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鉴赏论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西方音乐鉴赏论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833a23b6294dd88d1d26bb5

同样的乐曲真的可以“不同”?

“在我看来,音乐家没有最好,只有‘不同’,??无论如何,艺术家必须是独一无二的,有他们独自的世界。”阿图尔·鲁宾斯坦在访谈的前半部分如是说到,但是,到了后半部分,他又阐释说他看重的是“制作音乐(make music)而不是演奏音乐(play music)”,他视作曲家为“天才”,而视演奏家为“才子”,演奏家只是将看得见(visible)的乐谱变成听得见的音乐,而真正伟大的是成就乐章的作曲家。

到这里,作为工科生,我的逻辑神经开始打结了——这两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是矛盾的:对于雕塑家或是画家,他们可以在指尖,笔尖融入自己的想象,产生意象甚至抽象的情感表达,但是音乐家(在这里更倾向于演奏家)不同,他们只是演奏乐曲的“才子”,是不能做到个性的表达的。比如说钢琴家:对于同一首乐谱、使用同一架钢琴,这就意味着音调、节奏、音色都是固定死的,只要是够优秀,不犯失误的演奏家,用同一架钢琴,弹同一首曲子都应该是完全相同的才对,又如何做到“独一无二”呢?

在上这次通识课前,上面的疑惑我一直坚定了一生(虽然只有20年)——对我而言,只要是用乐器弹奏的曲子,如果是同一首曲子,无论它是哪位演奏家所演对我的耳朵而言都是“一模一样”的;对我而言,那首曲子是优美,是激昂,是悲伤还是喜悦都与演奏者无关,都是同一首谱子带来的效果。难道同样的乐曲真的可以“不同”吗?一定是我太稚嫩,听得不够仔细吧。本着这样的想法,我反复听了两个不同版本的nocturne op.9 no.2,和两个版本的匈牙利狂想曲。之后,我得到了以下的感受。

我听的两个版本的nocturne op.9 no.2分别来自阿图尔·鲁宾斯坦和李云迪。视频一开始的背景音乐就是nocturne op.9 no.2,我也听不出背景音乐是谁弹的。这曲子我不陌生,是肖邦夜曲中比较有名的一首,但阿图尔·鲁宾斯坦这个人对我而言却是彻彻底底的陌生人,我完全不了解他,更不了解他的音乐,这似乎又印证了我“不同的人可以弹奏完全相同的曲子”的观点。人一定是不同的,他们的背景、人格、性情肯定是不同的,关键是他们弹奏的音乐是否能够体现出这种“不同”。

对事不对人,抑制住查阅阿图尔·鲁宾斯坦的背景资料的欲望,我找到了他和李云迪弹奏nocturne op.9 no.2的录音,我一定要从他弹奏的这首曲子本身找到他和李云迪,或者其他钢琴家的“不同”:

我反复的听呀听呀,nocturne op.9 no.2虽然不快,但真的是一首非常好听的曲子,我不懂乐理知识,我也不知道肖邦创作曲子的时候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具体的情感,但曲子真的很

好听,而且在不快的节奏反复中,我似乎可以肯定阿图尔和李云迪对于这首曲子的侧重点是不同的:阿图尔的弹奏更清晰,更斩钉截铁,给我的感觉他每一下弹得都很重,具有很强的穿透力,但是又不显得刺耳。对此可以听他接近尾声的那一段高音的弹奏,快而不乱,有一种“清醒”的意识在里面;而李云迪的弹奏则像是在“睡梦”中,每一下都是那么的小心翼翼——高音就是比低音轻,伴奏就是显得比正调模糊。听的时候让我的注意力更加的集中在正调的及节奏和音调上,而且感觉忽大忽小(据此也可以听最后的高潮,突然一下大声,耳朵都受不了了),可能是我带了先入为主的印象,但是感觉还真是阿图尔的弹奏我觉得更清爽,但不管怎样,因人而异的观点也正证明了同一首曲子是可以“不同”的。

而对于李斯特的克罗地亚狂想曲,《猫和老鼠》里的演奏也让我更加熟悉这首曲子的调子,所以我更能把中心放在弹奏者的不同的情感表达,而我找的两位弹奏者也是我最喜欢的朗朗和马克西姆。他们的弹奏风格也是天差地别:朗朗的弹奏更加活泼,甚至有点“神经质”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外表,而是弹奏的节奏和轻重表现出来的。相比而言马克西姆则沉稳而陶醉,他的弹奏前半部分是稳重的和后半部分是灵动的,这给人的感觉就和乐谱本身一样——两部分的曲风截然相反。而到底哪个是更正宗的匈牙利狂想曲也是见仁见智了。

上述对于音乐内容的描写,我自己读来都觉得幼稚、词穷。但是这都是出自我真实的主观感受——两位完全不同的人弹奏起来的曲子的确是可以不同的,但是,我还是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显而易见的不同是只存在于风格迥异的弹奏家,和耳熟能详的曲子,如果真要我去聆听两位风格相近的演奏家弹奏同一首曲子,而那首曲子我又不熟悉的话,对我而言我还是和以前一样:这是同一个“相同”的曲子。总而言之,同一首曲子是可以“不同”的,说到底,相同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每个不同的人对于不同的事不同的主观感受,而至于那种“不同”能否被发现,又囿于对象自身的阅历经验和天赋了。

对于现在的我,我不可能像听歌手那样听出不同的演奏家的风格,也不能灵敏地听出同一首曲子,不同演绎者演奏的各自亮点,但是至少现在的我已经相信了,同样的乐曲是真的可以“不同”。

P.S. 虽然不能做到真正的“听懂”古典音乐,但能在专

业课之余专门给心留一处音乐的角落未尝不是一种收获。 杨罡 5号 313010402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015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