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文本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 - 2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浅谈初中语文文本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 - 2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cd8e8f1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fc

浅谈初中语文文本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

【内容摘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科中的主体内容,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 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如果离开阅读谈写作或离开写作谈阅读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在文本阅读和写作教学这两个点上, 我通过读、析、悟、 写把两者有效的整合起来, 做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文本阅读 写作教学 有效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 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 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语文专家崔峦老师也说: 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 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 从读学写, 加强读写的联系。不应把阅读仅仅作为理解内容的手段, 还应把阅读和品词析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否则, 是跛脚的阅读教学。的确, 阅读是由外到内的吸收, 写作则是由内到外的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 才能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 表达能力强了, 又能促进理解能力的提高。可见, 阅读和写作是一个互递的过程, 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是, 初中生毕竟学业繁重, 阅读时间有限, 而写作更是一种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脑力活动。如何在现有的情况下, 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 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呢? 教学中, 我有意识地运用系统论的整体原理, 即通过读、析、悟 、写,充分地利用教材资源, 将平时的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实行课文练笔的有益尝试,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较好地发挥了整体的优化作用。下面, 我就来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 读: 把语文文本这一精典的阅读材料真正地读懂、读透, 在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的同时比较全面地提高语文素养

杜甫曾指出: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写作对读书有很强的依赖关系, 或者说阅读积累对学习表达有着重要的意义。新课标规定,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一个学生要积累240 余篇优秀古诗文, 要完成约400 万字的阅读量。当前, 在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压力仍然繁重, 没有过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的前提下, 这仍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因此, 充分地利用教材资源、把语文课本读懂、读透显得尤为重要。陶行知先生说过: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是最好的范文, 其中绝大部分都属于名家精品之作, 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材料, 对于学生写作素材的丰富、写作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养成也有着重要意义。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阅读对写作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的, 同时阅读与写作之间也是厚积薄发的关系。所以,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从语文课本中积累写作素材。我们可以把七至九年级将近180篇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积累放入词语库, 可以把优秀文章编程积累到名篇佳作集, 这些从语文课本中得到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对于写作而言, 作用重大。 二、析: 把语文文本上的每一篇课文都看作是一篇范文, 分析它的谴词用句、构思立意和谋篇布局,从课文学习中找到写二、析: 把语文文本上的每一篇课文都看作是一篇范文, 分析它的谴词用句、构思立意和谋篇布局,从课文学习中找到写作的方法

科学的理论认为, 学生作文思维发展由浅入深的一般规律表现为: 积累- 模仿- 借鉴-创造。从中可以看出, 创造都始于模仿, 但这种模仿并不是生搬硬套, 而是

一种智能型的模仿, 是始于学步, 终于创新。叶圣陶先生说: 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就是模仿- 创造。在笔者的读、析、悟、写阅读教学中, 在教学流程上有这样几个基本稳定的步骤:

1. 初读课文, 先模仿。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在立意、选材、体裁安排、布局谋篇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 是学生写作的典范。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 把课内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整合优化, 让他们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例如: 斑羚飞渡中,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 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 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 像一座美丽的桥。它走了上去, 消失在一片灿烂中。这种结尾意味深长, 动人心魄, 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文学色彩, 模仿到作文中, 就是一个亮点。

模仿是中学生学习的需要, 是学习的必要途径。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 都是文质兼美, 集崇高的思想境界、独特的写作技巧、流畅的语言风格于一体的优秀之作, 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范文。抛开这么好的范文, 而让学生单纯地去看作文选之类的东西, 不能不说是舍近求远。把教材中适合学生模仿的文章挑选出来作为学生写作的例子, 学生就像画画有了模本, 练书法有了字帖, 自然会得心应手。

2. 重读课文, 再借鉴。模仿, 切忌亦步亦趋, 跳不出范文、片断的框框。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不光进行简单的仿辞、仿形训练, 更重要的更多的要学生仿其神、仿其意, 从仿某章节的措辞或语言风格, 过渡到模仿全篇的构思立意; 从仿范文的选材方式、结构形式, 过渡到全文的表现手法, 这就是借鉴。我们要不取取, 虽师勿师, 不完全仿效他人, 又学习他人的长处, 虽以他人为师, 又不受他人的局限。例如学习了朱自清的《春》一课后, 要求学生以 盼秋、绘秋、赞秋为总体结构, 写一篇题目为《秋》的文章, 指导学生如课文一样先概括秋的景物, 采用横式结构的方法, 把各幅图景组合成篇, 最后以赞美作结。借鉴要在读懂值得借鉴的他作, 认清其超越自己的佳处, 在领会其精神和风格上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拿来,这才是我们所提倡的借鉴。

3. 再读课文, 要创新。在阅读中学习写作, 要把别人的好东西经过消化, 变成自己的, 并在作文中加以运用。在教学中, 有位同学学习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并看了朱自清的《绿》, 非常欣赏文中运用比喻形象地描写景, 寓情于景的写法。他就模仿这两篇文章的写法, 写了一篇青少年广场夜景, 写出那莲花喷水池, 圆圆的水池好比一个墨绿色的盘子, 托着圆圆的晶莹的珍珠。大花座喷出大股高高的水柱, 似一座冰峰, 周围比它略低的水柱像群峰环绕着它。小喷头吐出缕缕银线, 弯弯地不断落入池中, 池里的水泛起层层涟漪, 宛如金色的鳞片。几个比喻, 使喷水池的景象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里, 同时, 作者还在对景的描写中倾注了自己的深厚感情。这篇作文借鉴了朱自清那运用比喻绘景和寓情于景的写法, 但所写的内容是根本不同的。这里有作者自己描写的景, 有自己创造的意境, 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写作在阅读借鉴中有了创新。当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从谴词用句到构思立意再到谋篇布局的分析与理解之后, 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三、悟: 把从语文文本中积累到的大量写作素材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掌握的写作方法与技巧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悟, 其实就是一个个性化加工、重组的思维过程。通过前面的读, 已经从语文课本中积累到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再借助前面的析, 又掌握了一般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接下来, 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在模仿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加工重组的

悟的思维活动。这悟的过程, 受学生积累素材多少的影响, 也与学生分析能力的高低强弱相关, 当然, 也跟语文素养紧密相联,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体悟文本, 可以获取审美愉悦。但中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都处于一个不稳定的阶段, 他们的审美指向不确定, 审美情趣比较肤浅, 教师应适当引领, 同时指导学生不忘审美的另一层次审丑, 揭露生活中的假、丑、恶, 或鞭挞, 或警示, 或嘲讽。引导学生向着进步、健康、高尚的路上走, 以真、善、美的教学审美为基础, 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去体悟、去描绘美的生活, 美的世界。读莫怀戚的《散步》, 悟得它是一曲真善美的颂歌, 文章美在三个方面: 一是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二是景物描写的意境美, 三是平易朴实的语言美, 在选读中杂取种种文章精华,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体悟文本美点, 感悟生活美点, 在审美愉悦中提高审美能力, 从而培养了写作素养。

四、 写: 把从语文文本中悟到的东西进行个性化的立意、构思, 然后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来

写, 是读、析、 悟、写教学法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写是一种释放, 是思想、情感、智慧的输出, 它的前提是吸收和积累, 只有不断地吸收和充足的积累, 才可能写出感人至深、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 所以, 它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在这一环节中, 要求教师要学会适度地深化、延伸课本, 以课文教学的新带动写作活动的新。学了《伊索寓言两则》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 给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写一个续篇或给蚊子和狮子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局; 学了《智取生辰纲》一文后, 可以让学生想象: 以杨志的性格、本领, 在当今时代他适合干什么工作? 他去求职, 会有怎样的经历? 而后让学生以《杨志求职记》为题进行创作。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延续性训练, 学生在写作中提高了他们准确理解课文、辩证地、历史地分析事理的能力, 也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最可贵的是可以尽情释放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作品的独特体悟。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其实, 写作反过来也能促进阅读质量的提高。首先, 写作能让学生对各类情感有一种亲身的体验, 在阅读相关的文章时, 更能激发其与作者的共鸣, 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 其次, 写作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有了较强的语言能力之后, 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就能更好地把握文意, 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妙处; 再次, 写作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对阅读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 学生一旦对写作产浓厚兴趣后, 便会自觉地去加强阅读, 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读是积累, 析是提升, 悟是沉淀, 写就是迸发了。这样,通过读、析、悟、写四种手段, 可以巧妙地将阅读与写作两者结合, 整合为一体, 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但课内能留给学生的时间毕竟有限, 而语文百分之七十的所得在课外(叶圣陶语)。因此, 我们语文教师更重要的是借助课文练笔的训练, 培养学生养成一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从而将之拓展成为阅读练笔, 乃至生活练笔, 如此, 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能事半功倍了!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区培民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年9月第1版. [2] 《阅读与写作训练》 张文海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2005年5 月.

[3] 《阅读与写作双向提升梯级作文训练指导》余卫兵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2001年10月

[4] 《理解与构建- 语文阅读活动》 曹明海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