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文学史教案01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元明清文学史教案0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915774733687e21af45a95e

朋好友提供的素材加以整理。

(二)思想内容

蒲松龄写《聊斋志异》不是为了猎奇,而是通过谈狐说鬼倾泻心中的不平,是一部“孤愤之书”。其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揭露和抨击黑暗的社会政治,歌颂被压迫者的反抗斗争精神。《席方平》、《梦狼》等突出地暴露了贪官污吏对人民的残酷迫害,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各阶层。《红玉》、《窦氏》等主要控诉的是土豪劣绅的罪恶。在《促织》中,指责了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揭示了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总根源。而《席方平》、《向呆》、《红玉》、《窦氏》等,则在深刻揭示统治者剥削、压迫下层人民的反动本质的同时,赞颂了人民复仇心理和反抗精神。

2、暴露和批判科举制度的弊端

蒲松龄热衷科举,但科场屡败,因而十分熟悉儒生的痛苦,了解科场的弊端。在《贾奉雉》、《叶生》中,既揭露科举制的腐朽,又表现出对士子的同情。《王子安》,《续黄梁》等篇着重揭露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在《司文郎》、《考弊司》中则对主考官的昏庸作了无情的嘲弄。

3、蔑视封建礼教,反对封建婚姻制度,赞美婚姻自由,歌颂纯真爱情。《聊斋志异》,有大量篇章描写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作者多通过非现实的幻想世界的人与事来表现强烈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婚姻制度的精神,表达他的爱情理想。具有鲜明的特点。

(1)《聊斋志异》中的爱情故事不管是喜剧还是悲剧,人们都能从故事发生发展的线索中窥见其包含着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深刻的社会内容。《婴宁》写的是一个喜剧性的爱情故事。作者让孤女婴宁和“情种”王子服自由恋爱结合,曲折地表现了他对世俗婚姻的不满。《晚霞》则是—个悲剧性的爱情故事,通过描写阿端与晚霞由相慕到相爱的过程,不仅歌颂了坚贞的爱情,而且批判了破坏爱情的封建势力。

(2)《聊斋志异》中提出了新的爱情观,《阿宝》全篇笔写“痴”,字字关“情”。它说明实现理想婚姻,靠的是男女间的“真心”和“至情”,而不在乎门第。这种爱情观,带有强烈的市民意识,具有进步的民主思想。在《连城》中,则形象地说明婚姻要以互相知心为基础。

(3)《聊斋志异》的爱情故事中,作者塑造了不少的“情痴”、“情种”的男性形象。如《婴宁》中的王子服,《青凤》中的耿去病。《阿宝》中的孙子楚等;也塑造了许多理想女子的形象,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如《小翠》、《婴宁》中所表现出来的妇女的独立人格,《宦娘》中表现出来的妇女的高尚品格,《颜氏》,《仙岛》中所表现出来的妇女的非凡才智等。

4、《聊斋志异》还从不同的角度对当时的社会作了多方面的反映。一些富有寓言和童话特色的故事,能给人们以艺术的启示。如《劳山道士》、《画皮》等。

《聊斋志异》中也有一些糟粕。如敌、视和丑化农民起义,宣扬因果报应,美化一夫多妻制,有猥亵的色情描写等。这些也是作者世界观中庸俗落后因素的反映。

37

三、《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一)故事情节离奇曲折,富于变化。

《促织》以蟋蟀的得失为主线,六起六伏,忽张忽弛,主人公则从悲到喜,喜极生悲,悲极复喜,悲喜交集。全篇情节曲折多变。又如《西湖主》、《葛巾》、《胭脂》等,无不变幻无穷,曲尽腾挪跌宕,变化多端之妙。

(二)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聊斋志异》刻划人物时,善于抓住各种人物独具的外貌、言语、行动和所处的不同环境,或铺叙,或点染,往往寥寥数笔,便能形神兼备。如写婴宁,作者抓住她爱笑、爱花两个特征加以反复渲染,于是她天真无邪的性格便跃然纸上。此外象青凤的拘谨端庄,小翠的善谑顽皮,席方平的反抗精神,马介甫的怯懦无能,贾儿的机智勇敢,无不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三)花妖狐魅的特征与现实人物的和谐统一。

蒲松龄在深入观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发挥惊人的想象力,将幻域与人间,现实性与超现实性熔为一炉,使得《聊斋志异》中的“花妖狐魅,多具人情”,而又保持其原物的某种自然性特点。如虎精苗生粗犷凶猛,牡丹精葛巾遍体异香,蜂精绿衣少女腰细殆不盈掬、声细如蝇。这种把社会特征和自然特征铸为一体的艺术手法,不仅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有鲜明的形象感受,而且增强了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四)语言简练典雅、生动形象。

《聊斋志异》熔铸了古文话言的精粹,并吸收了大量民间文学、群众口语和方言俚语中的精华,形成一种古雅简练,清新活泼、内含丰富的语言风格。人物对话,生动传神,如《婴宁》、《青凤》、《翩翩》等。

四、《聊斋志异》在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史上的一座巍巍高峰,堪称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之王。 (一)《聊斋志异》是中国反映社会生活最广阔、最深刻的一部古典短篇小说集。古代神话作为人类童年的艺术,大都是反映人们征服自然的愿望,少数是阶级社会初期阶级斗争的折射。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主要是讲说鬼怪神异,或炫耀地理博物,或夸饰野史传闻,揭露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之作则是凤毛麟角。志人小说如《世说新语》则扬囿于文人名士的言行风貌。唐宋传奇中有部分作品能够反映现实生活,但其深度和广度都十分有限。明代的文言小说如《剪灯新话》等,没有超出唐宋传奇的水平。而《聊斋志异》则继承发展了志怪和传奇小说的现实主义传统,吸收了神话传说中的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描绘了一幅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历史图画,展示了清朝初年社会生活最本质的方面。其他各种短篇小说没有哪一部象《聊斋志异》那样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自己的时代。

(二)《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艺术技巧极为成熟的标志。

1、继承和发展了六朝志怪和唐宋传奇的艺术传统,“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把中国古

38

代文言小说史上两种主要形式熔于—炉,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最完美的艺术形式

2、开辟了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主的短篇小说创作新天地。神话,志怪和传奇小说,都以编织故事为主,属于故事体。《聊斋志异》一方面继承了编织动人故事的传统,以丰富生动、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著称于世;另一方面又突破了这—传统,把塑造人物形象作为短篇小说创作的中心任务,变故事体为人物体,把古代短篇小说的创作提高到了新的水平,体现了中国短篇小说的发展趋势。

(三)《聊斋志异》对后世的短篇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问世以后,不胫而走,模拟之作大量出现。《聊斋志异》所提供的艺术范例,在今天仍然被许多作家所揣摩和学习。

五、其他短篇小说

清代短篇小说是循明代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两条线发展的。 (一)文言短篇小说。

1、概貌,清代的文言小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成就远远超过明代,除产生了《聊斋志异》和曾风行一时的《阅微草堂笔记》之外;还有大量模仿《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或兼受两书影响的作品。

2、《阅微草堂笔记》。全书二十四卷,纪昀(晓岚)作,也以记述孤鬼神怪为主,但其思想倾向和艺术形式都同《聊斋志异》的趣旨迥异。例如,·卷十三第四:卜六则所记述的一个美女蛇,的故事,全文仅一百三十来个字·。说的是一人往劳山,·途中寄宿:山家,傍晚开户纳凉,见墙头一美女,忽听墙外小孩惊呼为蛇,、;才仓皇闭户。从题材来看,这个故事与《聊斋志异》中的《画皮》颇有几分相似。但作者刻意模仿六朝笔记小说的作法,“尚质黜华”,故事粗陈梗概,人物性格模糊,文学意味不足,故事的意义仅仅在于告诫人们,对现实生活中那些狡诈善变的“美女琶蛇”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画皮》有一千八百来字,作者创造性地用传奇手法写志怪题材,故事情节生动丰富,曲折多变,王生、道士、王生之妻、疯颠乞人等个个性格鲜明。故事的社会意义g很丰富,它形象地告诉人们:一是看事物必须看本质,二是人不可有贪心;三是对牛鬼蛇神不能有恻隐之心,有恶恤赊,辟墨必尽。

由此可见,《阅微草堂笔记》是记事以明理的作品,走的是历代笔记小说叫有意为小说的路子。虽有立法甚严,叙述简古的长处,但情节不够丰富,人物不够典型,大大降低了作品的文学意味,体现出作者比较保守的文学观念。不及《聊斋志异抄因事写入,情节奇幻,结构精巧,人物典型,文笔典雅生动。作者借虚幻世界反映现实社会,是一部“孤悟”之书。

(二)白话短篇小说。

清代的白话短篇小说数量多而名作少。成就较高的是李渔的《连城壁》和《十二楼》,亦无法与“三言”、“二拍”抗衡,故整个创作成就不如明代。

第二章 《儒林外史》

39

一、吴敬梓的生平和创作

吴敬梓(1701一1754)字敏轩,自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早年热衷科举,进入中年以后弃绝功名。三十三岁时举家迁居南京,卖文度日。五十四岁客死扬州。

吴敬梓著述甚丰,但多已失传。现存《文木山房诗文集》、《金陵景物图诗》等。《儒林外史》是他的代表作。

二、《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儒林外史》以揭露科举制度的种种弊害为中心和出发点,进而讽刺和批判了整个封建制度和统治阶级,使入们认识到这个社会已病入膏盲,热情歌颂了一些善良正直的人物,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揭露和批判腐蚀士人的八股科举制度,使人们认识到这个制度是怎样使人愚昧无知和精神堕落的。

书中的周进和范进这两个平庸的儒生,被科举制度折磨得死去活来、如痴似狂。善良的马二先生深中八股之毒而不自觉,自己二十年科举不利,却虔诚地信奉、宣传科举和八股。鲁小姐被父亲鲁编修用八股举业教育得完全失去了少女的天真。足见科举制度是怎样麻痹人们的头脑,使人愚昧无知的。

这个腐朽的制度还使人精神堕落,道德败坏,廉耻丢尽。原本纯朴忠厚的农村青年匡超人,听了马二先生好心的劝告,步入科场,走举业之道,结果被科举制度污染成为一个灵魂丑恶、虚伪卑鄙的文痞。

(二)把批判科举制度同批判虚伪吃人的理学和封建礼教结合起来。

严监生的妻舅王德、王仁,在姐姐病危之时,因得了严监生的银子,马上由反对而变为极力帮助他将侍妾赵氏立为正室,假道学的伪善面孔昭然若揭。秀才王玉辉劝女殉夫的故事,则对封建礼教这把杀人的软刀子作了艺术的描绘。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同封建道德、封建礼教是互为表里的;后者是前者的理论基础,前者是推行后者的有力工具。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批判,使得作品的揭露批判具有更深广的社会内容。

(三)把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同对官场,社会恶势力的批判结合起来,既在更深一个层次上揭露科举的腐败,又把全书的思想内容,引向了更为广泛的方面,从而提高了全书的思想价值。如南昌太守王惠是书中塑造的一个赃官酷吏的典型。高要县的汤知县,为了沽名钓誉,以求早日升迁,竟将一个无辜的回民枷死。科举制度不仅造成了一批赃官酷吏,而且还制造了一批土豪劣绅。许多没有升官的秀才、举人、贡生,许多退仕乡居的官僚,勾结官府,欺压细民,无恶不作,使百姓敢怒不敢言。如张静斋、严贡生等。

(四)在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的同时,也热情地歌颂了一些善良正直的人物。如王冕、杜少卿、沈琼枝、“市井四奇人”等。

《儒林外史》对社会的批判是深刻的,但理想却是平庸的。,作者幻想着有一班“真儒”复兴古礼古乐,来挽回世道人心,拯救危亡的封建社会,反映出作者世界观的矛盾和时代局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