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问题行为矫正3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儿童问题行为矫正3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834cedeec3a87c24028c490

婴儿吃的需要上关系是不一样的,是有矛盾的,这就会产生不同的反映。因此,儿童的心理矛盾是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儿童活动中的客观事物之间的矛盾以及客观事物与主体之间矛盾的反映。在儿童心理形成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一种主导的实践活动,如幼儿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儿童青少年的主导活动是学习。这些主导的活动是儿童心理行为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它直接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内容和水平。

(二)需要

需要在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中代表着新的一面,活动的一面。需要也是一种反映形式。需要与一般的反映的共同之处在于,它是能够被人意识到的反映形式。需要与一般反映形式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它引起了个体的“内在行动”。任何需要都是在一定生活条件下产生的。在个体的生长过程中,社会和教育总是不断地向个体提出各种要求,这些要求被个体接受后就逐渐内化为自己的需要。例如,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是社会和教育向小学生提出的一种道德要求,教师通过讲解、榜样示范、移情训练和行为训练等教育手段,让小学生理解和接受规范的要求,逐渐将这种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需要也可以在自身的要求下产生,例如,当一个新异的事物出现在眼前时,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去关注它、探究它、了解它,这种好奇心就是一种认知需要。

(三)原有的儿童心理发展水平

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是指儿童已经形成的心理结构的功能水平,是过去反映活动的结果。从生理机制上来说,也就是已经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中,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代表着旧的一面、稳定的一面,它是儿童心理行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四)新的需要和原有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对立统一

儿童新的需要和原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对立统一构成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成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儿童在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新需要必然与原有心理发展水平形成新的矛盾。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也互相转化。它们既是统一的,又是斗争的。斗争的结果有两种情况发生:一是新的需要引起原有心理发展水平的改变,促使心理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也就是说心理发展产生质变。二是新的需要被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所否定、排斥,使心理发展保持原有的发展水平。这两种结果到底哪种有利于儿童心理发展,要根据需要的性质和心理发展的方向来决定。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之间构成的矛盾十分复杂而且普遍存在。正是这一矛盾的运动才推动和促进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变化。应当指出,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的矛盾,但是只有新的需要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水平和速度,其他一切矛盾都是以主要矛盾为转移的。

综上所述,后天环境和教育条件对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是通过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内部矛盾的解决来实现的。而内部矛盾就是指儿童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或心理状态与儿童新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对于儿童心理行为发展来说,内部矛盾是它的内因,是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根据。教育则是儿童心理行为发展最主要的外因或条件。只有整体了解儿童内部矛盾的特点和心理行为发展的规律,才能在科学原则指导下有效地开展儿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