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的生活境遇与社会态度研究 1doc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大学毕业生的生活境遇与社会态度研究 1doc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b960b676bd97f192379e919

大学毕业生的生活境遇与社会态度研究

摘要

近三十年,经济在快速发展,社会节奏加快,社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

越来越高,近年来,高校扩招的政策实行,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找工作的难题,近几年,随着各色大学毕业生找不到或找到很差工作而发生悲惨事件,随着《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一书出版,社会上也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大学毕业生的生活状况。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生活状况 社会态度

一高招政策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改革开放后,恢复高考,三十年来,高考人数逐渐增多,小编找到从98年高考以来,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录取人数,录取率(99高考扩招), 1998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320(万人),录取人数108(万人),录取率34(%)。 1999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88(万人),录取人数160(万人),录取率56(%)。 2000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375(万人),录取人数221(万人),录取率59(%)。 2001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454(万人),录取人数268(万人),录取率59(%)。 2002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510(万人),录取人数320(万人),录取率63(%)。 2003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613(万人),录取人数382(万人),录取率62(%)。 2004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729(万人),录取人数447(万人),录取率61(%)。 2005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877(万人),录取人数504(万人),录取率57(%)。 2006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950(万人),录取人数546(万人),录取率57(%)。 2007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010(万人),录取人数566(万人),录取率56(%)。

2008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050(万人),录取人数599(万人),录取率57(%)。

2009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020(万人),录取人数629(万人),录取率62(%)。

2010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957(万人),录取人数657(万人),录取率69(%)。

2011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933(万人),录取人数675(万人),录取率72(%)。 2012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915(万人),录取人数685(万人),录取率75(%)。 2013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915(万人),计划录取人数685(万人),计划录取率75(%)。(来自 这里是千山谷的微博)

在全国的平均录取率都达到75%的今天,每年有6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进

入社会,大学生越来越多,但也越来越不值钱,大学毕业生,已经从原来的天之骄子变为今天的普通就业者。时代在进步,学历在贬值。

在就业压力如此之大的现在,大学毕业生每年的就业路是怎样的呢?大学毕业生会有几种情况:1就业,2继续深造,3无业。 年 就业率(%) 待业大学生人份 数 本科生 专科生 (万人) 2002 90 70 37 2003 70 55.5 52 2004 61.3 40 69 2005 70 40 79 (聞稥識人的博客) 就所提供数据看,待业的大学毕业生在持续增加着,我想在近十年里也将近有百万的大学生无工作,这也是从2008年参加高考1050万人到如今915万人,减少百万人,相信这和就业难也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二无业中的特殊群体

“ 啃老族”作为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并非找不到,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消往往不菲。“啃老族”年龄都在23-30岁之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他们是因为高学历的心态,使他们不愿意从事较低的薪资工作,感觉心理上不平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代部分被称为草莓族的青年吃不了苦,太辛劳的工作不愿去从事,要求工作轻松钱又多,就呈现空等状态,没工作也没读书。

产生原因:现在的啃老族的诞生多半是因为儿时父母过于溺爱的行为而导致的。大多数啃老族们因为从小依赖父母习惯了,失去了在生活中和社会上独立自理的能力,而且也养成了懒惰和只接受别人的劳动果实的习惯,因而长大了还只会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有关专家还指出,受长期精英教育的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就业能动性没有得到提高,而是执着于“公务员”,“白领精英”等职务或是“沿海城市”省会城市”“开放城市”到热门区域。就业期望和社会需求量大。县城及中小型企业需求量大,很大部分的毕业大学生不愿去生产线工作,择业观念偏差,在很大程度上削弱群体竞争优势,应届毕业生毕业后往往即使没有去工作,也不愿去急需人才的县城,中小型企业,乃至贫困地区及西部地区,因此,“啃老族”现象越来越严重 。(田小草) 三大学毕业生居住

2009年 《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一书出版,立即在社会产生巨大反响,:“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该群体高知、弱小、聚居,是继三大弱势群体(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他们受过高等教育,主要从事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等临时性工作,有的甚至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他们平均月收入低于两千元,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他们平均年龄集中在22-29岁之间,九成属于“80后”一代;他们主要聚居于城乡结合部或近

郊农村,形成独特的“聚居村”。他们是有如蚂蚁般的“弱小强者”,他们是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

近年相继上映的电视剧都反映了蚁族的生活状态,例如《奋斗》,《裸婚时代》等,都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的。他们生活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思想情绪波动较大,挫折感、焦虑感等心理问题较为严重,且普遍不愿意与家人说明真实境况,与外界的交往主要靠互联网并以此宣泄情绪。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

社会又是怎么看待大学生呢,又是哪些行业接受了每年大学生呢?对待当代大学生有什么态度呢?其针对武汉市两家最主要的大型区域性劳动力市场举行的5次大型人才招聘会上的与会用人单位,时间跨度从2003年7月至10月,前后共4个月。用人单位样本的确定采用随机抽样为主,配合分层抽样的方法。调查对象尽可能涵盖不同地区、行业、规模和经营方式用人单位,以保证调查反映信息的代表性和全面性。

调查问卷分5次发放,共发放到127家(份),回收了101家(份),其中有效问卷99家(份),有效率为77.95%。问卷设计分为4部分,包括:用人单位背景资料、对大学毕业生的满意度、薪酬水平及变化、职务和岗位的安排与培训情况等,共33个问题。

从调查的用人单位的地区分布情况看,分布在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按每一省(市、自治区)有多少家招聘单位,排前6位的分别是湖北(60),江苏(12),浙江(12),广东(4),福建(3),天津(2)。按东、中、西部排序:东部34家,占总数34.34%;中部64家,占总数的64.65%;西部1家,占总数的1.01%。由于一般情况下招聘单位更倾向于在当地招聘人员,本次调查地点位于武汉市,因此湖北本地单位占的比例最高。如不计算湖北的单位,东、中、西部地区的单位比例就变成87.18:10.26:2.56,东部地区占了绝对优势,与人们的总体印象相符,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是劳动力市场上招聘人员的“主力军”,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接收地区;按样本的单位属性排序,比例由多到少分别是私营(29.3%),股份制(26.3%),三资企业(20.2%),国有(18.2%),集体(3.0%)。可以看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经济类型,如私营、三资企业发展势头迅猛,在劳动力市场上表现较活跃;对样本按规模分类:大型占28.3%,中型占45.5%,小型占18%(以上数据见表1)。不同行业类别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毕业生中地位、作用如何,也是本次调查的关注之处,在所有样本中,按所占比例排名前6位的分别是:采掘、制造业(30.4%),建筑业(巧.2%),教育、文化、艺术业(12.3%),房地产业(9.4%),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8.7%),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6.5%),整体上说本次调查样本的行业类型较齐全(具体资料见表2)。

四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招聘情况和满意度的分析

用人单位一段时期内招聘大学毕业生的情况,以及对他们使用后的评价和满意度,是非常有价值的数据,这些数据能够反映这段时期内大学毕业生群体各方面情况是否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以及适应程度如何;而且还能够影响这些单位现在和今后是否继续招聘以及招聘多少大学毕业生。

对“与前几年相比,到贵单位求职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增长情况”的回答:有54%的用人单位认为增加较多,27%的用人单位认为稍有增加,还有n%的单位认为差不多,只有2%的单位选择有所减少,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来求职的大学毕业生增加很多。通过高等教育近几年来的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猛增,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挑选人才的余地更宽了。而对“与前几年相比,是否更容易招到满意、合适的大学毕业生”的回答情况是:选择“是”的占样本总数的15%,选择“否”的占35%,另有44%的选择“不一定”。与前一问题联系起来分析,可见大多数用人单位并不因为可选择的毕业生数量增多,满意度也随之增加。总体看来,用人单位对目前大学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

本次调查进一步了解用人单位招聘时满意与不满意的具体情况,在调查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时在哪些方面比较满意时,有69.4%的单位认为是可供选择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多,有16.3%的单位认为是能招到想要专业的毕业生,而选择其他选项的单位比例很少。在回答招聘大学毕业生工作中不满意之处时,各选项的排列次序是:招不到适合本单位要求的毕业生(47.7%),招不到高素质的毕业生(40.9%),招不到个人品质较好的毕业生(2.71%),招不到想要专业的毕业生(21.6%),招不到想要学校的毕业生(3.4%)。这两组数据表明,高等教育扩招的结果,使得大学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长;各高校的招生规模也

不同程度地扩大;各类型高校不断扩充专业设置,向综合化发展。在这一背景下,用人单位一般不再为招不到大学毕业生而苦恼,各高校学生人数、专业的扩张,也使得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所在学校、所学专业选择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个别特殊专业除外)。但是,对于目前毕业生的质量方面满意度较低,特别突出的是:毕业生与其要从事的工作的匹配性、毕业生个人的综合素质、道德品质方面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甚大。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哪些素质、品质不满意呢?选择比例处于前5位的是:吃苦耐劳精神(62.6%)、责任感使命感(55.6%)、爱岗敬业精神(52.5%)、动手能力(42.4%)、社交能力(37.4%)(见表3)。大学毕业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责任感、爱岗敬业精神都得到占总数一半以上的用人单位的认可,具有一定普遍性。在与一部分被调查单位的交谈中获得的信息也反映了上述问题,许多单位都提到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要求工作条件舒适,稍艰苦的作根本不愿做,只要有条件更好的单位立刻跳槽,缺少起码的工作责任感,有的甚至招呼也不打就辞职不干,使用人单位受到较大损失。(王远伟 谢保国“用人单位聘用大学毕业生状况的调查报告“ )

所以就大学毕业生生活境遇与态度分析,第一,应届毕业生中只有大约三分之二的人会在当年进入劳动力市场,另外的三分之一还将继续接受教育而在随后数年中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第二,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中90%以上都能在一年内就业,而处于失业状态的比例并不高;第三,高校的毕业生遭遇了\文凭贬值#;第四,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状况的差距,加重了大学生找到满意工作的难度!第五,用人单位有了许多选择,用人的标准也越来越高,对大学生满意程度不是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