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论学练习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孔孟论学练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d892ac15fbfc77da269b16b

《孔孟论学》练习

1、读书应有怀疑的精神,孟子的名言这样教导我们:“ , 。” 2、《孔孟论学》中出现了哪些成语,你还能记起来吗?

3、一到四则选自 ,它是一部记录 著作。 孔子,名 ,字 ,是 时期的 家, 家, 家,是 学派的创始人,人称 。 五到六则选自 ,主要记载了 情况。孟子,名 ;字 ,是 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 学派又一代表人物,后人也因此把这一学派的思想称为“______________”之道。人称 。曾学过孟子的作品 。文中提及的《尚书》是 朝 。 4、第四则孔子说的是“为山”和“平地”,这两件事用 和 的修辞手法,说明 。 5、用二人学弈的故事,说明的道理是 。 6、从“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这一事例,孟子得出的结论是“ ”,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学习应该 。 7、说说以下话语中蕴含的道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____________ 8、下列加点字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 B、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C、以至仁伐至不仁 D、何其血之流杵也 ....

9、孟子第一则这段话对齐宣王提出的告诫是: 10、“四书五经”中“五经”指的是 、 、 、 、 ,南宋时 将 、 、 和 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解释词语:

1、三十而立 做事合于礼 2、四十而不惑 受迷惑

3、五十而知天命 自然的规律法则 4、六十而耳顺 别人说的话不用怎么想就能明白 5、不逾矩 超过 6、学而不思则罔 表转折;受迷惑 7、思而不学则殆 出危险 8、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因为;称作 9、不耻下问 以…为耻 10、是以 这;因为 11、未成一篑 土筐 12、进,吾往矣 前进

13、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迷惑 1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即使;生长 15、一日暴之 同“曝”,晒 16、吾退而寒之者至矣 极点

17、吾如有萌焉何哉 把…怎么办,使…萌发 18、今夫弈之为数也 下围棋;技巧 19、通国之善弈者也 全 擅长 20、思援弓缴而射之 拿 剑 21、虽与之俱学 虽然 一起 22、非然也 这样 2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全;相信;尚书 24、以至仁伐至不仁 极仁道的人。指周武王 25、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使…..漂流

1

10、翻译:

⑴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 ⑵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了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了不学习就会无所收获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做事合于礼,四十岁不会迷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五十岁知道自然规律,六十岁别人说的话不用怎么想就能明白,七十岁随心所欲,做

事不会超过规矩

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2、成语:

不耻下问——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的浅的人请教看作是耻辱

功亏一篑——亏:欠缺;篑:土筐。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作事情只

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

一暴十寒——暴,同“曝”、晒。原意是说,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

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专心致志——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三十而立 血流漂杵

尽信书不如无书 随心所欲

3、上文一到四则选自 《论语》 ,是一部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 孔子,名 丘 ,字 仲尼 ,是 春秋 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至圣 五到六则选自《孟子》,主要记载了 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和当时各学派论辩的情况,名轲; 字子舆 ,是 战国 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人称 亚圣。 4、【“为山”和“平地”两个比喻】比喻、对比 人应该自强不息、不断进取、坚持不懈

5、以“一暴十寒”为喻,再以“学弈为例,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否则将一事无成。 6、“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启示:不要迷信书本,要汲取书中的精华;且读书要有批判怀疑精神。 7、(1)学与思要紧密结合

(2)要努力学习,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学习 (3)学习要持之以恒 8、B

9、凡事要专心致志,不要三心二意。 10、《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2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尚书》《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较《今文尚书》多16篇)和东晋梅赜(zé)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25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的)。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则编入《诗经》。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春秋》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春秋史。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一年间的史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乐经》《四书五经》相传原为六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和《乐经》六部,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便从此失传。

第一则:学习的作用,学习使人终身受益。 第二则:学习方法,两种情况对举,反面论证。(反面论说“学而不思”“思而不学”的严重后果,突出思学结合的重要性。)

第三则:学习态度和方法,阐释“文”的含义,立孔文子为榜样。(借为孔圉释名的机会,阐述人应有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也反应孔子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 第四则:学习态度,比喻、对比。(以“为山”“平地”两个比喻,说明“为山”不成,是因为没有继续努力,以致功亏一篑。而平整土地,加上一篑就成功了。以此论说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第五则:学习态度,(1)先以植物生长作比喻,指出如果“一暴十寒”,再容易生长的植物都不可能生长,那么人也是这样,孟子教导齐王的时间少,而小人影响齐王的时间多,齐王当然昏庸不明了。可见教育、学习要长期进行,持之以恒。

(2)再以学下棋作比喻,两个人同时跟一个围棋国手学习下棋,但结果大不相同,这决非由于其智力差异,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孟子以两人向弈秋学弈专心程度不同而结果也不同为事实论据,论证学习要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这里孟子又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二人的表现加以对比,加强了表达效果。学棋如此,其他方面的学习当然也是如此,专心致志是必不可少的。

第六则:学习态度,不要迷信书本,要汲取书中精华。(学习需要具备批判怀疑的精神)第一句:孟子的观点。第二句以亲身体验为例,论述要读书中的精华。第三句推及古仁人,以历史事件为例,仁政的周武王灭了暴虐的殷纣王建立周,历时八百年,进一步论证读书中精华的重要性,同时流露孟子的政治主张。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