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陵山文化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马陵山文化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8789d70a417866fb84a8e5e

350千米,呈东北——西南走向,此断裂早在6亿至34亿年前就形成了,到据今7千万至1.4亿年前,活动十分剧烈。在这漫长的时期里,这条深大断裂一直没有停止过活动。我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地震就发生在这里。1668年7月25日晚8时左右发生的迄今为止我国最大震级8.5级大地震,震中即位于该带中南部郯城、临沂、临沭三县交界处。这次地震有感范围极广,波及到今河北、辽宁、山西、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湖北、江西、浙江、福建等十几个省市和我国东部海域,并远及朝鲜西部一带。据《康熙?郯城县志》记载:当时“有声自西北来,城楼垛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塌如平地,打死男妇子女八千七百有奇??,其时地裂泉涌,上喷二三丈高??,人立地上,如履圆石,辗转摇晃,不能站立,势似即陷??。合邑震塌房屋约数十万间。其地裂处或缝宽不可越,或缝深不敢视,其所陷深浅阔狭形状难以备述,真为旷古奇灾。”

现仍被国家定为地震危险区,并且在马陵山设了地震台以便进行震情监测,增加人民防震抗震的警惕性,做好群测群防,这将有利于社会的安全和生产建设。

郯城地震带示意图

9

郯城地震带板块示意图

四、新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形迹丰富,在地貌形态,不同时代,第四系地层的分布和厚度、断裂活动、地震等,均有强烈表现。

马陵山地面呈北北东向垅岗状丘陵,标高160米左右,其间“V”型谷发育,在其丘岗上分布残留于泉组黄皮砾石层。

马陵山地面和同期周边地层差不多,然而高差悬殊,第四纪地层分布高度和厚度是第四纪时期以来地面升降的反映,说明马陵山体上更新世以来上升100~110米。

古近纪以来,郯庐断裂主要表现为断块挤压和差异性升降运动,在北北东向主干断裂及北西向断裂共同作用下, 郯庐断裂带形成相间分布的断块,地貌上反映明显,如嶂山隆起,形成低山丘陵,F5

10

断裂以西,骆马湖一带则为凹陷。

马陵山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断裂活动突出,尤其是F5断裂表现明显,造成白垩纪王氏群紫红色砂岩,逆冲于城岗岩群之上。基岩地层出露和地形地貌的形成均为断裂活动的结果。1988年,晓店水库挖泄洪道时,发现F5断裂使黑土层扰动变形,断裂使黑土层与黄色粘土揉沉一体,构成断层泥,其中小擦面清晰可见,说明F5断裂在第四纪晚期有较强活动性,为全新世断裂

思考与练习

1、马陵山山势有什么特点?

2、马陵山的构造分为哪两个部分?基层构造以什么为主? 3、郯庐地震带和郯城断裂带是不是一个概念?郯庐地震带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

4、郯城断裂带呈什么走向?

5、郯庐地震带是否已经停止了活动?举证说明。

11

第三章物产资源

如今的马陵山与7000万年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那时的马陵山地区是苍松翠柏,古树参天,其壮观程度应不亚于如今的西双版纳。大面积的森林和沼泽,为恐龙的生存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恐龙足印化石一样,当时的古树有一部分在地质变迁中演化成古木化石,使今人能够一睹其当年风采。1991年12月,在马陵山东坡卸甲营村西北,村民采石时,于地表下80厘米的地层中首先发现一株长3石米、直径35~45厘米柏树化石。其年代为中生代晚白垩世,距今约7000万年。这是目前华东地区发现的最大的古木化石。在这株古树化石西侧的四山围子附近还发现了古植物化石群。

一、土壤、植被

马陵山丘陵一带主要为棕壤,表层浅棕色,淋溶强,呈微酸性反应,有机质含量少,土层薄,肥力差。山体内红色砂页岩的风化物分布广泛,在此土壤基础上生长的植被主要为针阔叶混交林。山的阳坡阳光充足,主要生长阔叶次生林——刺槐林;山阴坡,淋溶强,蒸发弱,微酸性土,主要生长针叶林——马尾松。这种对比明显的植被景观在清泉寺林场以西比较典型。

二、农业资源

马陵山属暖温带季风区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春季63天,温暖干燥;夏季86天,热湿多雨;秋季58天,天高气爽;冬季155天,干燥寒冷。年平均气温13.2℃,最低-0.2℃。年平均降水量835.5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354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12天。 气候温润非常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花生、大豆、地瓜等。其中小麦、水稻、玉米是主要粮食作物,数量占总种植面积的70%;花生、大豆是主要油料作物,数量占总种植面积的25%。地瓜作为早期的主要粮食作物,现在已经不多见,差不多成了人们享受生活的奢侈品。

三、矿产资源

马陵山已探明的矿藏有120余种,金刚石、石灰石、重晶石、黄沙、材石等。

金刚石是代表矿种之一。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的四颗特大金刚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