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市高层次人才调研报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茂名市高层次人才调研报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c3a0125482fb4daa58d4b62

5、人才优惠政策滞后。这次调研,从上到下,从机关部门到企事业单位,普遍感到我市目前的相关人才政策和措施相对滞后。尤其是吸纳人才优惠政策和人才激励措施尚未健全。即使一些人才政策出台,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效益不明显。如2007年3月出台的《茂名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规定》,对引进高层次人才既没有安家补贴、月津贴补贴,也没有项目启动费和配套经费。出台没有优惠的人才政策,形同虚设。苏南四市目前出台的人才优惠政策,普遍都有安家补贴、购房补贴、月津补贴以及启动经费和配套经费。而且安家费和购房补贴高则100万元,少则6万元,月津贴高则5000元,少则1000元;项目启动费和配套资金多则几百万元。苏南四市现在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人才优惠政策体系。而我市的人才优惠政策人仅欠完善,而且现有的优惠政策也缺少吸引力。因此,我市要改变人才政策的滞后状况,应尽快修改、建立和完善人才优惠政策,特别是我市目前经济发展不景气的情况下,政府对引进高层次人才不给予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不给予资金扶持,不起示范带头作用,势必影响我市引进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因此,我市目前人才优惠政策滞后,也是影响吸引高层次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人才工作经费投入少,目前除市1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外,县(市、区)一级尚没有人才专项资金,加之一些用人单位财力不足或重视不够,导致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缺乏力度。因此,人才经费投入少也是一个原因。 三、加强我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在调研中,大部分用人单位和高层次人才都希望政府在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更大作为,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根据调研中反映我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关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在人才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人才问题放到战略高度来思考与运筹,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深刻认识人才资源开发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政府的核心职能和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在制定计划和出台重大经济政策时,要特别注重人才资源因素,像抓招商引资那样抓好人才引进工作。在实施各项改革时,应评估其对人才资源开发的影响。要结合茂名的实际,尽快制定实施茂名市党政领导班子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科学制定考核指标,定期进行考核,增强人才工作的实施力度。同时,还要动员社会各团

体组织协调配合,共同做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要树立科学人才观新理念,积极营造一个“拴心留人“的良好人才环境,包括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人际环境、民主活泼的学术环境、比较舒适的生活环境、尊重理解的社会环境。

(二)完善高层次人才政策体系。人才竞争的背后是体制和制度的竞争,是政府公共政策的竞争。人才制度是否先进,人才政策是否完善,对人才吸引力将产生重要影响。要对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专项规划和预测,根据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人才供求状况,要建立和实施引进紧缺高层次人才目录发布制度,制定出台《茂名市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修改充实《茂名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规定》或重新制定出台《茂名市引进紧缺高层次人才资助办法》,健全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流动、工资、奖励、社会保障等相关人才政策体系,提高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解决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大胆改革传统的用工关系,行政工资关系、户籍关系,保证企业、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障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实行评聘分离制度等。

(三)创新高层次人才管理机制。一是建立高层次人才库,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实现信息化管理。通过建立涵盖各领域高层次人才信息管理系统,健全和完善人才联络制度,直接掌握联系一批优秀企业家和各类高级专家的相关资料,实现高层次人才信息资源共享。对入库专家要建立体现公开性的竞争机制、评荐机制、退出机制。二是实施我市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制度,依托国家和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我市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要继续抓好市管专家和拔尖人才的选拔与管理工作,并将选拔管理的范围扩大到非公有制经济人才。三是通过建立高层次人才社区、举办高层次人才沙龙等形式,使高层次人才有一个交流、联谊的基地和场所,便于信息互动,有利于营造更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实现资源共享。四是建立领导联系专家制度。热情关心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优质的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创造良好条件。 (四)创新人才分配激励机制。要更新分配观念,确立高层次人才的经济社会地位,使一流的人才有一流地位,享受一流待遇。探索建立按生产要素分配,从有利于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和保护人才资源、激励人才资源出发,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拉开收入档次,允许和鼓励高层次人才以资本、技术等生产

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要发挥工资的杠杆作用,引导人才向合理的方向流动。实行高层次人才特殊津贴,适度提高优秀人才的津贴标准,对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特级教师的优秀人才除落实各类奖励和津贴政策外,地方政府应视情况给予一定的配套奖励。要完善科技奖励、激励表彰政策,形成规范性的奖励制度,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奖励力度,并授予各种社会地位,广泛宣传优秀人才创业的先进事迹,使人才享受实现自身价值的成就感,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 (五)创新政策和方式,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人才引进是要以政府政策为引导,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坚持“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方针,拓宽引进人才思路,健全完善引进人才政策,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人才资源,多形式、多渠道引进国内外人才和智力,尤其是引进紧缺的高层次人才。要结合我市实际,有必要对原出台的《茂名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规定》进行修改,出台有力的优惠政策,创造性地开展人才引进工作。

一是创新人才引进工作机制。开辟引进人才“绿色通道”,要克服现行人才管理体制的束缚,实施“引进人才工作证”和“人才居住证”制度,政府有关部门对引进的优秀人才要特事特办,减少工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吸引人才。除了采取调入、迁移的传统方法外,应大量采取“关系不转、户口不迁、来去自由”的人才“柔性引进”办法,让优秀人才前来开展合作研究、联合攻关、讲学、担任客座教授、技术顾问、咨询专家等,大力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和合作,建立一支服务于我市经济建设的规模较大、层次较高的外部人才队伍。要重视通过工业园区、创业园区等的建设引进人才的方式。 三是出台多主体人才引进政策。可借鉴无锡市人才引进“530”计划,引进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的做法。今后引进人才不但要引进个人,同时还要注意引进人才团队。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实行项目、课题承包、转化制,用利益驱动人才引进。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才和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是设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引进人才必须有资金支持,在我市财力有限的条件下,要舍得投入,建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重点资助扶持紧缺高层次人才。要建立引进紧缺

高层次人才目录制度,实施目录内引进紧缺高层次人才,由政府给予相关方面(如安家费、月津贴、科研项目启动费等)资助扶持。

(六)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主要途径来自人才市场。通过考察省内外先进地区的人才工作,他们都十分重视人才市场建设,都有一个各类功能齐全和机制完善的人才市场。如昆山市人才市场,投资1.5亿元,占地62亩,第一期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成为全国最早实现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毕业生市场贯通一体的人才市场。要切实加强我市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结合我市实际,加快实现我市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联网贯通、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加快建立茂名与省内兄弟市接轨的人才信息共享体系,逐步扩大与全国贯通。加快实现人才服务机构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的进程,构建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充分发挥人才市场配置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人才市场的服务、诚信和法制建设,认真落实《广东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维护人才市场秩序,保障人才的合法权益。

(七)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培养力度。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要立足现有人才的培养。培养的方式方法:一是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所有的高层次人才分期分批进行相关知识再教育培训。二是重点选拔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派出培训。可采取企业选送、政府选拔,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的形式,外派到国内大企业和大公司挂职锻炼及出国考察等方式,每年培养10-20名企业经营管理、市场开拓、资本运作、国际贸易等知识的经理人才。三是选拔一些拔尖的中青年科技人才,由政府和用人单位统筹经费,送他们到有关院校和先进地区对口单位深造1-2年。四是采取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养我市紧缺专业人才。学历教育主要是与国内有关高校联系,争取一定数量的定向招生指标。短期培训可以针对我市的紧缺专业,与国内高校联系,采取联合办班在茂名设立教学点的形式进行。五是科研单位结合项目研究,以科研带训的办法,培养和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同时,为鼓励广大干部、专业技术人员自学成才,提高素质,建议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教育等部门统一研究制订在职人员攻读研究生学历的有关学费报销标准的规定。通过多种形式的人才培训教育,全面提高我市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八)大力发展经济,做大人才载体,构筑高层次人才创业平台。人才和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经济发展越好,人才发展越兴旺,经济发展是人才的载体。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做大人才载体。要将人才与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以产业吸纳人才。苏南四市坚持把产业作为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的重要载体,通过推动产业发展,创造大量的人才需求,做到“产业引人、产业用人、产业聚人、产业留人、产业育人。”结合我市实际,要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冶金、电力、蔬菜、水果生产和乙烯产品所加工、农产品深加工等地方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做大做强上述产业,扩大人才载体,集聚高层次人才。要将人才与项目一起引进,以项目带人才、集聚人才。要学习苏南四市“以项目+人才”的经验做法。要通过加快实施我市石化工业园区、博贺临港园区、产业转移园等园区建设,以园区建设为载体,集聚高层次人才,尤其是要通过园区建设所上的项目和地方今后所上的新项目,切实做到上项目引进人才,项目+人才。同时还要引进有创业项目的人才,引进有人才团队的项目。要加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优势产业集聚人才,以科研单位集聚人才,以创业基地集聚人才。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和省级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通过博士后工作站和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开展科研活动。要争取省加大对我市人才智力帮扶力度,如争取省组建博士服务团或专家服务团到我市开展博士行、专家行活动,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保证,为推动我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