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问题行为矫正3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儿童问题行为矫正3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834cedeec3a87c24028c490

儿童年龄特征的可变性,指由于社会教育条件的差异以及社会教育条件对儿童个体的作用不同,儿童个体在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存在一定的差距。儿童心理特征与教育的关系:

1、社会教育条件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每个儿童所处生活条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不同儿童之间的年龄特征也不完全相同。研究发现,学龄初期的儿童如果仍放在幼儿园学习生活,则其思维活动便仍具有学前儿童的特点。

2、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基本前提

儿童生理发育的状况虽大体一致,但由于他们的遗传素质和营养条件的不同,其生理成熟的早晚存在着差异,这一差异直接导致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产生差异。

3、在生长过程中,个体获得了生活经验,形成了各种需要和独特的认知方式。这些生活经验、需要和认知方式制约了主体接受环境影响的程度和方式,并进而制约着主体对环境的反应方式。因此,个体的生活经验、需要和认知方式的不同也会导致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产生差异。例如,一个与教师有良好情感联系的学生较容易接受教师提出的要求;而一个与教师有敌意的情感联系的学生则较难接受教师提出的要求。由此会产生两者之间心理发展上的差异。

总之,教育与心理行为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教育引导着个体心理行为的方向,制约着心理行为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教育本身还依据个体现有的心理行为发展状况,脱离学生实际的教育是难以发挥其主导作用的。教育是心理行为发展的外因,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外部条件。教育只有和心理行为发展的内因(即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相结合,才能发挥促进心理行为发展的作用。

第四节 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和文化环境是个体心理发展必须依赖的外部条件,除了家庭和学校外,儿童心理行为发展还与所置身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社会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是指由一定的社会生活方式所决定的生活条件和文化因素。如儿童经常接触的邻居和小伙伴、家庭亲戚、朋友以及社会风气、社会信息等。社会文化环境在个体的心理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在遗传和成熟的基础上决定了个体心理发展的现实性。

一、社会文化环境制约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主要表现

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它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速率,是儿童个性差异产生的重要条件。

(一)社会文化环境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

遗传和成熟为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提供了可能的发展范围。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 儿童心理行为发展可以达到发展范围的上限;而在不良的社会环境中,儿童心理发展只能达到发展范围的下限。一个正常健康的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可能性是十分广阔的,研究表明丰富的社会环境比贫乏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我国北方某些地区有“沙袋育儿”的陋习,婴儿出生10天左右,将其放在盛有细沙的布袋上,用沙土代替尿布,每天换一次沙土,除喂奶以外,既不抱,也不理,更不许别人逗他。这种喂养方式可达一年以上,甚至两年以上。孩子不哭不闹,十分安静。研究结果表明,以“沙袋育儿”方式喂养的儿童的智商明显低于在一般育儿方式下成长的儿童。

(二)社会文化环境制约个体心理行为发展的速率

优越的文化教育条件,可以使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速率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左梦兰(1985)在一项对云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儿童进行的认知发展的跨文化研究中发现,认知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并不存在于不同民族的儿童之间,而是存在于文化和教育条件有差别的各地区儿童之间。国外的一些研究也指出,在对儿童进行的运算测验中,农村儿童的水平普遍落后城市儿童2~3年。

(三)社会文化环境是儿童个性差异产生的重要条件

儿童的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价值观体系上。首先,社会环境(尤其是文化和教育)将一定的价值观外化为一定的行为规范,形成一定的社会导向。其次,承载一定价值观的社会群体,如家庭、班集体、同伴群体等,通过舆论和其他社会强制力使个体接受这种价值观并内化为个体需要。由于个体之间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其价值观也就出现一定的差异。

二、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生活重大事件

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例如战争、动乱、严重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飓风和滑坡)和社会经济制度的重大变革等,都可以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家庭和学校)对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产生影响。

(二)社会经济地位与社会风气

儿童由于受其心理行为发展水平的限制,往往缺乏适当的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东西不分好坏都可能对儿童的心理产生影响。不良的社会风气不利于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高尚的价值观。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较中上社会经济地位的人高。

(三)媒体与网络 戒网瘾中心 国外的大量研究表明,观看大量涌现的电影和电视的暴力场面使当今儿童、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明显增多。实际上,不仅攻击行为,

儿童其他不良行为的习得也同某些媒体的示范作用密切相关。一些青春偶像剧将一些少男少女们弄得神魂颠倒,盲目效仿;而一些内容不健康的影片会使儿童行为问题增多,青少年犯罪率升高。沉迷于网络聊天、电子游戏和色情网站是妨碍青少年心理行为健康发展的新问题。

(四)文化因素

由于儿童心理行为的发展是在家庭—学校—社区一定文化条件下依据对环境的解释而确定的,所以文化的因素对于研究人类的心理行为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

一定的社会文化决定了人们相应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就从外部影响了人们的心理行为。社会文化在心理治疗中应该被看作是一项很具体的可操作因素。它:主要是透过个人身边的社区、学校或单位以及家庭而发生影响的,所以考虑社会文化的影响因素首先必须从家庭、学校和社区入手。

社会文化因素,特别是文化因素,首先影响人们对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定义。同一种行为,在一种文化条件下可以受到人们的广泛赞赏或宽容,在另一种文化条件下则可能遭到惩罚或非议,例如在美国好朋友见面接吻可能被看作是正常的,可是在中国这样的行为就可能被理解为是异常的。心理行为的健康意味着一个人的行为同所在社会的主流文化的主导常模和谐一致。此外,文化因素也影响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表现形式、患病率以及治疗方式和预后;有些影响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因素是特定文化的产物,仅见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

中国主流文化中似乎有一种较明显的重身体、轻心理的倾向。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父母倾向于过分重视和保护子女的身体而抹杀他们的意志。我国青少年较普遍地存在着对父母的过分依赖和怨恨不满,这种心理冲突往往成为影响儿童心理行为健康发展的根源。

我国儿童青少年恐惧症患者中有较多人患有“对人恐惧症”,而英国儿童青少年恐惧症患者多患有场所恐惧症。据钟友彬观察,我国患有对人恐惧症的青少年恐人症状的内容多与“性”有关,他们从别人的面部表情和举动中断定别人认为自己“色迷”、“欲勾引人”等。

跨文化研究发现,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在行为形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儿童守纪律、安静、服从父母和教师的吩咐,而美国儿童好吵闹、攻击、不顺从。这种差异与由两种文化决定的两种育儿方式密切相关。中国儿童的养育方式反映了以社会为中心的东方文化,而美国儿童的养育方式反映了以个人为中心的美国文化。在中国父母望子成龙观念强烈,常常将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而不管孩子的能力如何。因此我们的孩子往往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我国儿童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痛苦有许多与此有关。

三、不良的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尤其是胎儿在母体中的生活环境,对个体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大约有3%的个体在出生时就存在各种缺陷。产生缺陷的原因除了遗传因素外,环境污染可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影响儿童心理行为的发展。近些年来儿童铅中毒引起广泛的关注,我国铅防专家根据全国28个省、市的流行病学调查推算出我国城市儿童的铅中毒率高达51.6%。生活环境受到铅污染后,儿童血铅每升高100μg/L,智商便平均下降1~3分。急性铅中毒者可出现急性脑病综合征,患儿精神迟钝、情感淡漠、智力下降,并出现人格改变。

由此可见,个体的心理发展既受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状态的影响,又 受环境条件的制约。那些片面强调遗传作用的观点(遗传决定论)、片面

儿童铅中毒

强调生理成熟作用的观点(成熟势力论)和片面强调环境作用的观点(环境决定论),都是极端错误的。后天环境和教育条件虽然是儿童心理行为

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并不能单一决定儿童的心理发展,而要通过儿童的活动、儿童机体的发育和功能的成熟以及心理发展的原有水平等内在因素来实现。

第五节 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动力

遗传和生理发展提供了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和教育决定着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速度和达到的水平。但儿童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是在积极的活动中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不断促进心理行为的发展。

一、关于心理行为发展动力的观点

(一)西方心理学家关于心理发展动力的观点

心理发展的动力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在发展心理学的历史上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总结为6种观点:

1、只讲外因不讲发展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哲学家罗素。 2、只讲内因不讲发展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彪勒。

3、只讲内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的代表学振是格式塔学派。 4、既讲外因又讲发展的代表学派是联想主义心理学。 5、既讲内因又讲发展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 6、既讲内外因相互作用又讲发展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罗素

彪勒

桑代克

皮亚杰

(二)前苏联心理学家关于心理发展动力的观点

在前苏联,柳布林斯卡娅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矛盾的观点不仅在前苏联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对中国心理学界也有一定的影响。柳布林斯卡娅在其《儿童心理发展概论》一书中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心理发展过程的以下三种矛盾是构成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1、已经取得的旧有能力和随之产生的新的需要之间的矛盾。 2、旧的行为方式和新的行为方式之间存在的矛盾。 3、内容和形式之间所产生的矛盾。

(三)我国心理学家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动力的观点

我国心理学家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对个体心理发展开展实验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国发展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在个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个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与其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

二、对儿童心理行为发展动力的认识

要把握心理发展动力的实质就必须正确认识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或内因)产生的条件、矛盾双方的特点以及矛盾双方的关系。正确认识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要把握以下要点。

(一)儿童的活动是心理行为发展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

儿童的活动是个体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通过一定的动作作用客体,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客体则作用于主体,以反馈动作结果信息。儿童从出生起,就不是消极地接受客体(环境)的影响,而是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反映客观现实。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是客观现实中各种矛盾的反映。例如,一个婴儿饿了,就会哭,就会产生积极探究食物的活动,这时就和其发生联系的事物组成各种矛盾关系。例如,母亲的乳头和母亲的手指头在满足

婴儿吃的需要上关系是不一样的,是有矛盾的,这就会产生不同的反映。因此,儿童的心理矛盾是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儿童活动中的客观事物之间的矛盾以及客观事物与主体之间矛盾的反映。在儿童心理形成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一种主导的实践活动,如幼儿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儿童青少年的主导活动是学习。这些主导的活动是儿童心理行为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它直接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内容和水平。

(二)需要

需要在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中代表着新的一面,活动的一面。需要也是一种反映形式。需要与一般的反映的共同之处在于,它是能够被人意识到的反映形式。需要与一般反映形式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它引起了个体的“内在行动”。任何需要都是在一定生活条件下产生的。在个体的生长过程中,社会和教育总是不断地向个体提出各种要求,这些要求被个体接受后就逐渐内化为自己的需要。例如,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是社会和教育向小学生提出的一种道德要求,教师通过讲解、榜样示范、移情训练和行为训练等教育手段,让小学生理解和接受规范的要求,逐渐将这种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需要也可以在自身的要求下产生,例如,当一个新异的事物出现在眼前时,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去关注它、探究它、了解它,这种好奇心就是一种认知需要。

(三)原有的儿童心理发展水平

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是指儿童已经形成的心理结构的功能水平,是过去反映活动的结果。从生理机制上来说,也就是已经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中,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代表着旧的一面、稳定的一面,它是儿童心理行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四)新的需要和原有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对立统一

儿童新的需要和原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对立统一构成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成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儿童在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新需要必然与原有心理发展水平形成新的矛盾。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也互相转化。它们既是统一的,又是斗争的。斗争的结果有两种情况发生:一是新的需要引起原有心理发展水平的改变,促使心理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也就是说心理发展产生质变。二是新的需要被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所否定、排斥,使心理发展保持原有的发展水平。这两种结果到底哪种有利于儿童心理发展,要根据需要的性质和心理发展的方向来决定。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之间构成的矛盾十分复杂而且普遍存在。正是这一矛盾的运动才推动和促进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变化。应当指出,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的矛盾,但是只有新的需要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水平和速度,其他一切矛盾都是以主要矛盾为转移的。

综上所述,后天环境和教育条件对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是通过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内部矛盾的解决来实现的。而内部矛盾就是指儿童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或心理状态与儿童新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对于儿童心理行为发展来说,内部矛盾是它的内因,是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根据。教育则是儿童心理行为发展最主要的外因或条件。只有整体了解儿童内部矛盾的特点和心理行为发展的规律,才能在科学原则指导下有效地开展儿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