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重点专业建设模式和途径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职业院校重点专业建设模式和途径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adbb5a8ca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12

教育经济学指通过教育这一手段实现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获取教育的经济效益。就高职教育来说,其办学目的和方式都与经济挂钩,整个高职的教育过程中,其教育经济学应用非常明显,高职教育经济效益就是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是区域地区高职教育或高职教育投资所引起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与高职教育投资的比较,高职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高职教育的收益,即间接产出与高职教育投入的关系。衡量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和教师,研究区域经济增长和间接产出的贡献是职业教育价值的重要评价标准,所以,考量职业教育产出经济效益,要衡量职业教育投资与职业教育产出这两个变量。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有推动作用,因为社会生产所依靠的人力资源有教育提供。也就是说,在同样的成本、工人的比例,比改善单纯增加劳动力和机器的数量,提高生产工具的素质与提高生产工具的数量更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一旦提高,就可以数倍增加社会财富。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靠人实现传播、吸收、应用,即知识的再生产与分配和使用,可以说学校教育是决定整个社会繁荣与否的关键因素。教育的主要任务创新知识在社会和经济活动的价值,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教育,教可以发现教育蕴含着难以计数的经济价值与效益。所以,在专业建设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上,专业建设来自于经济效益的提升,目的也是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高职院校专业体系建设。两者相辅相成。

(三)扎实探讨,明确高职重点专业建设的思路

研究团队认为,办好高职重点专业,必须坚持以下思路: 1、坚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

必须以服务区域的经济发展为目标,明确清晰和准确的指导思想和方向,确立了以就业为动力,以能力为基础,以创新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办学理念,明确定位立足区域,根据区域内行业特色,以内涵式发展为指导,建立特色专业,形成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自身在区域内的优势。从形式上看,全日制职业教育,而成人教育和实用技能培训,认证等各种形式的教育,形成了多形式,层次的,学校规格多多元化的格局。

2、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专注于提高学生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能力,坚持以产学整合研究之路进行发展,形成了工学项目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在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也是基于专业的不同特点,通过教育,岗前教学和研究合作形式多样,如就业培训模式探索实习,定向培

训,合作工程,订单驱动等不同文化的方式来减轻学生的负担,企业参与基地建设,与学院共同促进学生就业质量。以区域的经济发展为专业设置导向,工作人员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合作的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形成三者的整体素质紧密结合,培养生产,建设,服务,技术管理最前沿人才,只有这样对健全与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才有重要作用。学院面向社会需求,定期的市场调研分析和论证,已形成了强劲的需求分析体系,积极适应市场变化的机制建设相关专业体系。

3、坚持对接重点产生建设重点专业

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专业设置导向,发展职业教育,专业发展与地方经济的紧密结合,积极适应社会和经济需求,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优秀的职业和地方产业特色的结合,各项专业需要满足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鲜明的特点。主动适应地方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完善专业申报论证制、专业发展评审制和专业注销制,优化专业结构。根据黄冈市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要求,为国家GAP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正在建设的中国最大的乳制品饮料加工生产基地、中国窑炉之都、中国中部钢结构生产基地服务,紧紧围绕黄冈重点发展的畜禽养殖、建筑建材、森工、板栗、蔬菜、茶叶等支柱产业,重点建设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建筑工程技术、畜牧兽医、园林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会计5个专业。形成以7个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特色专业群,推进全院的专业建设。

4、加强培养双师结构、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师规模,积极建设“双师结构” + “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形成良好的师资力量。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职业教育特点优化“双师结构”,在行业和企业雇佣更多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来指导学生实训、考试,使专任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达到内在要求为1:1。着力提高“双师型”教师全职的种子队培训、骨干队培训、全员培训的师资建设战略,根据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教学能力规范进行常规团队建设,以进一步促进教师实践和教学水平,以及提高教师的工作校本课程开发,也在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活动,进而提高专业发展水平。

(四)集思广益,明确重点专业建设的具体措施

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课题研究讨论认为,在高职院校当前建设好重点专业,可以

采取以下措施:

1、形成校企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

探索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组成的学院董事会。政府作为投入主体,在办学中起主导作用;行业企业以资金、设备、技术、人力资源投入办学,在办学中起重要作用;学校作为办学主体,为社会培养人才,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和技术服务,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由三方人员组成的董事会确定学院发展规划、筹措办学经费、制订并督促实施有利于校企合作促进学院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多方共建、合作办学、互利双赢的格局,增强办学活力。

在董事会领导下,为促进校企合作,建立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该理事会由相关行业企业人员、教学院系领导、专业负责人等组成。通过校企合作理事会,协调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培训及兼职教师聘任、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实训实习与就业,先进技术研发应用与推广、员工培训等工作。与企业共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校企合作共同体。校企合作共同体实行校企共建专业、共同培养人才,优先满足合作企业人才需求,开展合作企业员工培训和技术服务,并面向社会提供教育培训和技术服务。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

2、完善能力递进工学交替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和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在“双境培养、双师共教、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依据专业特点和企业生产要求,实施能力递进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试行多学段、分级式的教学组织模式,促进学生能力递进、素质提升。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认真抓好实验、实训和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加强顶岗实习管理,提高顶岗实习质量。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各具专业特色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3、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在完善“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全面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在系统设计课程和开发教材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

方法,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贯穿于课程设计、教材开发、教学组织的全过程,实现课程设计、教材开发、教学组织一线穿珠。通过着力营造和精心设计,使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一致。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和项目要求的同时,学到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素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数字虚拟、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发挥“天空课堂”、“专业教学资源库”等教学资源的作用,采用现场教学、仿真教学、虚拟情境教学等教学方式,采用任务实操法、角色扮演法、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形态。

4、打造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

根据师资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工程”、“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程”、“师德师风建设工程”等六大工程,创新管理机制,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公开竞聘制、轮岗交流制、目标考核制等制度,采用国内培训、国外学习、基层挂职、异校顶岗等途径和措施,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提升科学决策、战略规划和资源整合能力。

5、建立“校厂一体”的实训实习基地

按“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思路,与行业企业联合建立“校厂一体”实训实习基地,引进、共享企业生产设备、技术人员、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实现校企互利双赢和共同发展。

由学校提供场地,与行业企业合作,将企业生产设备、技术人员等资源引入学院实训基地,与学院设备、师资进行整合,按企业化要求组织生产和科研,结合生产按学校要求开展教学,建立集生产、教学功能于一体的“校中厂”。以“厂中校”模式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在企业建设示教室和学生宿舍等教学和生活设施,完善教学条件,共享企业先进设备资源,提高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教学功能,确保顶岗实习、校外实训实习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训实习质量,形成校企双方合作培养、共同考核的校外实训实习管理机制。

6、实施柔性化的教育教学管理,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构建适合于能力递进工学交替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柔性化教学管理机制。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