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真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中国书法史真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db7c93131126edb6f1a10c7

羲之,三是王羲之父辈的影响。

4、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他的书风对后世书法产生了哪些重大的影响? 答:王羲之的草书,是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今草体势中使用了许多章草用笔,字形趋横势,转折多方笔,中锋、侧锋并用,质朴与研美并存。王羲之书法中对后人影响最大的是行书。王羲之成熟的行书代表作有兰亭序、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 王羲之的书法,表现了东晋文人的精神面貌,完成了魏晋时期书法史上的一次最重大的变革,将书法艺术推向历史的高峰,成为后世文人书法取之不尽的源泉。

王羲之之后的百年间,成为影响南朝的书法的主角之一。并逐渐侵染北朝。初唐的欧虞褚薛的楷书均从王羲之真书中出,到颜真卿临王羲之出,转妍为质。行书一脉,王羲之的行草书原就蕴含着平正和倚侧两个方向,以后成为帖学两大派系的策源地。草书一脉,从王献之到中唐张旭、怀素,将其纵逸一路向前推进,在中唐卷起狂草之波澜。

5、王献之书风与王羲之有何不同?请结合其代表作阐述“古质今妍”的内涵。

答 王献之的书法,与王羲之不同,新妍过其父,正合时尚审美,爱妍而簿质,人之情也。其行草书法情驰神纵,超逸优游,被称为:笔法体势中,最为风流者。可见其打破传统束缚,突出人生情感。其小楷作品,变大王的内压为外拓,变蕴籍为外放,字法端劲,有鲜明的个人特征。草书气势开张,上下映带,连绵不绝。行书体形偏扁,草、行、楷间杂,用笔精到,沉着而开阔,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丰神潇洒,韵致卓绝的新书风。

6、东晋时期的著名墓志、刻石有哪些?它们的书体有何特征? 答:比较著名的有《谢鲲墓志》,1964年出土于南京中华门外,此志全文为隶书,在体势上变扁为方,笔画中的波挑不明显,减弱了隶势而增加了楷态。 1965年南京燕子矶出土的《王兴之夫妇墓志》,隶不隶,楷不楷,可视为隶楷美术字,结体尚有拙趣。《张镇夫妇墓志》1979年出土于江苏吴县,其书体属于由隶向楷过渡的书体,笔画无起落粗细变化,刻写简单直露。1988年南京北郊出土的《王仙之墓志》、《王建之夫妇墓志》转折收笔处都有隶书的特征。

比较著名的刻石,有《爨宝子碑》楷隶相参,点画中的收笔如隶书的波挑,方折锋利的点画棱角,明显是刻手的发挥,此碑整齐中有错落,奇巧而显异态。

7 、为什么说魏晋书法在书法史上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

答:魏晋从公元220-420,这一时期的书法在书法史 上有着突出的地位。 魏晋时期是书体演变的终结期。草行楷这几种新体以经过东汉以来的酝酿之后,到魏晋已趋向成熟,并脱去隶书时代的影响,到王羲之、王献之的出现,使行、草、楷体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魏晋书法走向了完全的自觉阶段,书法在社会的各个阶层成了普遍的欣赏对象,文人开始有意识地追求书法美,把其作为自觉的艺术实践活动,随着新体的定型成熟,文人流派书法不断更新,这种沿革分别以钟繇、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三个流派阶段深刻影响了后世书法的发展。这种师承祖述笔法而相沿成线,成为后世历代书法艺术递进的基本轨迹。 魏晋的玄学清淡对书法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魏晋时期的道教也对书法有很大的影响。

在魏晋时期,文人流派书法的大变革中,书法理论得到了发展。它是书法进入自觉阶段的产物。奠定了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基础。

《中国书法史》(习题与答案)4 第四章 南北朝书法

1、南北朝时期书法格局的形成与其社会历史背景有何关系?

答: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文化落后,南方经济发达,代表着当时的先进的文化,胡人入主中原,学习中原文化,汉与晋皆以孝治天下,北魏沿之,继承厚葬风习,因而刻石颂德风起云涌。在些背景下,另一方面,自西晋覆灭,社会动荡,玄学风南流,中原不行,佛教趁机进入王朝,到北魏,佛教在北方已经十分盛行。北方笃信佛教,大造寺院,石窟,故造像记、摩崖石刻、墓志、抄经大量出现。迁都后的二十年,北碑体楷书达到了高峰。与南方承袭二王的笔法,以手扎为主要形式的新体书法不同,北朝流行的是铭石书法。

北魏在迁都洛阳后,书风为之一变,一改平城时代的质朴书风,而代之以北魏新体楷书。以龙门二十品中的《牛厥造像》为始点,此后在邙山墓志中蔚然成风,标志着北魏体楷书的高度成熟。

北朝大量的刻石主要是以实用为目的,所表现出来的是实用书法之美,而南方文人书家自觉追求个性解放,表现为雅玩的纯艺术化倾向。 2、南朝文人书法流派的发展脉络如何?

答:南朝书法由于对“二王”书法传统的继承、弘扬而成为书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自宋到梁初,书坛为王献之新风所笼罩,趋于古质的王羲之书风受到冷落,当时因王右军之体微古而不重视。从梁中期开始,由于梁武帝力推王羲之,小王风气方开始减退,钟繇、大王之风又相继崛起。 3、“王褒入关”在南方书风传播到北方过程中有何作用?

答:南北朝前期,南北士族往来不多,而南方梁朝书家王褒554年入关事件则有重大意义,王褒入长安后,其二王一脉的书法大受欢迎,连以书碑榜著称的赵文渊也因此受到冷遇而改学王褒书。入北南人将南方书风带入北方,促进了北方书法的发展,使其时北周书风明显受到南方的影响,北朝书法虽然在北朝结束后对隋唐碑刻有所影响,但对后代文人书家作品的影响主要的还是来自南方的二王一系。

4、结合北朝的社会背景,阐述北朝文人书家继承旧体与南方文人书家追求新风的差异 答: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频繁,经济落后,故而书法发展滞后,依旧沿西晋质朴的老路,而未能象南方东晋的书法发展出一条全新的局面。南方禁碑时,北方无禁令,仍然在大规模的立碑,造像,构成了北朝庞大的刻石书法体系。由于崔卢两门书法受到重创,不像二王书法能够形成体系形成代代相传,致使北方的书法发展受到阻碍。

北朝的书家多与题榜、抄经、写碑、蒙童相关,偏重实用的功效,显然使北方的书家在情性的发挥上远逊于南方书家,而擅长行草书的书家也未能确立领袖的地位,北方文主书家与南方文人书家相去甚远,故竟以南方的王羲之为崇拜的对象。南方的书家一到北方,便陷于书写碑碣之中,而无法自拔,悔恨不如不知书。正说明南北文人书家对于书法认识的差别,以及北方偏执实用书法一端的史实。

5、北朝刻石书法发展分为哪三个阶段?北魏前期和后期都出现了隶楷相参的作品,请区别这两个时期此种现象的不同及其原因。

答:第一阶段,从十六国到北魏孝文帝迁都前,北朝的刻石沿用魏晋旧习,此时隶楷二体交叉,属于不自觉的发展时期。这类作品或形构上为楷书,章法体势用笔上为隶书,或形构近隶而笔法为楷,这既是石刻追求正体和装饰趣味所致,也是北方楷书落后的表现。 第二阶段,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到北魏后期,此时以洛阳龙门石窟造像记和北魏皇族墓

地邙山墓志为主体,形成了风格鲜明的魏体楷书。迎来了北方楷书的鼎盛时期。

第三阶段是东魏、西魏到北齐、北周时期。东魏石刻渐染南方风气,文效齐梁,书参王谢。另一方面,东魏北齐的对于全盘汉化的反动,出现了胡化逆流,产生了复古思潮,楷书石刻出现了隶楷混合的现象。 在三个不同阶段,各个时期的书风的变异,可以看出北朝石刻书法中始终包含着刻工铭石书程序化和工艺化的装饰倾向,其中楷书的装饰化,对隋唐时代的楷书刻石产生了重要影响。 6、列举北朝著名的碑刻、墓志和摩崖刻石,并分析其特征。 答:367 邓太尉碑 隶书中夹杂着楷书,工整而显庙堂气

368 广武将军碑 结构姿肆而多显夸张,用笔多篆隶之意而又掺杂楷法,有奇趣。 414 好太王碑 平正方直,用笔为隶法而去波挑,风格统一,气魄宏大。

437 太武帝东巡碑 写刻统一,结字宽博,有倚侧之势,多方折,虽有隶书遗意,但已见北魏楷特征。是魏碑中纪年较早者。

456 中岳嵩高灵庙碑为北魏早期刻石的代表,此碑结构多变,或重心高举,笔画舒展,或字形压扁,横势相应成趣。因结字未定型而有生拙之趣。

522年张猛龙碑刻字刚键爽利,斩钉截铁,碑文方圆兼施结体内紧外疏,倚侧险峻,是北魏成熟楷书的典型。

龙门造像记,是贵族拜佛的地方,倾向于贵族化一端。 药王山造像题记,下层平民化一端。 邙山北魏墓志 石门铭 郑文公碑

北齐和北周的摩崖刻经

7、 为什么说南朝以文人书法为主流,北朝以刻石书法为主流?请分析这两者在审美取向上的不同,并从史学立场客观地认识北朝刻石。

答:南朝书法由于对二王传统的继承,弘扬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期,到宋到梁初,书坛被王献之书风所笼罩,趋于古质的王羲之书风受到,冷落。从梁武帝开始,由于他力推王羲之,小王风气开始消减,钟繇、大王风气又相继崛起。南朝书法以文人书法为主流。

北朝刻石表现出粗犷质朴、天姿纵横的风貌,用笔上显方峻,峭厉之感,不修边幅而自有情趣,是中国书法史上又一审美典型。与南方的蕴籍含蓄、潇洒流丽的文人书风形成鲜明的对照。北朝的书风是其社会环境、地理条件时代文化等诸因素所共同形成的,并非书家个体主观上的审美追求,因而与钟繇变楷体、王羲之变革钟法而形成新的书风有着本质的不同。北朝的刻石书法并非都是精品。金石家对碑刻金石味的追求是从清朝开始的,并非是从北朝就有碑学之说。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北朝碑刻的雄浑、残破、斑驳、是自然条件形成的结果,是非自觉的产物

因而不能把北朝石刻的艺术价值与清代碑学自觉开掘书法美混为一谈。可经这样说,北朝碑刻既存在于客观的历史情境中,同时又存在于不同时代对他的理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