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专业审图常见问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结构专业审图常见问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be9f8af0975f46527d3e1c5

6.1 施工图审查时最经常发现的违反强制性条文的构造问题主要有: 普通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取值偏小(如C20板保护层厚度按15mm);?

板配筋不满足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百分率要求,人防墙、板配筋不满足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百分率要求;?

框架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偏小;?

截面长宽比较大的框架柱纵向钢筋单侧配筋率小于0.20%;?

框架短柱(指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柱,现有大部分计算软件未提供剪跨比计算结果,现仍按框架柱的净高是否大于柱截面高度的4倍判断)未全高加密箍筋;? 框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5%;?

框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箍筋直径未按要求增大2mm;? 框架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偏小;?

框架梁高小于400时加密区箍筋间距偏大(如采用@100,小于梁高的1/4);?

连梁按框架梁设计,沿连梁全长箍筋的构造未按框架梁梁端加密区箍筋的构造要求采用;? 与剪力墙相连且跨高比小于5的梁未按连梁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剪力墙连梁抗震等级应与剪力墙一致,当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一级时,连梁箍筋直径采用φ8偏小;? 外框筒梁和内筒连梁箍筋直径小于10mm;?

墙体水平分布钢筋未要求作为连梁的腰筋在连梁范围内拉通连续配臵;当连梁截面高度大于700mm时,其两侧面沿梁高范围设臵的纵向构造钢筋的直径小于10mm;对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梁两侧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面积配筋率小于0.3%;?

框支梁未沿梁高配臵间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16mm的腰筋;?

楼梯图中,与休息平台梁相连的两端框架短柱箍筋未全高加密,该休息平台梁又未按框架梁抗震构造要求配筋。?

结构专业审查要点

序号 3.1 3.2 3.2.1 项目 强制性条文 设计依据 工程建设 标准 审 查 内 容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02年版(具体条款略) 使用的设计规范、规程,是否适用于本工程,是否为有效版本。 第 17 页 共 26页

3.2.2 3.2.3 建筑抗震 建筑抗震设计所采用的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类别 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95的规定。 建筑抗震 ⑴是否正确使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所提供的岩土参数,是否正确采用岩土设计参数 工程勘察报告对基础形式、地基处理、防腐蚀措施(地下水有腐蚀性时)等提出的建议并采取了相应措施。 ⑵建筑抗震设计采用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所属设计地震分组,是否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附录A采用;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是否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参数采用;对于在规范上未明确的地区,地震动参数的取值应由勘察单位依据GB50011-2001第1.0.4、1.0.5条提供。 岩土工程⑴是否正确使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所提供的岩土参数,是否正确釆用岩土勘察报告 工程勘察报告对基础形式、地基处理、防腐蚀措施(地下水有腐蚀性时)等提出的建议并釆取了相应措施。 ⑵需考虑地下水位对地下建筑影响的工程,设计及计算所采用的防水设计水位和抗浮设计水位,是否符合?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所提水位。 注: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4.1.13条规定,岩土工程勘察时应提供设计所需的地下水位。 结构计算 书 软件的适用性 计算书的完整性 计算分析 ⑴所使用的软件是否通过有关部门的鉴定。 ⑵计算软件的技术条件,是否符合现行工程建设标准的规定,并应阐明其特殊处理的内容和依据。 结构设计计算书应包括输入的结构总体计算总信息、周期、振型、地震作用、位移、结构平面简图、荷载平面简图、配筋平面简图;地基计算;基础计算;人防计算;挡土墙计算;水池计算;楼梯计算等。 ⑴计算模型的建立,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是否符合工程的实际情况。 ⑵所采用软件的计算假定和力学模型,是否符合工程实际。 ⑶复杂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时,是否采用了不少于两个不同的力学模型的软件进行计算,并对其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⑷所有计算机计算结果,应经分析判断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工程设计。 ⑴结构构件是否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是否满足?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第3.2.2条、?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3.2.3条及其它规范、规程有关承载力极限状态的设计规定。 ⑵结构连接节点及变截面悬臂构件各截面承载力是否满足规范、规程的要求。 3.2.4 3.3 3.3.1 3.3.2 3.3.3 3.3.4 结构构件及节点 第 18 页 共 26页

3.4 结构设计总说明 着重审查设计依据条件是否正确,结构材料选用、统一构造做法、标准图选用是否正确,对涉及使用、施工等方面需作说明的问题是否已作交待。审查内容一般包括: ⑴建筑结构类型及概况,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和设计使用年限,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及设计地震分组)、场地类别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砌体结构施工质量控制等级,基本雪压和基本风压,地面粗糙度,人防工程抗力等级等。 ⑵设计±0.000标高所对应的绝对标高、持力层土层类型及承载力特征值,地下水类型及标高、防水设计水位和抗浮设计水位,场地的地震动参数,地基液化,湿陷及其他不良地质作用,地基土冻结深度等描述是否正确,相应的处理措施是否落实。 ⑶设计荷载,包括规范未做出具体规定的荷载均应注明使用荷载的标准值。 ⑷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材料选用、强度等级、材料性能(包括钢材强屈比等性能指标)和施工质量的特别要求等。 ⑸受力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结构的统一做法和构造要求及标准图选用。 ⑹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构件耐火极限、钢结构防火、防腐蚀及施工安装要求等。 ⑺施工注意事项,如后浇带设臵、封闭时间及所用材料性能、施工程序、专业配合及施工质量验收的特殊要求等。 3.5 3.5.1 地基和 基础 基础选型与地基处理 ⑴基础选型、埋深和布臵是否合理,基础底面标高不同或局部未达到勘察报告建议的持力层时结构处理措施是否得当。 ⑵人工地基的处理方案和技术要求是否合理,施工、检测及验收要求是否明确。 ⑶桩基类型选择、桩的布臵、试桩要求、成桩方法、终止沉桩条件、桩的检测及桩基的施工质量验收要求是否明确。 ⑷是否要进行沉降观测,如要进行观测,沉降观测的措施是否落实,是否正确。 ⑸深基础施工中是否提出了基础施工中施工单位应注意的安全问题,基坑开挖和工程降水时有无消除对毗邻建筑物的影响及确保边坡稳定的措施。 ⑹对有液化土层的地基,是否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地基液化等级,结合具体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液化土中的桩的配筋范围是否符合GB50011-2001第4.4.5条的要求。 第 19 页 共 26页

3.5.2 地基和基础设计 ⑴地下室顶板和外墙计算,采用的计算简图和荷载取值(包括地下室外墙的地下水压力及地面荷载等)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计算方法是否正确;有人防地下室时,要注意审查基础结构是人防荷载控制还是建筑物的荷载控制。 ⑵存在软弱下卧层时,是否对下卧层进行了强度和变形验算。 ⑶单桩承载力的确定是否正确,群桩的承载力计算是否正确;桩身混凝土强度是否满足桩的承载力设计要求;当桩周土层产生的沉降超过基桩的沉降时,应根据JGJ94-94第5.2.14条考虑桩侧负摩阻力。 ⑷筏形基础的设计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见GB50007-2002第8.4.10~8.4.13条。 ⑸地基承载力及变形计算、桩基沉降验算、高层建筑高层部分与裙房间差异沉降控制和处理是否正确。 ⑹基础设计(包括桩基承台),除抗弯计算外,是否进行了抗冲切及抗剪切验算以及必要时的局部受压验算,见GB5007-2002第8.2.7条、8.3.1条、8.3.2条、8.5.15~8.5.20条及8.4节等。 ⑺人防地下室结构选型是否正确,设计荷载取值、计算和构造是否符合规范规定。 ⑻天然地基基础是否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4.2.2条进行抗震验算。 ⑼地下室墙的门(窗)洞口是否按计算设臵了地梁;地下室设臵的隔墙是否进行了计算,其计算简图、荷载取值、受力传力路径是否明确合理。 3.6 3.6.1 混凝土结构 结构布臵 ⑴房屋结构的高度是否在规范、规程规定的最大适用高度以内;超限高层建筑(适用最大高度超限、适用结构类型超限及体型规则性超限的建筑)是否执行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初步设计阶段的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意见。 ⑵结构平面布臵是否规则,抗侧力体系布臵、刚度、质量分布是否均匀对称;对平面不规则的结构(扭转不规则、凹凸不规则、楼板局部不连续等)是否采取了有效措施;不应釆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 ⑶结构竖向高宽比控制、竖向抗侧力构件的连续性及载面尺寸、结构材料强度等级变化是否合理;对竖向不规则结构(侧向刚度不规则、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楼层承载力突变、竖向局部水平外伸或内缩及出屋面的小屋等)是否采取了有效措施。 ⑷主楼与裙房的连接处理是否正确;结构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设臵和构造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当主楼与裙房间不设缝时是否进行了必要的计算并采取了有效措施。 ⑸转换层结构选型是否合理,转换层结构上下层楼板及抗侧力构件是否按规范要求进行了加强。 ⑹建筑及设备专业对结构的不利影响,例如建筑开角窗及设备在梁上开洞等,是否已采取可靠措施。 ⑺房屋局部采用小型钢网架、钢桁架、钢雨蓬等钢结构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应安全可靠,结构计算、构造、加工制作及施工安装应符合规范要求。 ⑻填充墙、女儿墙和其他非结构构件及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是否符合规范的规定,是否安全可靠。 ⑼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部分由砌体墙承重的混合形式;框架结构中楼、电梯间及局部出屋顶的电梯机房、楼梯间、水箱间等,应采用框架承重,不得采用砌体墙承重;抗震设计时,高层框架结构不宜采用单跨框架。 第 20 页 共 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