贫困化,造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说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已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变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暂时性,必将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取代。

3、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这一理论科学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无产阶级要彻底摆脱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只有团结起来进行革命斗争,

43

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占有自己创造的财富。

4、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两大发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特殊规律,把社会主义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5、剩余价值理论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指导意义。

八、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理论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1、什么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 这一矛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组织状态,二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大趋势和工人实际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当这对矛盾激化时,就会爆发经济危机。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经济危机的实质

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生产过剩是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3、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从一次经济危机到另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就是再生产的一个周期。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危机是基本的阶段。

思考题:

1、 如何理解资本的本质?

2、 什么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商品的价值? 3、 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4、 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 5、 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是什么?

6、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7、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8、 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关系。

9、 如何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意义? 10、 如何理解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11、 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表现形式和作用。 12、 资本积累的源泉、实质和动因。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