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教学大纲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儿科学教学大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c8ab33b376baf1ffc4fad4f

《儿科学》

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儿科、医学、卫生、口腔等专业用)

Ⅰ 前 言

根据儿科医学教育的要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造就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全面发展, 具有优良的科学技术本领,能全心全意为儿童健康服务的医务工作者。在学院教务处指导下,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儿科学》课程基本要求 ,制定本教学大纲,供儿科学教学使用。

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营养卫生、保健及疾病防治、促进正常小儿身心健康的医学科学。儿童自胎儿至青少年是一个体格和智力不断成熟的过程。其机理在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方面均与成人不同。儿科学自始至终贯穿着这一动态发展特点,也是儿科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这样才能正确掌握儿童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各项措施,促进和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在儿科学教学全过程中,教材的编写和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严密的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对概念的说明,原理的论证,统计的应用都必须准确,注意理论与实践结合。以我国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适当介绍一些少见而在理论和实践上有重要性的疾病。在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用“了解”、“熟悉”、“掌握”、“简要介绍”、“重点介绍或讲解”、“一般介绍或讲解”来说明不同程度的深度。要求教师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深入透切的阐述,在深度与广度上要反映科学技术的新进展,使之具有与本门科学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水平。并注意科学的系统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求学生在学习儿科过程中,认真学习教材和在教师启发诱导下,不但能掌握儿科基础知识,疾病的防治,而且能在运用和继续钻研上得到启发。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观察识别、思维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儿科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见习和临床实习三个阶段。本大纲课堂讲授58学时,见习24学时。见习阶段主要帮助学生将课堂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使学生在见习过程中学会如何询问病史和写完整病历,正确掌握各系统的检查方法,了解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临床实习主要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良好的医德医风,使学生毕业后能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医生。

Ⅱ 正文

儿 科 学 基 础

绪 论

一 教学目的

明确儿科学的任务及范围,掌握各年龄期小儿的特点及体格发育的指标。

二 教学要求

1

(一) 了解我国儿科工作的成就。 (二) 熟悉儿科学的特点。

(三) 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时期特点。

三 教学内容

(一) 简单介绍祖国医学在儿科学方面的成就及建国以来的成就与发展。如隋唐时孙思邈

著《千金要方》、宋代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明清年代发现种痘及破伤风预防方法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绩,尤其在儿童保健、推广新法接生、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各系统常见疾病的治疗进展和中西医结合等方面。

(二) 一般介绍儿科学范围和任务。

(三) 重点讲解儿科学的特点,分基础和临床二部分讲述。基础部分从解剖、生理、病理、

营养、免疫等方面的小儿特点加以扼要讲述;临床部分从小儿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及预防等方面进行讲解。强调与成人的不同点,不是成人缩影。

(四) 重点讲解小儿年龄分期(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

青春期),阐明各期生理、病理特点,简要介绍各年龄期的保健要点。

小儿生长发育

一 教学目的

掌握小儿生长发育规律,为防治小儿各种疾病及儿童保健提供基础知识。

二 教学要求

(一) 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意义。 (二) 了解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三) 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具体措施(包括测量方法、正常值、身高、体重的计算方

法),从而判断正常和异常。

三 教学内容

(一) 一般介绍小儿生长发育包括各系统(神经、淋巴、肌肉、生殖)发育的规律性。 (二) 一般介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性别、遗传、内分泌、环境、营养、疾病等)。 (三) 重点讲解小儿体格生长的各项指标。

1 体重:出生体重,出生后至12岁体重增长规律、计算公式、测量方法,影响体重增长的因素及异常的判断。

2 身长:出生身长,出生后至12岁增长规律、计算公式、测量方法,影响身长因素及异常的判断。上、下部量的意义及年龄特点。

3 头围、胸围、腹围的正常发育、正常值、测量方法。颅缝、囟门、脊柱、骨化中心、牙齿的发育及影响因素,出牙时间、顺序、牙数、出齐时间及影响因素,换牙时间、顺序和换齐时间。

(四) 重点讲解小儿神经和精神发育规律,阐述各年龄小儿运动功能(抬头、翻身、独坐、

独站、走),语言思维和神经反射的发育(1岁内按月龄讲述,1岁以上按年龄讲述)。了解良好的教养,早期教育对小儿神经和精神发育的重要性。

儿 童 保 健

一 教学目的

2

了解各年龄期小儿的保健重点,掌握小儿各种预防接种实施的程序及其重要性。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小儿各年龄期的保健原则。

(二) 了解小儿保健组织机构,托幼机构管理及保健的具体措施。 (三) 掌握预防接种的程序、时间、注意事项。

三 教学内容

(一) 重点讲解小儿各年龄期(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

青春期)的保健原则。集体儿童及散居儿童的保健。

(二) 一般讲解小儿保健的具体措施及托幼机构管理。 1 护理:居室、衣着、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2 营养:婴幼儿喂养指导及集体儿童的饮食管理。 3 教育:游戏、学习、思想品德教育。 4 体格锻炼:三浴和体操。

5 传染病管理原则:集体和散居儿童管理原则及措施,儿科门诊的预防。 (三) 重点介绍预防接种:计划免疫的实施程序,接种时间,注意事项。

小 儿 喂 养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了解母乳仍是婴儿最好的食品,掌握婴儿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及辅食添加的重要性。

二 教学要求

(一) 了解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二) 了解母乳的优点。

(三) 掌握人工喂养儿乳制品的配制及计算。 (四) 掌握婴儿辅食添加顺序及其重要性。

三 教学内容

(一) 简单介绍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包括肠道菌群及粪便特点)。

(二) 一般介绍小儿物质代谢特点以及各年龄期,特别婴儿期对热量、水份、营养物质和

矿物质等在小儿物质代谢中的主要来源、功用、需要量、过多及不足引起的临床后果。

(三) 一般介绍初乳、成熟乳、过度乳的主要成份,重点讲述母乳喂养的优点、哺乳方法、

开奶时间及注意事项。

(四) 重点讲述人工喂养及混合喂养的适应症,乳类食品的选择,人乳、牛乳、羊乳成份

的比较及优缺点。一般介绍牛乳的消毒、稀释、配制和喂养方法。举例按热量计算奶方。

(五) 简单介绍其它代乳品(豆浆、奶糕、米粉、面制品、乳粉、炼奶)的成份,优缺点

及使用方法。

(六) 重点讲解添加辅食的重要性,添加的原则、种类及时间。 (七) 一般介绍断奶后的喂养,幼儿膳食配制原则、种类和方法。

3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

一 教学目的

了解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病因及病理生理,掌握其临床表现、分型、分度及并发症,掌握其治疗及预防措施。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营养不良的病因、诊断、治疗、预防。 (二) 熟悉本病病理生理与临床表现的联系。 (三) 掌握营养不良的并发症。

三 教学内容

(一) 一般介绍营养不良的病因,如喂养不当(热量不足、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

缺乏)、先天不足或疾病影响等。

(二) 结合营养不良的病理生理,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各系统的影响)。营养不良以

能量供应不足为消瘦型,以蛋白质供应不足为水肿型。

(三) 重点介绍营养不良的诊断包括分型和分度,分型包括低重低下、生长迟缓和消瘦。 (四) 一般介绍营养不良并发症如:①各种感染;②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③自发

性低血糖等。

(五) 重点讲解营养不良治疗及预防。治疗包括饮食疗法 (强调饮食调整应根据实际的消

化能力和病情逐步增加)、支持疗法、病因及并发症的治疗,预防强调合理喂养及病因治疗。

小 儿 肥 胖 症

一 教学目的

了解肥胖症产生的病因及预防,掌握其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二 教学要求

(一) 了解肥胖症的概念、分类及病因。 (二) 掌握肥胖症的诊断、治疗。 (三) 了解肥胖症的预防。

三 教学内容

(一) 简要介绍本病的概念、分类(生理性、病理性,小儿以生理性多见)及病因,强调

进食过多是主要原因。

(二) 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肥胖—换氧不良综合征)与诊断。 肥胖症的分度、诊断

标准。指出过度肥胖的危害。

(三) 简要介绍本病与甲状腺功能低下性肥胖、脑性肥胖、柯兴氏综合征的鉴别。 (四) 重点讲解本病治疗:饮食治疗、增加运动量,辅助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 (五) 一般讲解本病的预防,合理饮食,加强体育锻炼。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一 教学目的

了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病因及维生素D的功能,掌握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的临床意义及治疗措施。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