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评选参赛方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评选参赛方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de9bdda50e2524de5187ef2

自主学习 网络探究 浏览网页 完成学习任务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发扬学生的个性,培养搜集整合资料的能力。 观点形成 网上讨论 确立观点 搜索资料 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并利用网络发挥学生的个性。 网上讨论 总结归纳 教师点拨 六、学习评价设计 1、测试形式及工具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审美观。 2、测试内容(如信息收集、分析、表达、应用能力等)

VIII

一、完成学习任务1

讲解操作要点:先打开桌面上的“故都的秋”文件夹——再点击index网页 A、任务1:学习《故都的秋》

教师活动:先指导学生进入学习。再进行提问以检查学习情况。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

[教学过程]

5

一、诗文导入,激发探究欲望

1、导入:同学们,当秋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什么?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学生畅谈感受,回忆关于秋的诗文。

教师归纳总结:秋是丰收的季节,成熟的季节。然而古往今来的文人对秋的感觉却各不相同,有人悲秋,也有人颂秋。

多媒体图片显示如下资料(关于秋的诗文):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3).“自古逢秋悲寂廖,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 (4).“看万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

那北京的秋天在郁达夫笔下又是怎样一番情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味一下郁达夫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在电脑室学习,主要是让同学们在网上自己去寻找资料,筛选资料,整合资料,以开阔视野,激发灵感。为此,我制作了一个网页来帮助同学们学习。接下来,我来示范一下如何利用这个网页来学习这篇课文

2、简介作家、作品。

郁达夫,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他早年丧父,十年的异国生活让他饱受困苦和屈辱。在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创作和艺术追求上,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大多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故都的秋》、《江南的春景》等。

二、情景赏析,开始探究过程

(一)指导学生初读文章,感受作者对故都的向往。

教师以问题点拨。

1 、文章标题已指明了描写的地点\故都\和描写的内容\秋\,而在文章中,作者是否只写了北国之秋?

提示:不是。作者除了写北国之秋,还写了江南之秋。

2 、作者是如何描写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它们的特点(学生齐读文章第一、二段)。

提示:北国之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南国之秋的特点是\慢\润\淡\。 (二)指导学生细读文章,整体把握文中景物的特点。

1 、显然,在作者的心目中北国之秋要远胜于南国之秋,北国之秋已成为作者的魂之所牵,梦之所萦。那么,北国之秋为什么会让作者魂牵梦萦呢?是故都的哪些秋景让

6

作者难以割舍呢?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作者所描写的故都的秋景。(教师范读文章第一至十一 段)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郁达夫笔下的秋景有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还有碧天,牵牛花,秋雨,秋果等等。

2 、这些景物组成了几幅\故都秋景图\?

提示:秋晨静观图,秋槐 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闲人图,秋日青果图。作者写这五个画面时,并没有考虑文章的先后顺序 。因为这是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是它的主要特点。从表面上看,这五幅画面是无序的,既不是空间顺序,也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逻辑顺序,这恰恰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

3 、那么,把这五幅画面连结起来的\神\又是什么呢?(\清\、\静\、\悲凉\)这五幅画又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呢?(此环节为整个探究过程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分组讨论)

①作者是如何描写清晨在院中看到的景象的?

学生品读后,研究,讨论;教师以问题点拨。 提示:作者在这里描写的景物有:

A、屋——破; B、壁腰——破; C、鸽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D、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 E、日光——漏、细数。

②\秋槐落蕊图\给了我们怎样的主观感受?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秋槐落蕊的? 提示:A、听觉——无声; B、嗅觉——无味。

C、触觉——极微细极柔软;D、视觉——丝纹(细腻;清闲;落寞)。 ③文中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

提示:这里运用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无声衬有声,达到一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此处还可结合《荷塘月色》中对蝉声和蛙声的描写来对比鉴赏)。

(4)、作者着力写秋雨与雨后的闲人,其用意何在?

提示: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又着力描绘都市闲人的着装、举止与神情,听到悠长悠长、平平仄仄的京调,一缕乡愁、一缕寂寞的悲凉油然而生。

小结:作者用\清、静、悲凉\的共同点把五幅画连结起来,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7

3、 谈谈虚实相生的艺术审美观。

维纳斯的断臂也可以说是一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人知有臂处是臂,其实无臂处也是臂!

追求也永无止境。也许,这正是完美的价值所在吧。作者的观点是残缺更美,你们是否都同意这种观点。接下来我们来完成任务2。

三、 完成任务2:

就“江南秋美”与“北方秋美”这两个观点,在网上寻找资料,筛选资料,整合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南方之秋到底怎样/北方之秋有何特点。为什么作者选取

怀念清静悲凉的北方之秋。)

教师活动:先示范任务2中的如何查找资料,如何筛选资料,如何整合资料。 先确定自己的观点——打开记事本或WOOD文档——将自己的观点输入文档——保存文档在桌面上——再回到任务2的页面——点击参考网站,搜索有用的资料——利用选定、复制、粘贴到新建的文档中,——最后对其加以整合并保存

学生讨论: 甲方:完整更美 参考网站:

http://yecao.html.533.net/htm/wordhtm/wordindex.htm秋尽江南 http://edu.sina.com.cn/l/2003-01-14/36726.html

乙方:残缺更美。 参考网站: 秋

http://res.scedu.net/RESOURCE/GZ/GZYW/YWBL/TCJS/3363_SR.htm (三)、指导学生精读文章,深层把握作者的情感和主旨。

教师以问题点拨,学生欣赏、讨论交流。

1 、故都的秋景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有红叶似的香山,有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有明澈如镜的昆明湖等,作者为什么不选取这些色彩绚烂的景色,而只选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

提示: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心境及他性格来分析。本文写于是1934年7月,郁达夫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等原因,已由上海移居到杭州,隐居于恬适的山水之间,

南秋的心情

http://5uboy.myrice.com/riji/2002.10.15.htm清秋写意

8