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发展历史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中国给水发展历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8565266eefdc8d376ee32c3

一座水厂――东直门水厂,1910年1月水厂工程全部完工,同年3月正式投入生产,日供水能力1.87万立方米,供水管线147公里,供水范围“内以禁城为止,外以关厢为限”。水源取自孙河,河中筑坝蓄水,以便旱季应用,进水管为一隧道长150公尺,总水厂在顺义县境孙家屯,每日平均出水量约280万加仑,供给人口约16万,平均每人每日用水量约17英加仑。沉淀池3双,每双容量29万英加仑,沉淀1小时,夏季水浑。须在沉淀前加矾。慢砂滤池10双,内8双用时,2双清除,每日每池滤水量40万英加仑,每10日洗砂一次。清水池2双,每双容量约90万加仑,原用氯杀菌机,后因氯价昂贵,改用漂白粉溶液,并无合理之管制。厂内管理颇欠周密,故水质不佳,经卫生机关分析结果,大肠 杆菌时有发现,且每公撮数亦极高,水价每千加仑1元。京城首座自来水水塔是东直门水厂水塔,它由德国设计师设计,建成于1910年,塔高54米,容积750立方米。该水塔在1942年已停止使用。

1949年前,全国有72个城镇建有自来水厂,供水管道总长6589公里,综合生产能力为每日240.6万m3。城市供水设施多集中于沿海。广大西南地区只有几个水厂,而西北地区则为空白。除个别较大的城市有少量供工业生产用水外,绝大部分的供水设施是为达官富贵和外商服务的。而平民百姓多直接取用井水、河水。当时,城市供水技术落后,净化构筑物简陋,多采用土沉淀池、慢沙滤池等。后期逐步采用混凝--池淀--快滤—消毒净水工艺。全国也没有统一的城市供水水质卫生标准。

3 展望

回顾中国给水4000多年的发展历程,是经过了几百代人的发奋图强,经历了始创、摸索、成熟和发展的历练,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古代中国在城市供述措施和保证水质等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给水排水和能源等措施的发展,21世纪中国的给水将以降低能耗和成本,节约水资源为指标。积极发展常规处理以外的预处理和深度处理,以提高人民饮水的卫生水平和当今水资源的缺乏问题。

参考文献

[1]杜鹏飞,钱易,中国古代的城市给水,中国科技史料。1998,19(1):3-10. [2]钟淳昌,中国给水50年,给水排水,2000,126:1-5. [3]钟淳昌,任鹤云,给水排水,1994,6:41-44.

[4]王磊,浅谈我国古代水文化遗产传承的一般脉络和特征,华北水利水电,2013,29(3):13-16.

[5]王双怀.中国古代的水利设施及其特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2)

[6]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7]白寿彝.中国通史[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