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 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最新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 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cde8b69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dc

课件出示

? “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

了。”我微笑着,淡淡地说。

? “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

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我再次向他们解释。

(1)从对方志敏的语言和神态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我体会到方志敏的从容不迫和清贫,以及他为了革命付出一切的高尚品质)

(2)方志敏是一个怎样的人?(廉洁奉公,被俘时表现得正义凛然)

3.本文主要写方志敏的清贫,可是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国民党兵士,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呢?(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衬托方志敏的清贫。在对比中突出方志敏的大义凛然、清贫守节)

4.我们只学习了课文中的一桩趣事,课文中还写了其他的内容来体现方志敏的清贫。请大家朗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由交流感受)

5.教师小结:“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比较,突出共产党员矜持不苟和舍己为公的品德。“所以,如果有人问我身边有没有一些积蓄,那我可以告诉你一桩趣事。”这句话在文中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了解文章特殊的表达方法。

板块四 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1.快速阅读第9自然段,说一说“传世宝”指什么。(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 (1)这一段描写中作者用了怎样的语气?(讽刺)

(2)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 (3)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我感受到方志敏的清贫、朴素) 2.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点明主题和中心) 3.学完课文后,和同学交流你对“清贫”的理解。(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汇报。 预设:

37

(1)清贫是节俭朴素、高洁朴实、克己奉公、秉公无私,更是为革命奉献自己的信念和浩然正气。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需要代代相传的品质。

(2)我们现代社会也需要这种清贫的美德,现代的人奢侈浪费太严重,我们要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优秀品质。

(3)清贫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学了这篇课文,我也要努力做一个朴素的人,一个有骨气的人。 5.教师小结:斗转星移,半个世纪过去了,《清贫》成了人们反复诵读的名篇,其中极富哲理的话语成了许多人的座右铭。我们在《清贫》中体会方志敏的革命精神,结合当今社会实际加以运用,成长为有骨气的新一代的中国人。

6.读完这篇文章,相信大家对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有时候,“清贫”和“富有”是可以结伴而行的,你觉得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员的“富有”是指什么呢?(他们有着崇高的精神品质)

7.教师总结:这篇文章反映的不仅仅是革命先烈为了革命事业而甘于过清贫、朴素的生活,更体现了方志敏舍己为公的高尚革命气节。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我们不用像革命先烈那样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我们也要学习方志敏同志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学习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深入理解题目的意思。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做一个朴素的人。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1.重情趣。

38

所谓的“情”,就是感情。语文课讲得动情,学生动情其中,形成一种积极的互动。导入部分就简要介绍方志敏。了解故事主人公和故事背景,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走进文本的有效途径与手段。“趣”就是尽量将课上得富有趣味,比如让学生表演读国方兵士与方志敏的对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的探究热情。

2.重感悟。

引导学生自己通过重点词句去体味、感悟。比如理解国方兵士的贪得无厌,理解方志敏甘于清贫的精神,老师只用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去朗读和感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领会。

3.重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表达方法,学生找到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读、品、议、思,明白到将人物写具体的方法是运用恰当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学习完课文,使学生受到革命精神的洗礼,更学到写作的方法,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习作:他______了

?教学目标

1.把题目补充完整。

2.把这件事写下来,特别要把这个人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他的内心。 3.从多个角度写一个人当时的表现。 4.修改习作。

?教学重难点

1.用一件事表现一个人,特别要把这个人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他的内心。 2.从多个角度写一个人当时的表现。

?教学策略

1.这是一次半命题作文,首先引导学生把题目补充完整。通过回忆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开拓学生思路,扩大选材范围,指导学生选择典型性材料。

2.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使之自觉积极地进入习作状态,活跃思维,诱发情感,调动积累,完成取材。组织学生通过阅读例文,合作讨论,探究作者是怎样把这个人当时的表现写具体的。通过切身体验,学生发现、总结出习作的方法,构建起自己的思路。

39

3.完成初稿后,组织学生展示交流,师生共同评价,在比较鉴别中进一步落实习作要求。作文的修改也要体现合作互助,将自改、他改、互改有机结合起来,在修改中互相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把题目补充完整。

2.把这件事写下来,特别要把这个人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他的内心。 3.从多个角度写一个人当时的表现。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补充题目,明确要求

1.在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有的事让我陶醉,有的事让我生气,有的事让我伤心,有的事让我兴奋……这些事令我的生活丰富多彩。这次习作是一个半命题作文:他______了。板书习作题目。(板书:他______了)

2.首先我们要确定谁陶醉、生气、伤心、兴奋……的样子让你印象深刻。(课件出示熟悉的人有哪

3.想一想这个人到底是谁?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谁陶醉、生气、伤心、兴奋……的样子让你印象深刻?(学生自由讨论)

4.全班交流汇报。(指导学生说) 5.把题目补充完整。 课件出示

“他陶醉了”“他生气了”“他伤心了”“他兴奋了”……

6.回想一下,当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什么?这是一篇写事的作文。 课件出示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