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京市委关于坚持统筹为要加强现代农业农村建设的意见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中共南京市委关于坚持统筹为要加强现代农业农村建设的意见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a67dc28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8e

中共南京市委关于坚持统筹为要加强现代农业农村建设的意

【法规类别】农业管理

【发文字号】宁委发[2011]51号 【发布部门】南京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1.10.10 【实施日期】2011.10.1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中共南京市委关于坚持统筹为要加强现代农业农村建设的意见

(宁委发〔2011〕51号 2011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二十三

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坚定不移地开辟“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之路,实现“两个率先带好头、转型升级作示范”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全面落实“全域统筹、一体发展”要求,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农民生活富裕、农业生产先进、农村生态良好”的都市美丽乡村、农民幸福家园,现就坚持统筹为要、加强现代农业农村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现代农业农村建设目标

到 2015 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形成城乡空间布局合理、 1 / 4

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利用高效、设施功能完善、经济实力倍增、农民生活安康、人居环

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新局面。

(一)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综合效益显著提升;以现代装备为基础、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特征、现代农民为主体的都市现代农业体系初步形成。到2015年,全市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实现值达90分以上。

(二)率先基本实现农村现代化。农村地区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农民生活家园、城乡生态涵养三大功能充分发挥,村庄环境整治全面完成,新农村建设再上台阶;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做到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高效能管理。到2015年,全面实现轨道交通达区县、干线公路连镇街、区域供水全覆盖、城乡公交一体化、水利设施大提升、生态环保上台阶、信息服务再优化和村镇建设展形象目标。

(三)率先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初步建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均衡配置、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城乡就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管理和社会救助等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2015年,郊县城市化水平达70%,城乡居民低保、养老、医疗保险等制度全面衔接并轨,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3:1左右。 二、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

坚持“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规划理念,着力形成“主城--副城--新城--新市镇--新社区(村庄)”的新型城乡结构体系,构建“开发区(专业园区)--产业集中区--农业园区--生态保护区”的新型产业布局形态,实现“城乡一套图、全市一盘棋”。 (一)城乡规划全覆盖。将市域 6582 平方公里内的产业结构、城镇布局、村落分布、生态涵养、人口居住及基础设施等整体考虑、统筹谋划,做到区域功能科学定位,城乡空间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覆盖。注重城乡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 2 / 4

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有机融合,实现城乡规划、基础

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无缝对接。

(二)镇村布局更科学。用现代规划理念和标准规划乡村建设,着力规划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农民宜居的城市文明与田园风光相融合的特色新市镇、新社区。加快编制郊县镇街总体规划和新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优化调整镇村布局规划,综合考虑当地城市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乡村特色保护以及劳作半径等因素,科学确定新社区(村庄)的数量、规模、布局和人口集聚水平。注重保护村庄地形地貌、传统肌理,注重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传承,营造优美人居环境和鲜明地域特色。

(三)规划管理刚性化。建立健全与统筹城乡相适应的规划实施管理体制,加强对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郊县镇街及乡村地区规划的集中统一管理。完善城乡规划公示制度,加强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强化城乡规划实施管理和综合调控,逐步建立规划执行的效能评估和科学考核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推进六项工程,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一)农业现代化工程

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科技进步、物质装备、产业化经营和支持保障水平,力争把南京建设成为全省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强市和全国重要的生物农业产业基地。

1、做强都市型农业主导产业。全面落实农业“1115”产业布局,做强优质粮油、经济林果、特色水产、健康畜禽、优质蔬菜五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提高优势主导产品加工率,建设高效、畅通、安全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拓展农业生活生态功能,注重休闲观光农业的科学规划、个性塑造和创意设计,提升“农业嘉年华”品牌影响力。将发展生物农业纳入全市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培育生物种业、生物农业用品、生物食品、生物能源和环保、生物信息五大产业集群。到2015年,农产品现代流 3 / 4

通业态销售率达 80%,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超过 15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80亿元。

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充分发挥在宁农业科研和人才资源优势,强化现代农业园区的科技孵化作用,促进人才技术资金要素向农业产业集聚。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下沉到农业科技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和科技大户,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农业科技创业家、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科技队伍。到 2015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

3、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做到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业效益较高。突出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推动设施农业规模化、高效化发展。加快推广应用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实现主要大宗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到 2015 年,全市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达 90%,高标准农田面积比重达60%,高效设施农业面积比重达20%,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

4、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鼓励组建合作社联社,提高对农户的覆盖率和带动力。完善农业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合作组织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的现代职业农民,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到 2015 年,农户参加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比重达 80%,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80%,职业(持证)农民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达35%。

5、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积极发挥公共财政导向作用,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积极开展将土地附属设施、高效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