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押题)历史二轮复习精选试题整合练 主题一 家国同构 - 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2019高考(押题)历史二轮复习精选试题整合练 主题一 家国同构 - 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a26dc1f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bd

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8安徽芜湖一模,24)学者许倬云曾说:“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 A.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B.宗法制下形成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C.家国同构促进周代稳定与发展 D.周王通过宗族纽带维护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可知,强调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即分封制和宗法制,说明西周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而非宗法制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的特点而非其产生的影响,故C项错误;西周没有出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2.(2018河北衡水金卷考试模拟卷三,24)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A.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 C.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 答案:A

解析:材料中“‘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说明血缘关系的成分在逐渐减弱,体现了血缘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春秋时期还没有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故B项错误;C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的体现,故错误;这种关系的转变与诸侯国矛盾的调整无关,故D项错误。

3.(2018湖北荆州第一次质量检测,2)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为36郡;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这一调整说明( ) A.秦朝注重对边疆地区开拓 C.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繁盛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地区并不是秦朝边疆地区,故A项错误;设新郡与消灭六国反叛势力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地区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经济繁盛,人口增加,地方事务增多,需要再分新郡便于管理,故C项正确;以上地区主要是北方的一些郡,与南方无关,故D项错误。 4.(2018湖北黄冈元月调研,25)下面为汉代推行的一项政策“推恩令”示意图,此图比较形象地说明了汉代初年的政治变化。关于此图的解释正确的是( )

B.秦朝消除六国反叛势力 D.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D.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

1

A.“七国之乱”的教训是促使“推恩令”出台的根源

B.“推恩令”以一种中央与地方相互妥协的方式解决了王国问题 C.“推恩令”下的政治改革与“独尊儒术”的思想改革目的具有背离性 D.“推恩令”体现出了汉武帝及其统治集团的政治智慧 答案:D

解析:“推恩令”推行的根源在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A项错误;“推恩令”是在对地方削弱的基础上建立的,故B项错误;“独尊儒术”是以思想统一来维护政治统一,而“推恩令”是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即政治统一,两者之间是不谋而合的,故C项错误;“推恩令”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5.(2018江西五市八校第一次联考,1)西魏诏书曰:“今之选举者,当不限资荫,惟在得人。”此后,“周氏以降,选无清浊”。这表明当时( ) A.察举制的选才作用日益凸显 B.门阀士族政治逐渐走向鼎盛 C.九品中正制选举不全凭门第 D.科举制选拔人才更注重才干 答案:C

解析:材料中西魏选才实行九品中正制,察举制出现在之前的两汉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西魏选才“惟在得人”,没有体现出门阀士族政治对人才选拔的垄断,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西魏选才“惟在得人”,可见九品中正制重视才能,选举不全凭门第,故C项正确;材料中西魏选才实行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出现在之后的隋唐时期,故D项错误。

6.(2018山东临沂期中,4)下面为西汉末年至南北朝末期地方机构设置(单位:个)情况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历史时期 西汉末 东汉中叶 西晋 南北朝初期 南北朝末期 A.地方行政体制深受政局影响 B.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受到挑战 C.疆域扩大导致机构逐渐增加

州数 13 13 19 38 275 郡数 103 105 173 313 663 县/侯国数 1 585 1 150 — — 1 500上下 2

D.州郡数量膨胀影响行政效率 答案:A

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西汉末和东汉中叶,州、郡数没有变化,县/侯国数在减少,说明这一时期西汉的王国问题已经解决,西晋短暂的统一,加强对各地控制,州、郡数增加,南北朝末期随着统一的的进程,州、郡数增加,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地方行政体制深受政局影响,故A项正确;汉到元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故B项错误;材料中说的不是机构的增加而是州、郡数和县/侯国数的增减,故C项错误;州郡数量的增加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错误。

7.(2018河南郑州一模,4)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 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可知,三省分权造成一定程度隔阂和过分牵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有利于三省间的有效沟通和执行,有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材料中三省长官的职权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办公形式发生了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三省六部制内部的变迁,而这种变迁也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并不是为了缓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C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为后世所沿用,故D项错误。

8.(2018广东肇庆三模,26)北宋进入《宋史》的官员46%来自寒族。南宋非官僚家庭出身的进士,1148年为56.3%,1256年为57.9%。这表明( ) A.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C.宋代官僚体制日益完善 答案:C

解析:宋朝官员和进士来源相当部分并非来自显赫家族,与地域无关,故A项错误;科举制进士和官员的来源不能反映科举制本身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宋代官员和科举制选拔更注重能力而非出身,反映了官僚制度日益完善,故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就遭到破坏,故D项错误。

9.(2018清华大学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24)在元人叶子奇《草木子》一书中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有一个说法:管行政的中书省是我的左手,管军事的枢密院是我的右手,管监察的御史官是我用来医治这两手的。这说明( ) A.官僚政治的工具性 C.大大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御史官是为了监督“管行政的中书省”和“管军事的枢密院”,其目的是加强皇权,可见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官都是皇帝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故A项正确;材料只强调政府机构的分工,没有体现三权的相互牵制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官成为皇帝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而非行政效率提高,故C项错误;家国一体是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特征,故D项错误。

B.三权之间相互牵制 D.家国一体政治特征 B.科举制日臻完善 D.世卿世禄制遭到破坏 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

3

10.(2018重庆三模,27)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这反映了明朝( ) A.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 C.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 答案:A

解析:材料“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可知,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故A项正确;由材料“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不能推断出加强君权,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决策过程的集体议事,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内阁与诸司的相互牵制,故D项错误。

11.(2018安徽马鞍山三模,27)明朝时,出现了刘球、蒋钦、海瑞等一大批士大夫,他们与皇权抗争时表现出了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精神;同时,也有许多大臣撰写“青词”巴结崇道的世宗,相当部分士大夫形成“阉党”。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 ) A.宦官权力的加强 B.宰相制度的废除 C.士大夫信仰的丧失 答案:D

解析:“宦官权力的加强”只反映了部分题干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宰相制度的废除,故B项错误;明朝出现心学,体现了士大夫的责任意识,且题干中“与皇权抗争时表现出了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精神”说明C项错误;士大夫的抗争与阉党巴结世宗,从两个不同角度体现了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故D项正确。

12.(2018山东济宁一模,27)据载,从1748年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减少了决策失误 C.确保了政治清明 D.削弱了中枢权力 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中“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得出奏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表述与题目中“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不相符,故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5分,共40分) 13.(2018山西太原期中,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梁启超认为,秦代实行专制,与秦始皇“夷六国”“扫封建”而设郡县密切相关。“有郡县,然后土地人民直隶于中央政府,而专制之实乃克举。亦惟以如此广漠辽阔之土地,而悉为郡县以未于中央政府,则非大行专制不能为功。中国自周末贵族政治澌灭,失去限制君权的阶级,致使专制政治不断得到加强。权臣于国有利有病,但对于君主则病多于利,故欲行完全专制政体之君主,无不摧灭之”。

——摘编自张昭军《“中国式专制”抑或“中国式民主”》 D.君主专制的强化 B.削弱六部加强君权 D.分割事权相互牵制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