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份试卷合集)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2020届语文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16份试卷合集)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2020届语文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98aac8d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32

2018-2019 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朱光潜就吸收了中国传统美学关于“意象”的思想,提出了“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的观点。不过,真正重视中国传统意象美学,将意象美学的建构作为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范式之,则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普遍存在的将“意象”看成是西方输入到中国的美学概念,并将它与英美意象主义诗歌创作联系起来的观点不一样,人们普遍意识到“意象”滋生的土壤在中国。

意象美学诞生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哲学背景下,是中国古代尚象重象思维的典型体现,是中国古代诗性文化精神的体现,中国美学也可以说就是充满想象力充满诗意的意象思索体系。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根本不同于西方的实体论哲学与美学,它不是将美看作实体的属性,看成是外在于人的情感意识的实体性对象,而是看成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意象所呈现的是一个有情感、有意蕴的感性诗意世界,是以“象”为载体、以“意”为主导的即景会心、以形写神的心灵创造。“意象”所创造的世界不同于现实,它不是让人们满足于当下的东西,而是超越现实,走向高远的人生境界与审美追求。

意象作为一个审美范畴的提出,与中国古代艺术实践密不可分,意象范畴亦是对中国古代各门艺术美感与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诗歌艺术创造的本体即意象。王夫之正是在诗歌艺术创造实践中总结出“诗”既不等于“志”(意)也不等于“史”,而是情与景的融合,即“诗”的本体是意象的观点。这实际上也是中国诗歌美学的普遍看法。中国古代诗学的许多重要范畴,如兴象、情景、虚实、比兴、气韵等,都直接指向了诗歌审美意象的创造。以汉字为载体和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的中国书法艺术,本质上也是一门意象创造的艺术。中国书法是“本乎天地之心”的艺术,它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感性生命的存在,是一个意象世界。这种意象创造可以从书法形意结合、重视笔力气势和线的表现力,讲究留白以及在字势结构与点画形态的表现上充分体现出来。中国戏曲艺术是诗、舞、乐与舞台表现的有机结合,它不像西方戏剧观那样以演员角色为中心,而是以舞台形象创造的美、所达到的艺术品位和艺术境界为中心,以程式化、虚拟化的舞台表现为中心,重视抒情写意,所以本质上也是一种意象创造的艺术。另如中国的音乐、中国

的舞蹈、中国的绘画、中国的建筑,它们都不像西方传統艺术那样,以形式和形象模拟为中心,而是以形写神、情景融合、虚实相生,体悟道的生命节奏,传达宇宙人生的生命与生气,所以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创造意象的艺术。

(摘编自毛宜国《意象理论与当代美学艺术实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当代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是一脉相通的,它们的核心范畴都是“意象”。 B.中国传统美学以“意象”为本体,而西方美学却将美看作实体的属性。

C.中国戏曲艺术以程式化、虚报化的舞台表现为中心,欢曲中的诗重视抒情写意。 D.中国的音乐、舞蹈、绘画建筑艺术,没有西方艺术的形象模拟,而是以形写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头比较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美学界有关“意象”理论的不同之处。 B.文章引述王夫之关于诗歌情景交融的看法,论证意象与艺术实践之间害不可分的观点。 C.文章列举中国的书法.戏曲艺术、音乐等特点,论述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有差别。 D.文章的第三段,先总说,后分说;分说部分从诗学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有详有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意象”概念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但在一段时间里,被认为是从西方输人的。 B.中国古代的人尚象重象的思维是一一种崇尚形象思维,不崇尚逻辑思维的思维形式。 C.“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说明中国美学将美看成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D.从中国书法的形意结合、重视笔力气势等方面,可以看出中国书法是一一个意象世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枪 王 胥得意

就在新兵老兵汗淋淋地背着枪唱着歌从操场上归来的时候,中尉出现在了连队的门口。踏步的队伍立定后,向左转。中尉正好在队列前站着。

干部科的干事指着中尉说这是新来的指导员。连长从队列一旁跨出,三步并成两步。连长的手握住了中尉的手。

连长一脸的欢迎。在干部科干事介绍过中尉的经历和优点之后,连长的掌声就像是点燃了爆竹一样,连队的门前响起一片掌声。经久方息。中尉的脸被掌声击得通红。中尉把左右两侧的眼镜腿正了两下后,又在鼻梁上推了一下。中尉点了一下头。算是和战士们认识了。然后,中尉退到了队伍的尾上。

战士们在值班排长“解散”的口令音还没落时,大喊一声“杀”后,一下子就散在了楼里。中尉在连长、排长们的陪同下往楼里走。

老兵端着一盆水从走廊急急地走。水珠从盆里跳出来,在中尉的脚前溅成了水花。急什么你?连长吼。老兵刹住身,放下盆,贴墙站住,一动不动,紧绷着嘴。连长拿手指在老兵眉心处用力点了一下后和中尉

一起往楼梯上迈。中尉回头看了一眼,老兵吐了下舌头,把拇指和食指勾成两个圆圈罩在了眼睛上。中尉心中顿时有了一种被枪刺扎了一下的感觉。

中尉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已经把老兵从家庭到爱好了解透了。其中仅有的一次和战士洗澡时,中尉还发现老兵的肚脐处有三个痦子呈三角形长着,一大两小。大的像黄豆般,小的如绿豆,左边的小痦子上还长了一根一厘米长的汗毛。由此可见,中尉对老兵是相当“关心”了。同时,中尉还发现,老兵在连队有着极高的威信。可以说,一呼百应,包括连长也高看他一眼。因为老兵的档案里装着三个三等功。团里、师里、军里三级比武的,都是第一。在他班里待过的兵,再孬的军事训练在连队也能排个前十名。老兵跑五公里时,在腿上缠两个沙袋落谁几百米不叫欺负人。尤其老兵打枪,瞄七不打八,说十不是九,指哪儿打哪儿。人称枪王。老兵的缺点就是文化少,脾气暴。

中尉每次见了老兵都笑。老兵感觉就是皮笑肉不笑那种笑。有时笑得老兵心里就没了底。

因为老兵是老兵,是连里最老的兵,老兵就要拿出老兵的架子。那次射击之后,老兵把枪在空中抛出一条弧线。枪落在了中尉手里。老兵说,让指导员给大家表演一下枪法。空气一下子凝住了。兵们愣愣的。中尉从左边正了一下眼镜,从右边正了一下眼镜,从鼻梁上又推了一下眼镜。中尉笑了。这么多人,都留点面子。枪在空中划出了一道弧线又落在了老兵手里。

老兵一屁股坐在地上。枪托“啪”地折了回去。老兵挥手骂,你们新兵蛋子看什么热闹,训练去。 火辣辣的太阳正当头的时候,老兵枪膛里的子弹在靶子的中央穿出了五个洞。老兵把迷彩帽倒扣在头上。老兵把靶子往中尉眼前一扔。老兵冲中尉嘿嘿地笑。老虎连可不养不行的人呢。

中尉接过枪。一个点射清脆地响过。中尉问,我眼神不好使,打两枪服不? 打一百枪老虎连也有子弹。

通信员从远处靶沟边跑了过来。两只血淋淋的麻雀落在了老兵和中尉之间。老兵看见麻雀的眼睛已被穿得血肉模糊。

老兵背起枪走了。

圆满完成任务。通信员把一支沾着鸟血的长铁钉举在了中尉的面前。中尉和通信员相视一笑。 老兵再从训练场上出现时比以前训得还认真,辅导新兵比以前更耐心。老兵再也不允许任何人叫他枪王,只不过他一直没弄明白,指导员看似无意的两枪怎么就那么神奇地击中了两只鸟的眼睛。而且有一次指导员和他唠嗑时,还讲到他肚脐处长了三个两大一小一个长着一根一厘米长汗毛的痦子。老兵觉得中尉的身上有一种威慑,尤其是他习惯性地用手左边一下右边一下中间再一推眼镜,然后一笑时。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尉把左右两侧的眼镜腿正了两下后,又在鼻梁上推了一下”一句运用动作等描写,勾勒出一个

文质彬彬的指导员形象。

B.中尉心里有“一种被枪刺扎了一下的感觉”,是因为他受到了老兵的羞辱,这也为后文他接受老兵

挑战埋下伏笔。

C.中尉仅仅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对老兵有了透彻的了解,哪怕是身上的痦子也了如指掌,可见中

尉对工作细致认真的态度。

D.结尾写到“老兵觉得中尉的身上有一种威慑”表明老兵心中已认为枪法过硬的中尉才是真正的“枪

王”。

5.请简要分析老兵这人物形象。(5分)

6.有人认为画线段有多余之嫌,可以删除;也有人认为该段内容是情节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可删除。你同意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934年11月,金翔龙出生在江苏省南京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抗战烽火中,年幼的他随父母颠沛流离于武汉、重庆等地,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返回家乡。民族的苦难使他心中深深种下爱国思想,在南京就读初中和高中时,他就积极参加进步组织,投身地下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祖国急需地质事业人才,金翔龙在1952年毅然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选择了当时冷门的地质专业。1956年大学毕业之际,恰逢国家制定《十二年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纲要》,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他和很多同学一样,对开发西部充满激情,希望投身到西部的地质工作中。

就在此时,金翔龙了解到,我国的辽阔海域还是一片神秘的处女地,而在国外,蓝色海洋早已成为一个热点,他感受到海洋对自己的召唤:“对,就是她,海洋!”

1957年,金翔龙走进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前身)。面对我国海洋地质学科的一片空白,他决定白手起家。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石油资源及技术主要依赖苏联援助,但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刚刚起步的中国工业遭受重创,几近瘫痪。

对此,金翔龙除了愤慨外,更多想到的是要尽快在辽阔海洋中找到石油,为国分忧。而当时的海上调查,仅仅是沉积物取样、水深测量等工作,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对海洋资源的迫切需求。

“学地质、搞勘探,最终目的不就是为了找矿吗?”有了明确的目标后,金翔龙开始翻阅大量文献,恶补地球物理学知识,数学、物理、无线电、工程机械一样不能少。同时,他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北京和青岛之间,调动一切力量,寻求地震勘探设备。

金翔龙即刻赶到石油部,调出了我国刚研制出来的第一台地震仪。有了地震仪,他和同事又赶制出近两公里长的电缆,改装了检波器,培训操作人员,组建起了我国第一个海洋地震队。

海上作业条件恶劣自不待言,能够使用的工具和材料也很有限,但金翔龙他们的想法是无限的,土办法和新设备一起发挥着作用。

为了保证海上每两分钟一次的快速爆炸,来不及用铁钳,金翔龙就用牙齿咬,不断地剥离起爆线。如今,这位老院士满口假牙,他笑着说:“后来,我的牙齿都松动了,引起牙周炎,吃东西都不行。所以说真的是咬着牙把这个事干下来的,地地道道地‘咬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