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020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97495c3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41

阅读课本:欣赏课本上提供的优秀书法作品,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教师点出每种字体的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

2.拓展书法文化。

你知道的书法家有哪些?了解他们有名的碑帖。(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勤礼碑》、柳公权《玄秘塔碑》……)

[出示课件13、14] 3.读读背背《千字文》。 指导背诵原文。

延伸拓展[出示课件16]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4.举办小型书法展览。

可以欣赏有书法特长的同学的作品,也可邀请同学或老师、家长现场挥毫。 5.教师小结:

中国的书法艺术兴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因此,产生了文字。 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

汉字书法为中国文化的独特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三、活动三:了解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必要性 1.呈现各种民族文字,及各种异体字、不规范字。

2.找同学指出,如果不使用统一文字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

3.引导同学理解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必要性,倡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

四、活动四:学写研究报告

1.阅读《关于 “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2.互相交流:怎样写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是一种应用文,有约定俗成的格式。研究报告的一般格式是:

(1)标题。研究报告的标题常常直接采用研究课题的名称,这样,显得精确、明了,使别人能对所研究的问题一目了然。标题下是署名。一般应写明研究人员所在的单位,如,××学校××班。

(2)前言。报告的第一部分,常常以前言的形式简要地说明下列内容:课题提出的缘由;研究这一课题的意义;该项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有人直接以“问题的提出”作为这部分的标题。

(3)研究方法。介绍研究是怎样进行的,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的选取、研究的方面、资料的搜集和处理等。

(4)资料的整理。可以根据资料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如表格等。

(5)结果。这一部分将研究结果作为客观事实呈现给读者。主要包括对资料加工分析和由分析得出的结论。

五、活动五:调查研究,撰写报告

1.组织活动:带学生去走上街头,调查招牌、广告等用字情况;或让学生分析本班同学作文班或作业中的错别字。

2.指导记录:可以采用记录表的形式,可以拍摄下来,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记录。 3.撰写报告。 4.小小建议书。

在社会用字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可以给有关部门写一封建议书,建议改正错别字。

60

第三阶段:活动评价

活动评价

1.互相交流:你在本次综合性学习中最大的收获或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说一说,写一写。 2.小组完成活动评价表。 “我爱你,汉字”活动评价

(1)自评:能提一些好的主意( ) 与组员愉快地合作( ) 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 )

(2)同学对你在这次活动中表现的评价( ) (3)老师对你在综合性学习过程的评价( ) 3.总结本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的成果。

运用自己写的文章,加上搜集的资料、图片,制作小报、班级举办展览、总结本单元学习的成果。

4.学习中继续探究有关汉字的问题。如识记汉字的方法,防止错别字的办法等。 5.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总结回顾:同学们,我们又一次经历了综合性学习,大家通过认真拟订计划,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仅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受到了情感熏陶。希望大家将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到的本领应用到日常的学习中去。

(2)拓展延伸:这次综合性学习虽然结束了,但对汉字的探究并没有结束。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继续探究汉字的相关问题,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提示,想一想自己最想探究哪些方面,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

【教学后记】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摩、遗”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学会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61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都很喜欢古诗,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朗诵给大家听。

2.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3.教师评议,相机出示古诗。[出示课件2]田园诗:《乡村四月》《望庐山瀑布》《村夜》 4.教师小结:我们刚刚交流的古诗多以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这种诗被称为田园诗。

5.谈话过渡:谁能给大家朗诵一首与田园诗风格不同的古诗。 6.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7.教师评议,相机出示古诗。[出示课件3]边塞诗:《出塞》《凉州词》《塞下曲》

8.引导交流: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战争)在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

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唐朝与周边外族政权先后发生过许多战争,一些诗人或从军边塞,或去边塞旅行,于是将所见所感诉诸笔端,于是就有了许多边塞诗。

9.谈话揭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军行》,就是一首边塞诗。(板书:从军行) 10.出示《从军行》。[出示课件4] 11.引导了解从军行:[出示课件5]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12.简介作者。[出示课件6] 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古诗,读准生字,指导书写。[出示课件8]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

(3)指导书写会写字。[出示课件9]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玉门关 楼兰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出示课件10]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意。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谈话过渡:同学们,要想学好古诗,首先要熟读古诗,然后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这样才能让古诗深深地印在我们心中。让我们先来朗读和理解古诗的前两句。

(二)学习诗句。

1.学习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 (1)读一读: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说一说如果让你来读,你觉得该怎么读?(指多个学生读。) (2)说一说:

①小组交流:读了“青海长云暗雪山”这句诗,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你从“暗”这个字中读出了什么?[出示课件12]

②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小结。暗,荒凉,阴沉。(板书:青海 暗雪山)

(3)看一看:[出示课件12]雪山景象。 ①学生欣赏雪山景观。

②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62

(4)想一想。

①根据课件,想象场景,再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②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5)全班再次齐读——青海长云暗雪山。 2.学习诗句:孤城遥望玉门关

(1)谈话过渡: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诗人将目光移到远处,看到的又一种景象:“孤城遥望玉门关”。[出示课件13](出示图片)

(2)“孤城”是什么意思?(孤零零的一座城池。)“遥望”是什么意思?(远远地望去。) (3)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 (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青海”地区,正是唐军与敌人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敌人的势力范围。)

了解玉门关。[出示课件14]出示玉门关相关资料

请同学说一说:看了图片及文字,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

(3)你觉得“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孤)为什么? 引导总结:①“孤城遥望”让人感受的城“孤”,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

②“孤城遥望”让人感受到“孤城”中的人“孤”,这“孤城” 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将士们久住“孤城”,举目无亲,孤苦伶仃,思家怀乡。(板书:孤城 玉门关)

(4)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5)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环境的荒凉、孤寂、冷清,表达出戍边将士孤独和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

(6)小结过渡[出示课件15]: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如此冷清和寂寞的地方,自然愁绪满腹,相思满怀。戍边将士们又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呢?

3.学习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作者在这两句诗里概括交代了什么?(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2)“百战”是指一百次战斗吗?(不是,是指战斗的次数多。) (3)从“百战”和“黄沙”你感受到什么?(战争的惨烈。)

(4)从“百战”而至“穿金甲”你又感受到什么?(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板书:百战 穿金甲)

(5)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哪句诗写出了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不破楼兰终不还”)(板书:不破 终不还)

(6)教师小结[出示课件16]:“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7)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来。)

(6)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4.感受将士的征戍之苦,体会将士的报国之志。 (1)课件播放古代战争的视频片段。

(2)结合诗句和刚才的视频,你能体会到戍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出示课件18]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教师小结[出示课件19]:

这首诗前两句情景交融,后两句直抒胸臆,将边关的风貌,和将士们的爱国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

五、拓展交流。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