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小说阅读4强专项专题集训新人教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小说阅读4强专项专题集训新人教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d3774de99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b6

丝毫不假的啊,乡长先生。我再说一遍,这件事,我可以用我的良心和生命担保。”

乡长又说:“您捡起皮夹子之后,甚至还在地上找了很久,看看是否有票子从皮夹子里漏了出来。”

老人又气又怕,连话都说不上来了。他抗议也是白费,别人不相信他。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搜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找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每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感到恼火、痛苦,不知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色,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奥士高纳大爷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跟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聊起了绳子的事情。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 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到家里,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只能再次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故事每天都长出一点来,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

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的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段绳子,后被冤家陷害,又受到众人奚落,最后忧郁而死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小人物的性格悲剧。

B.作品运用动作、神态、语言等多种方式描写主人公奥士高纳大爷,塑造了一个勤俭、

诚实、富有正义感而又偏执不知变通的下层劳动者形象。

C.奥士高纳大爷所面对的众人跟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所面对的众人具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有冷漠、麻木、缺少同情心等特点。

D.小说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篇没有华美的辞藻,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使全文呈现出含蓄清新的风格特点。

解析:选C。A项,“反映了当时社会小人物的性格悲剧”错误,小说通过奥士高纳大爷被误解,被奚落,以致最后忧郁而死的故事主要表现了人性的丑陋、冷漠和整个社会道德的败坏。B项,“富有正义感”“偏执不知变通”于文无据,小说没有表现奥士高纳大爷的正义感和偏执不知变通的性格。D项,“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错误,小说把作者自己的爱憎、褒贬之情寄托在情节中,体现出对人物的深深同情,没有讽刺之意,且也没有呈现出“含蓄清新的风格特点”。

2.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外部力量有哪些?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回答本题时,要注重分析造成奥士高纳大爷悲剧的外部原因,可以从马具商、乡政府、周围人三个角度分析。马具商诬告奥士高纳大爷;乡政府缺少调查研究,代表官方压制;周围人冷漠、缺少同情心等。由此可以得出具体答案。

答案:①马具商的诬告:在这场逼死奥士高纳大爷的围攻中,马具商是发难者,表现出人性的丑陋;②乡政府的审问:代表官方压制,加剧了整个社会道德败坏,缺乏信任的程度;③周围人的麻木:致使奥士高纳大爷忧郁而死,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冷漠,缺乏同情心。

3.有人认为小说主要内容是围绕一个老实人而展开的,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会更好。你认为和原标题相比哪个更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 解析:回答本题时,要注重把握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比如其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和主题等方面的具体作用。如果认为以“绳子的故事”为题好,那从情节结构的角度分析,故事紧紧围绕“绳子”展开,情节紧凑;从人物塑造的角度分析,小说通过“绳子的故事”刻画了主人公、乡政府以及周围人的性格特征;从主题的角度分析,小说以小见大,揭露了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道德败坏等。同样的,认为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好,也可以从主人公是老实人,故事围绕“老实人”展开,揭露了社会对“老实人”的冷漠等方面分析。

答案:(观点1)我认为“绳子的故事”更好。①以“绳子的故事”为题富有深意,与故事前后照应,故事的悲剧起于绳子,终于绳子,意味深长,令人回味。②小说以“绳子”为线索,绳子贯串全文,推动情节发展。③小说以“绳子的故事”作为透视点来窥视大千世界,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反映普遍的社会现实。

(观点2)我认为“老实人的故事”更好。①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奥士高纳大爷,老实是其性格的主要特点,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有利于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②小说的情节围绕“老实人”展开,因为主人公老实,才会一再招致诬告、陷害、舆论围攻,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与小说的内容更吻合。③小说通过奥士高纳大爷的悲剧,展示了把诚实厚道、纯朴善良看作违反常理的社会道德观念,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与小说的主题相符。

二、(2018·河南高三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胡赛尼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规则是放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若有风筝线被割断,那些孩子就拼命地追逐那个随风飘移的风筝。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我的助手——兼仆人与朋友——是哈桑。

那年冬天的一个夜里,距比赛还有四天,爸爸对我说:“我觉得今年你也许能赢得比赛!”爸爸随口一说,却在我脑袋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好办法!让他看看,他的儿子终究非同凡响。

街上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哈桑和我走出大门,雪花反射出白晃晃的光芒,照得我睁不开眼。街上,风筝斗士们在做最后的准备。街道传来欢声笑语,各处屋顶挤满了看客。我朝自家的屋顶看去,爸爸挥挥手,我不知道他究竟是跟我还是跟哈桑打招呼。

“我们得开始了。”哈桑说。

突然间我想放弃。爸爸在屋顶上看着我,他的眼光像太阳那样热得令人发烫。 “我有点不想放风筝了。”我说。 “今天是个好日子。”哈桑说。

我试图让眼光离开我们家的屋顶。哈桑上前一步,低声说了一句让我有些吃惊的话,“记住,阿米尔少爷,没有鬼怪,只是个好日子。”哈桑一眼看穿我。

“没有鬼怪。”我低声说。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然觉得好了些。

不到一分钟,我的风筝扶摇直上。一个钟头后,空中已经挂着至少四十只风筝,这些风筝如同纸制的鲨鱼,巡游搜猎食物。寒冷的微风吹过我的头发。哈桑在我身旁,帮忙拿着卷轴,他的手掌被线割得鲜血淋漓。第一批被挫败的风筝断了线,像流星那样划过天空,拖着闪亮的尾巴,散落在临近的街区,给追风筝的人带来奖赏。

我偷眼看向爸爸,寻思他眼下在想些什么。风筝纷纷坠下,而我的仍在翱翔。我双眼不时瞟向爸爸,紧紧盯着他的羊毛衫。

下午三点,阴云密布,太阳躲在它们后面,影子开始拉长。只剩下六只风筝了,我的是其中之一。我双腿发痛,脖子僵硬。但看到风筝一只只掉落,心里的希望一点点增大。

一只蓝风筝在过去那个钟头里大开杀戒。现在,只剩下我的红风筝和那只蓝风筝了。局势紧张得如同我流血的手拉着的线。人们纷纷顿足尖叫:“干掉它!干掉它!”爸爸会不会也

在欢呼呢?但我所能听到的是脑袋里血液奔流的声音。

一阵风拉升了我的风筝,我占据了有利的位置。“干掉它!干掉它!”的欢呼声越来越响,仿佛罗马人对着斗士高喊:“杀啊!杀啊!”

“快赢了,阿米尔少爷!”哈桑兴奋得直喘气。那一刻来临了,我合上双眼,松开拉线的手。寒风将风筝拉高,线又在我手指上割开一个创口,接着……

不用听人群欢呼,我也知道我赢了!我看到爸爸站在屋顶边缘,双拳挥舞,高声欢呼。我体验到有生以来最棒的一刻。

“安拉保佑,我们等会儿再庆祝吧。现在,我要去帮你追那只蓝风筝。”哈桑撒腿就跑。 “哈桑,”我大喊,“把它带回来!”

他踢起阵阵雪花,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他突然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

我收回风筝后,寻找每条通道,都没有哈桑的踪迹。我正在担心时,突然听到前面传来一阵声响,这是一条僻静的死胡同。只见哈桑站在末端,拳头紧握,双腿微微张开。在他身后,摆着那只蓝风筝。那是我打开爸爸心门的钥匙。

三个邪恶的大男孩挡住了哈桑的去路。我觉得自己无法呼吸。他们逼近哈桑。 “把风筝给我!”其中一个挥舞着拳头。

哈桑眼里流露出恐惧,可是他摇摇头。“这是阿米尔少爷的风筝。” “你这个白痴!把风筝给我们。”

哈桑弯腰捡起一块石头。他们一愣,退后一步。 “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 哈桑高举那只抓着石头的手。

我张开嘴,几乎喊出来,但我没有,我浑身麻木。

他们动手了,哈桑扔出石块,击中了其中一个的额头。他们一拥而上……

有种温热的东西从我的眼角流淌下来。我眨眨眼,看见自己依旧咬着拳头,咬得很紧,从指节间渗出血来。我回到一个空无一人的市场,斜倚在一家小店铺紧闭的门前。

十五分钟后,哈桑回来了,手里拿着那只蓝风筝。

“你到哪里去了?我在找你。”我艰难地说,仿佛在吞嚼一块石头。

(选自《追风筝的人》,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真实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阿富汗斗风筝比赛的传统风俗,充满异域风情,表现了阿富汗人民的勇敢和鲁莽好斗。

B.小说情节波澜起伏,情节的高潮是哈桑保护追回的风筝,高潮部分不仅照应标题,而且突出了“我”与哈桑的不同性格特征。

C.小说的环境描写非常典型,比如,第三段“街上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